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胃肠寒热错杂证》

 无梦的天空1234 2023-02-04 发布于重庆

提要:90%的中医师不会诊断与治疗胃肠寒热错杂证,讲解诊断与治疗秘笈于下:

一,【经典之根据】

1,原文:《灵枢·师传》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

2,注释:县心:县同悬,悬心指胃嘈杂不宁。飧泄(sūn xiè):指大便泄泻清稀,完谷不化,肠鸣腹痛

3,译文:胃中有热邪,则饮食容易消化,使病人常有饥饿和胃中空虚难忍的感觉,同时感到脐以上腹部的皮肤发热。肠中有热邪,则排泄黄色如稀粥样的粪便,脐以下小腹部有发热的感觉。胃中有寒邪,则出现腹胀。肠中有寒邪,则出现肠鸣腹泻及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胃中有寒邪而肠中有热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腹胀而兼见腹泻;胃中有热邪而肠中有寒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容易饥饿而兼见小腹胀痛。

二,【胃肠证类型】

首先掌握熟练单一胃肠证的诊治,然后再学习复合胃肠证的诊治,则非常轻松!也就是说,首先掌握熟练单一的胃热证,肠热证,胃寒证,肠寒证的诊治,然后再学习复合的胃肠俱寒证,胃肠俱热证,胃热肠寒证,胃寒肠热证,胃热胃寒证的诊治,则非常轻松!详细讲述于下:

(一)每个单一胃肠证的主症就是经典《灵枢·师传》条文中列的症状,辨证以经典条文中的症状为准,则诊断准确!

1,胃热证的主症:消谷善饥,嘈杂不宁。消谷善饥就是好饥饿,经常未到吃饭时间就饥饿了。嘈杂不宁是指自觉胃中空虚,似饥不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之状。

2,胃寒证的主症:脘腹胀满,不嗜食。

3,肠热证的主症:泄泻黄糜秽浊。秽浊(huì zhuó)是“肮脏”之意,泄泻黄糜秽浊就是拉黄色如稀粥样的粪便并且非常臭。

4,肠寒证的主症:肠鸣、泄泻清稀伴有完谷,小腹胀痛。

(二)胃肠寒热错杂证是由单一胃肠证两两组合而成的复合胃肠证,比如胃热肠寒证,是由单一胃热证与单一肠寒证组合而成的复合胃肠证。因为《内经》说:“有诸内,必形于外”,所以胃热肠寒证肯定有胃热的症状和肠寒的症状,我们一看即知道是胃热肠寒证。

1,胃肠俱寒证:见脘腹胀满,不嗜食的胃寒症状,同时又见肠鸣,泄泻清稀伴有完谷,小腹胀痛的肠寒症状,可以诊断为胃肠俱寒证,用理中汤治疗。理中汤组成是: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2,胃肠俱热证:见善饥消谷的胃热症状,同时又见泄泻黄糜秽浊的肠热症状,可以诊断为胃肠俱热证,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葛根芩连汤组成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3,胃寒肠热证:见脘腹胀满,不嗜食的胃寒症状,同时又见泄泻黄糜秽浊的肠热症状,可以诊断为胃寒肠热证,用连理汤治疗。连理汤是由理中汤加黄连,茯苓而成,其中理中汤治胃寒,黄连治肠热。《秘传证治要诀类方》说:“连理汤用于盛夏内伤生冷,下泄无度而肛门热、小便赤涩,心下烦渴之胃寒肠热证”。或者用诃黎勒汤治疗,《圣济总录·胃门》说:治胃寒肠热,腹胀满闷,泄泻不止,诃黎勒汤方”,诃黎勒汤是由诃黎勒,干姜,高良姜,厚朴,枳壳,防风,陈皮,青皮,大黄,甘草十味组成,其中诃黎勒,干姜,高良姜治胃寒,大黄治肠热。

