分享

嘉兴三塔之谜

 老邓您好 2023-10-29 发布于浙江

三塔屹立在嘉兴运河边,已有千年历史,大运河边少有的人文景观,是嘉兴人的骄傲。

一。三塔由来之谜

隋大业六年(610)开通江南大运河。运河自杭州东北行,在石门,经六十度急转弯后,向嘉兴县直奔而来。离嘉兴县城三里地的三塔湾,在半里水程之内两个九十度的之字形急转弯后,向嘉兴流去。

为什么运河在进嘉兴之前,要构筑一个在大运河上绝无仅有的人为设置的之字湾呢?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

有一说,是为了减弱天目山西来之水,防止水流过激,造成航运困难;又一说是风水,防止运河之水直奔嘉兴,冲走了嘉兴的福运。三塔湾和杉青堰具有异曲同工之阻水功效。

有了这个之字弯,必然就有白龙潭,必然就有人来填潭,必然就要造塔来镇妖。

隋唐运河是土堤,根据平原上牛轭湖生成原理,经过数百年的冲刷,之字形运河的东侧,三塔未建造前的土堤必然会慢慢坍塌,形成深潭,就是后来传说的白龙潭。用土填没后没几年,又会被水冲蝕,屡修屡垮,越冲越深,成为顽疾。就象天津到北京的北运河段,短短一、二百里河道内就有七八十个U字型河曲段,造成漕运的极大困难。

千年前的工匠还不懂牛轭湖效应,不懂水流的惯性和离心力,这种水流冲击力使凹岸受侵蚀,在东岸形成深槽,同时,水流在河底还会向西岸流动,把从东岸冲下的泥沙运到西岸,在西岸沉积下来形成浅滩。

一边深潭,一边浅滩,行船稍不留神就要搁浅、翻船。

有了深潭,维修难度大大增加,本地工匠没本事,就请外人。

外来和尚好念经,云游和尚行云满世界串,见多识广,知道如何解决垮坝难题,于是用石填潭,填满潭后,再筑上石堤岸,确保堤岸能保存百年。然后又顺应民心,造塔三座,镇压所谓白龙,还建了顺德龙王庙。有了专门镇龙的庙,就有了人气,就有人护堤,堤岸稍有损毁,即时得到照应,不至于造成深潭无法维修。确保千年来再没有白龙潭重现。

镇白龙虽然是传说,但修堤之难,在当年确属罕见。于是,建塔保堤,既是精神威慑,又是实用的航标。

二;三塔始建年代之谜:

嘉兴官方的说法,三塔始建于唐代。

《大运河(嘉兴段)遗产点》“2.三塔 三塔位于嘉兴城西杭州塘上,地处大运河自杭州方向进入嘉兴城九十度转弯处。三塔始建于唐代,1999年重建。”①

《触摸千年运河文化 慢享城市悠然惬意》,“三塔镇白龙 三塔始建于唐代,关于三塔的来历,元代《至元嘉禾志》中有详细记载。” ②

《阅尽嘉兴运河(五):三塔,大运河上的唯一三塔》,“元代至元《嘉禾志》中也有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唐僧人行云过此地,运土填潭,建塔三座,镇潭中白龙” ③

此外,三塔公园内的“三塔”介绍,也称“始建于唐代”,见图。

     上述“始建于唐代”的出处,多有源于元《至元嘉禾志》(以下简称《嘉禾志》)之说,该志为嘉兴现存最早的方志,成书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离唐朝灭亡(906年)已近四百年。

《嘉禾志》中有关三塔的记载主要有三处。

一处是北宋淳熙元年(1175年)十月,知秀州嘉兴县事毘陵李时习所撰写的《三塔白龙潭记》。④

“漕渠出通越门,直西三里,斗折以北面,其曲为今景德寺,前有三塔,枕其流,流之深倍,左右四尺龙之所宅也,寺有伽蓝,祠号顺德龙王,盖尝有德爵,莫考其所以始。旧俗云,风樯雨棹沦溺不测,往来者谓险视江湖间,乃相与琢石韫舍利,建浮图鼎足镇之,所谓三塔者也。塔初成,灵光夜明,险害乃已,岂其依佛慧力易暴以仁,如华严经所言,遂以福德,有此珠宫贝阙耶。图经⑤亦不载始末,元丰己未(1079年),岁有张君胜者,作三塔白龙潭诗。”

按李知县的说法,1175年三塔湾已经有了顺德龙王庙、景德寺和三塔。他们建于何时,当年的李知县不知道。连《图经》(1010年)也不知始末。关于三塔最早的记载是100年前,北宋元丰己未(1079年),一位张姓书生作了首《三塔白龙潭诗》,由此知道,北宋大中年间已经有了三塔,有了经官府批准祭祀的顺德龙王庙。民间传说,在三塔湾处,“往来者谓险视江湖间,乃相与琢石韫舍利,建浮图鼎足镇之三塔”。

第二处是《景德禅院》的考证。⑥不同版本的《嘉禾志》见图。

    “景德禅院  在县西五里”,“考证,旧志云,元(原)焚化院,宋建炎三年(1129),守臣程少卿⑦奏改今额。按本院碑记,其初,寺基下是白龙潭,凡遇风涛危难,或遇天晴,有白光三道,其僧行云,积土填潭,造塔三座于光起之处,时人称为三塔湾,嘉禾百咏诗注云,昔有白毫光高数丈,民以为祥,乃作寺,有白龙潭在寺前。”“又按,本院碑记,钱氏赐额为保安院,宋景德年间(1004-1007),每州各立景德院,遂以保安院改今名”。

此处,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传说。其一,对景德禅院的考证,记载了“行云和尚,积土填潭,造塔三座,时人称为三塔湾。”其二,对张尧同嘉禾百咏诗注,“昔有白毫光高数丈,民以为祥,乃作寺,有白龙潭在寺前。”说明五代时,“民”先作寺,白龙潭在寺前。该寺被五代吴越国钱氏政权(907-978年)命名为保安院。这里的嘉禾百咏诗注,应该是南宋《淳熙嘉禾志》(淳熙甲午1174年)或《嘉定嘉禾志》(嘉定七年1214)的内容,可惜两书均已佚。

第三处是张尧同作《嘉禾百咏》中涉《三塔》诗三首,⑧

《三塔》“石匮埋神物,灵光照夜多,龙归天上后,无复更风波。”

《白龙泽》“呼吸风云合,飞潜自有时,只愁潭水浅,头角被人窥。”

《景德禅院》“白毫光未灭,胜事百年中,好是传灯地,林泉有古风。”

张尧同南宋秀州诗人,生卒年代不详,根据其诗著判断,应该生活在南宋高宗、孝宗年代间(1155年前后,离唐朝灭亡近二百五十年)。

还有二处白龙潭⑨。只是《三塔白龙潭记》的摘录。

由此可知,元代《嘉禾志》中并没有三塔建于唐的说法。至多,就是吴越钱氏(907年~978年)将今景德禅院赐额为保安院。说明吴越时期已经有了三塔寺。后来败落了,成了“焚化院”,也就是现今的“火葬场”。

比《嘉禾志》稍早些的宋末,有位海盐(今平湖)当湖人鲁应龙,著了本志怪小说《闲窗括异志》⑩,记录了不少宋代的传说,內有一则写道:

“景德禅院,去县五里,在城西门外之焚化院。昔有白毫高数丈,民以为祥,乃作寺。有白龙潭在寺前,以白龙穴于此,行人多漂溺,居人作塔,埋金剑镇之,后遂无害。今人谓之三塔湾寺,三伽蓝,顺德龙王也。” 鲁应龙认为,先有“民”以为祥作寺,有白龙潭在寺前,再有“居人”作塔,埋金剑镇之。庙和塔,是“民”和“居人”所作,不是云游和尚的功劳。

《嘉禾志》后五十年,元代同知经筵事、担任过浙江儒学提举的黄溍(1277—1357年),最早将三塔与唐朝建立了联系。他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写了“嘉兴路景德禅寺之记”。此时,离唐亡已三百十四年,他提出了“景德寺,按寺籍记载,其初盖白龙潭,深险莫测,往往风雨壤帆樯,晴则有白光三道起水上。唐季,异僧云行者,日运土石,以实潭,遂建三塔以镇之。” 。 黄溍将《嘉禾志》考证中“本院碑记”的“其僧行云”,换成了“按寺籍记载”,“唐季,异僧云行者。”唐季,指唐朝末年。

   同时代,持唐季观点的人并不多。元末至正辛丑年(1361),博古通今后任杭州儒学教授四十三岁的徐一夔,避乱嘉兴,应永嘉曹睿之邀,在嘉兴三塔塘景德寺与牛谅、鲍恂和智宽等用唐人句分韵赋诗时写道:“野旷天愈豁,川平路如断。不知何朝寺,突兀古河岸”。徐一夔不知景德寺始建何朝。