4,胃热肠寒证:见消谷善饥,嘈杂不宁的胃热症状,同时又见小腹胀痛,泄泻清稀伴有完谷的肠寒症状,可以诊断为胃热肠寒证,根据胃热与肠寒谁重谁轻分为三种情况。

(1)胃热轻肠寒重:见消谷善饥,嘈杂不宁的胃热症状比较轻,同时又见泄泻清稀,小腹胀痛的肠寒症状比较重,可以诊断为胃热轻肠寒重,用青橘皮丸治疗。《黄帝素问宣明方论》说:“青橘皮丸治胃热肠寒,善食而饥,便溺少而腹胀痛,大便或涩”。青橘皮丸组成是:青橘皮、黄连、京三棱、篷莪术(炮)(各一两),巴豆霜(一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茶、酒下,食后。其中黄连治胃热轻,巴豆霜治肠寒重。

(2)胃热重肠寒轻:见消谷善饥,嘈杂不宁的胃热症状比较重,同时又见小腹胀痛,泄泻清稀的肠寒症状比较轻,可以诊断为胃热重肠寒轻,用干地黄汤加乌药,沉香治疗。其中干地黄汤治胃热重,其机理是“益胃之水,以制胃之阳光”,乌药、沉香治肠寒轻。《圣济总录》说:“治胃热肠寒,善食数饥,少腹胀痛,干地黄汤方”,干地黄汤组成是:熟地,人参,黄芪,茯苓,麦门冬,石斛,枇杷叶,地骨皮,炙甘草。

(3)胃热肠寒并重:见善饥消谷,嘈杂不宁的胃热症状,同时又见小腹胀痛,泄泻清稀的肠寒症状,最突出症状是久利,可以诊断为胃热肠寒并重,用乌梅丸治疗。

三,【胃热胃寒证】

胃热胃寒证是胃的寒热错杂证,不涉及肠道。只胃有症状,而肠道无症状。胃热是指胃里面有热邪,胃寒是指胃本身虚寒,即胃阳虚,把这种胃寒热错杂称为“寒热互结于胃“。如果见善饥消谷,嘈杂不宁的胃热症状,同时又见脘腹胀满,不嗜食的胃寒症状,可以诊断为胃热胃寒证,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四,【深远的意义】

1,原文:《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注释:满是指贮藏精气。实是指贮藏饮食糟粕。

3,译文:五脏,是以贮藏阴精为其功能特点的,而不能像六腑那样传导排泄饮食糟粕,因此五脏中必然充满精气,而从来也不会有饮食糟粕存在其中;六腑,是以消化食物,传导排泄糟粕为其功能特点的,因此六腑必然经常充实着饮食水谷,而不会像五脏那样充满精气。

4,意义:我们怎么知道五脏是否藏精气与六腑是否传化物了呢?问大便情况,如果大便次数多则是五脏不藏精气,如果大便次数少则是六腑不传化物。治“胃肠寒热错杂证”,可以使大便恢复正常。将大便次数多恢复正常,则五脏藏精气;将大便次数少恢复正常,则六腑传化物。可见,从调胃肠寒热错杂来治大便异常的深远意义是:未补五脏精气而五脏精气足也,未通六腑而六腑传化物也。

五,【用智慧治病】

从调胃肠寒热错杂来治大便异常,从而达到五脏藏精气和六腑传化物之目的,真可谓是治病有“明修栈道,暗渡阵仓”之智慧!明面上调胃肠寒热错杂治大便异常,此为“明修栈道”。暗中使五脏精气足和六腑传化物,此为“暗渡陈仓”。

六,【古代的医案】

清·《得心集医案》治“胃寒肠热”案:黄平福,形瘦面白,时当暑热,得呕吐泄泻之病,医见口渴溺赤,与石膏竹叶汤,而呕泻未止,反加心胸胀闷,神气昏冒,躁扰不安,势甚危急。诊之脉来浮数,肌热灼指,舌边红赤,满舌白苔,中心黄黑,先与连理汤,继进半夏泻心汤,果得呕泻顿止,热退纳食而安。斯人斯症,合乎胃中寒,肠中热,故胀而且泻也。世医治病,但守寒以热治,热以寒治,倘遇寒热错杂之邪,不知《内经》胃热肠寒,胃寒肠热之旨,其何以肩斯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