一百年后,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白龙潭条:“在府城西南四里,有白龙穴。此风涛间作,辄飘溺舟楫。居人作三塔以镇之。” ⑬这里既无年代,也无和尚,“居人作三塔以镇之”,也就是本地老百姓造了三塔,采信了《括异志》的说法,而不采信黄溍的说法。

又过了三十年,明弘治五年(1492)《嘉兴府志》卷四祠庙《顺济龙王庙》条,所记与黄溍同。“按旧志碑载,…… ,唐季,异僧云行,日运土石,以实潭,积久潭果塞,遂于光起处,建三塔以镇之”。但同一府志卷十一秀水县寺观《景德禅寺》条,却全搬《嘉禾志》的说法“其僧行云,积土填潭,造塔三座于光起之处,时人称为三塔湾。”说明,到明代,人们对于三塔造于何时,是模糊不清的。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六次坐龙舟,顺运河下江南,六次到嘉兴,八次登南湖烟雨楼,到三塔寺饮茶,并留下大量诗篇。⑭

乾隆皇帝对三塔、景德禅寺十分热情。他给景德禅寺赐 “标示三乘”匾、赐 “湧塔同参法华品 试茶分证赵州禅”对联,还因为宋代名儒苏东坡多次到景德禅寺饮茶,索性将“景德禅寺” 赐名为“茶禅寺”。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在诗篇《三塔寺赐名茶禅寺因题句》诗的注释中写道,“三塔寺基旧为潭,不利往来舟楫。唐僧行云,积土起塔。吴越名保安院,宋改景德禅院,又名三塔寺。苏轼三过煮茶。”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在诗篇《嘉兴道中作》(其二)的注释中写道,“茶禅寺,吴越时为保安院,宋改景徳禅寺,又名三塔寺。壬午南廵时赐今名。相传寺基为潭,不利行舟来往,唐僧行云,填土起塔镇之,因以名寺,土人相沿之説如此。”

乾隆全面接受了黄溍三塔建于唐季的观点,而且有所发展。将“唐季异僧”改成了“唐僧”,唐(762±144年),将三塔建造的年代一下子向前推进了一百四十年。不过,乾隆还是心虚的,关于三塔建于唐代的说法他并无确切依据。因此,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土人相沿之説如此”。

嘉兴人是欣然接受乾隆皇帝自己也不肯定的观点。皇帝金口,他的观点不容篡改,于是,嘉兴人普遍认为三塔始建于“唐代”。而且,更有甚者,不知依何据,称三塔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从唐季,到唐,再到初唐,又上推了一百多年,好兴奋!

然而,三塔不可能始建于唐代。

首先,现存的唐代文章和近五万首的《全唐诗》中,没有发现有关嘉兴三塔的记载和诗词;其次,吴镇画和清末照片中的三塔(多边形结构)不具备唐塔的基本特征。唐代除了作为和尚坟冢的塔外,其平面基本都是方形(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千寻塔、登封法王寺塔等),少有六边形及八边形。

三塔也不会建造于宋初。宋代,重大水利设施都有严格的手续,如熙宁元年(1068)修固杉青堰,就在《宋史》卷九十六河渠六中留下了记录:“神宗熙宁元年十月,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并以'管干河塘'系衔,常同所属令佐,巡视修固,以时启闭,从提举两浙开修河渠胡淮之请也。”宋史中没有留下关于维护杭州塘、三塔湾的记载。何况,从钱氏归宋,到编撰《祥符秀州图经》,才三十年时间,如果在此时间内建造了三塔,决不会发生图经“亦不载始末”的情况。

从现有资料推测,三塔应该建于吴越国期间。其统治者为临安(今杭州)钱氏。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数十年间,军阀混战,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所谓中央政权(五代)没有治理运河的可能。但是偏安江南的小国吴越钱氏家族小日子却过得不错。

吴越国自钱镠称吴越王起,至钱弘俶纳土归宋的七十年间,钱氏统治的东南地区并无重大战争,是比较安定的地区。

钱镠十分重视水利,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

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动员大批劳力,修筑钱塘江沿岸捍海石塘,耗资十万九千余缗。钱镠还在太湖地区设“撩水军”四部、七八千人,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使得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⑯

钱氏家族重视对嘉兴的开发建设。晋天福四年(939),吴越国王继承者,钱镠之子钱元瓘诏立秀州,派十八弟钱元弼任秀州刺史。立后奏晋高祖升嘉兴为秀州,晋天福五年(940),后晋高祖敕升嘉兴为秀州。同年,钱元瓘拓建嘉兴州城。长12里。钱元弼治理秀州有方,在吴越十二州中名列前茅,“莅政有方用,最课名一时”。⑰

同期,钱镠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璙在马场湖(今南湖)之滨始筑楼,眺望湖景,这就是烟雨楼的前身。

钱氏笃信佛教,吴越国时期创建大量寺庙和宝塔。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开山(初建普济禅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镠时期,显徳二年(956),“五月,周诏寺院非勅额者悉废之,检杭州寺院存者凡四百八十”。⑱建造了临安功臣山塔(建于吴越初期,其构造继承了唐塔四方形制,但有所发展)、宝石山保俶塔(八边形)、灵隐寺双塔(八边形)、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八边形)、黄岩灵岩寺塔(六面砖构)、凤凰山梵天寺塔(八边形)、杭州西湖南屏山雷峰塔(八边形)等。钱俶卒后,人称“崇信释,前后造寺无算。” 《嘉禾志》记载 “钱氏赐额为保安院”,今三塔寺那时已经存在。

三塔湾深潭的填沒,石堤岸的构建,以及三塔的建造应该就在这一时期。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八九十年后,编《祥符秀州图经》时,虽三塔已经存在,但已是“图经亦不载始末”了。

明万历十五年(1587),有一位名吴敬圻的文人,他写了一部短篇传奇小说集《国色天香》,在卷七 联咏录内中有一篇小说写道:

秀水通越门外二里,有潴水一潭,潭面广百步,而深则不可测也。且西受天目杭山诸源,湍急莫御。是以天气清朗,有白光三道起自潭中,直冲霄汉,数里外人及见之。若遇阴霾,则波涛汹恶,往往为舟楫患。五代时,异僧行云者经其处,指潭叹曰:“西南险害,无是过也!我当为大众息之。”遂聚土实潭,建殿其上。水势既平,湖冲又杀,往来者便之感之。于是钱王赐额“保安”,赠行云为“保安禅主”。及宋,改“景德禅寺”,至今仍之。

吴敬圻将行云和尚的活动年代定在五代,即吴越王钱氏时代。上述故事仅供参考。

三。现存最早的三塔史料之谜:

从现存资料来看,最早以图画方式展示三塔的,是元初嘉兴画家梅花道人吴镇,元至正四年(1344)他画了长卷“嘉禾八景”图。第二幅图为“龙潭暮云”,三塔赫然在目,还有殿堂。题写了三塔湾、白龙潭、龙王祠和景德禅寺。题字“在县西通越门外三里,三塔寺前,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并词一首“三塔龙潭.古龙祠下千年迹,几番残毁喜犹存,静胜独归僧。阴森一径松杉夜,楼阁层层曜金碧,祈丰祷旱最通灵,祠下暮云生。”该画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写三塔最早的文章是北宋淳熙元年(1175年)十月,李时习所撰写的《三塔白龙潭记》。该记保存在嘉兴现存最早的方志元至元《嘉禾志》卷二十二中。

对三塔最早的诗,是北宋元丰己未(1079年),张胜作的《三塔白龙潭》诗。在李时习的《三塔白龙潭记》中有记载,但原诗已佚。

流传至今的则是南宋张尧同的《三塔》诗,创作年代约为1155年前后。也保存在《嘉禾志》中。

保存至今,对三塔最早的文字记载,当属日本入宋僧人成寻用汉字书写的日记。

日本延久四年(宋煕宁五年)(1072年),成寻从天台山国清寺出发,去宋东都汴京开封。从杭州坐船,沿运河北上,途径嘉兴。

他在日记中写道:

(八月)廿六日 辛丑 雨下。寅时,出船。

午时,入秀州堺内崇徳县界。秀州是则苏州所置也。有四县:崇徳县、嘉兴县、花亭县、海盐县也。

亥时,至三塔寺,大门外河边有三塔,高三四丈许,砖塔也。去州二里也。

今日过一百里。从秀州至苏州一百卅五里也。

七时行法了。至州门宿,杭州防送兵士二人返遣了。

这篇日记,收录在他的《参天台五台山记》⑲卷第三中。原日记由其弟子带回日本,后毁于大火。现存最早的版本为保存在日本京都东福寺藏日本承久二年(1220年)抄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日记从日本回传中国。

四。地名三塔湾与白龙潭

三塔湾与白龙潭这两个地名都出现在宋以后。他们所指的是同一处地方,即嘉兴西门外四里,运河边建有三塔的运河湾,因为相传三塔下原有白龙潭,故又称白龙潭。

从历史上看,在实际使用中,二者还是有一定差异。

三塔湾,因有三塔建筑及之字型运河湾而生成的地名,是有具体标志物的地址。而且,具有三塔建筑的水湾全国唯一,地名的标的明确。因此,常作为胜景,古迹,航标使用,经常出现在文人的诗词中。

由于该处是西门外最远一处地势宽敞,交通方便,建有庙舍等公共建筑之处,因此,还作为地方官员外迎上级高级官员的地方。三塔湾地势险要,这里驻过兵,清初,也曾是战场。

由于标志明确,在航运中,通常采用“三塔湾”地名。如,清光绪甲午《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

白龙潭是一个神话色彩十分重的地名,在全国各地广为分布,而且大都水深面广、无风也起三尺浪的地方,嘉兴的白龙潭与它们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嘉兴白龙潭也属于一个消失了标的物的地址,一个以记忆和传说为基础的地址,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使用面较窄。偶尔出现在河道介绍和浪漫诗人的诗作中。

随着历史的变迁,神怪意识的淡漠,白龙潭地名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注:

①“中国嘉兴WWW.JIAXING.GOV.CN”,中共嘉兴市委 嘉兴市人民政府网站/首页/美丽嘉兴/运河文化/大运河(嘉兴段) 遗产点/大运河嘉兴段其他重要遗产点 信息来源:市文化局2015-06-26。( 2023-10-24)

②中共嘉兴市委 嘉兴市人民政府网站/首页/党务公开/党务信息公开目录/嘉城集团/工作动态/  信息来源:嘉城集团,2022-02-16。( 2023-10-24)

③搜狐网,大运河传播: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颜伟光。2021-06-30( 2023-10-24)

④元至元《嘉禾志》卷二十二。碑碣〔七〕嘉兴县。

⑤嘉兴有志,始于北宋。据记载,北宋编有《祥符秀州图经》,已佚。《祥符秀州图经》是《祥符州县图经》的一部分,《祥符州县图经》为北宋前期总志体方志。李宗谔、王曾奉敕纂。一千五百六十六卷,目录二卷。该志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已佚。

⑥元至元《嘉禾志》卷十一。寺院〔二〕 嘉兴县。

⑦程倶(10781144),衢州开化人,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太常少卿知秀州。

⑧元至元《嘉禾志》卷三十一。

⑨元至元《嘉禾志》卷五,溪潭,嘉兴县 和卷十四,古迹,嘉兴县,

⑩《闲窗括异志》宋鲁应龙撰,大约成书于南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后佚。一部分内容保存在【明】《说郛》中,后被收录在《四库全书》子部。“景德禅院”见于《四库全书》《说郛》第一百十六卷,《括异志》(宋鲁应龙)中。

黄溍的这篇文章全文最早见于明弘治(1492)《嘉兴府志》卷十三秀水县诗文中,标题为“三塔碑文”,明万历(1596)《秀水县志》卷九称为“三塔碑记”,在清《浙江通志》中称为“景德寺碑记”,续通志中收录有“景德寺碑 黄溍撰 周伯琦书”条,在光绪《嘉兴府志》卷八十六金石秀水县碑名录中,称“嘉兴路景德禅寺之记”(碑存)。但是,本文章未收入后人编撰的黄溍《日损斋笔记》 、黄溍《文献集》(以上入四库全书)和《金华黄先生文集》(四库外)。 是否收入清人编撰的《黄文献公全集》尚不知。

明嘉靖《嘉兴府图记》卷三 邦制二 秀水县 景德禅寺条。

明天顺五年李贤编撰《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九 嘉兴府 白龙潭条。

对乾隆皇帝的叙述编译自许瑶光总修的光绪《嘉兴府志》卷首一巡典和卷首二天章。

见清康熙八年(1669年)吴任臣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十国春秋》卷七十八吴越二 武肃王世家下。

《十国春秋》卷八十一 吴越五 忠懿王世家上 显徳二年。

《十国春秋》卷八十三 呉越七 列传 元弼。

《十国春秋》卷八十一    呉越五  忠懿王世家上  显徳二年。

《参天台五台山记》由汉字书写。在日本流传颇广,版本众多。现存最早的版本为保存在日本京都东福寺藏日本承久二年(1220年)抄本。在中国,该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有回流,到本世纪初始有大量研究。关于三塔的记载,为我近期阅读时发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