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为何能笑到最后?毛主席: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追梦文库 2023-02-04 发布于天津

毛主席评司马懿:

“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又说,

“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我们用毛主席的思想、来研究一下司马懿、看看高明的手段是怎么回事——司马懿的9大高明能力:

1、判断性质、降低风险

由性质看风险,曹操为司空时征召他当官,因为曹操是个控制朝廷的权臣,有可能翻船,所以为规避风险,而不出来当官。当曹操为丞相时征召他当官,并且威胁逮捕他,然后才出来当官了。

这说明他极注重风险,这样做的人,虽然一时可能得不到额外的利益,但至少能保存自己、不会有大的损失。

此后,这个特点一直显现于他此后的生涯里,比如:

1)诸葛亮来攻打时,坚守不出战,这是不冒额外的险。

2)诸葛亮死了撤退时,不去追击,这是不冒额外的险。

3)征伐公孙渊成功后,属下让他发衣服御寒,他也不给,反而借口这种行为不是臣子所为,而是君主所为。

只要不冒险,总有建功的机会,这个人可以说是极善于等,善于等的人一定极善于忍,注重风险的人一定极善于忍。

2、判断性质、构建矛盾

诸葛亮的不持久 Vs 司马懿的持久

由性质建矛盾,当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激他应战时,显然诸葛亮想施加一个矛盾给他,这个手段性质是偏门奇术,偏门奇术对应的是正门正术——奏表魏帝、让魏帝出使者制止应战,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同时,这也是把他和诸葛亮的直接博弈 ,他和部下的直接博弈,变为他和诸葛亮、魏帝的三方博弈 ,变为他和部下、魏帝的三方博弈,压制了诸葛亮加给他的矛盾,于是获得了自己这个决策的空间。

司马懿的不持久 Vs 公孙渊的持久

由性质建矛盾,当朝廷派遣他去征伐公孙渊时,他看到公孙渊的大军坚营高垒,判断对方是持久性质,想以持久对自己的不持久。于是他便攻其必救,这就构建了:

1)敌人攻与守的硬矛盾,这同样也是施加了一个矛盾给对手。

2)从而引发了敌人的第二个矛盾,此前的准备作废,构造了一个新的矛盾——自己的有备对敌人的无备。

这个矛盾构建有更充足的必然性,而诸葛亮的矛盾构建有更多的侥幸性——他至少应该给魏帝送女人衣服、给每个魏将送去女人衣服,多点开花——来构建更具必然性的矛盾。

诸葛亮的侥幸性更大,所以虽然足智多谋,但总是棋差一着、总出纰漏,这带着失败的必然性。可以说,这种矛盾之术,他用的要比诸葛亮用的高明一大截。

由性质建矛盾,当曹操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时,他判断:

1)于禁的失败并不是大局上的性质,

2)迁都这个行为的性质是害怕和示弱,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和负反应。

3)孙刘两家联合的性质属于外亲内疏,于是派人找了一番说辞放大了孙刘两家的矛盾,使关羽败亡。

于是制止了迁都、并消除了祸患。

同时,也是变曹、刘的直接博弈为曹、刘、孙的三方博弈,为自己获得了空间、成了渔翁得利者。

而这种性质的判断、矛盾的构建,可以说,这种矛盾之术,他认知的、用的要比曹操用的高明一大截。

比如,通过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不追击诸葛亮——这是软弱的性质,这就构建了:

1)强与弱的矛盾。

2)以敌人的强、为自己的软弱行动做辩解,消除了自己软弱行动的副作用。

这就降低了自己被追责的风险、以及别人借机发作的风险。

3、判断性质、放大矛盾

由性质放大矛盾,比如平定孟达的时候,叛变的性质一定是犹疑的,于是先写信慰解他,从而使对方的叛变更加的犹豫不决、从而不备。这样就构成了两个矛盾:

1)以自己的有备对对方的无备。

2)以自己的坚决对对方的犹豫。

然后再以速决战,这样就平定了叛乱。

同样的,

1)在智捕王凌时,也是先写信慰解对方,使对方失去戒备、犹豫,同时迅速大兵压境,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对方束手自缚。

2)在智捕申仪时,也是先以旁人慰解对方,使其前来祝贺自己、送上门来,然后乘机将他收捕。

3)在智捕曹爽时,也是先慰解对方,使对方失去戒备、放下兵权,诱其来自己占优势的地方,于是以较小的代价剪除了对手。

而在和诸葛亮的对峙中,判断诸葛亮不能持久的性质,在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时,司马懿认为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于是渡渭水背水扎营。这是:

1)放大对方的不能持久。

2)放大自己的持久。

于是形成此消彼长,这为后续的对峙,提供出了更大的空间,所以诸葛亮终究是不能突破司马懿。

4、判断性质、转变性质

由性质转变性质,比如,在征伐公孙渊的战争中,通过战后:

1)释放了当年被公孙渊篡夺官位的公孙恭。

2)为被公孙渊迫害的纶直、贾范等人修了坟墓,表彰他们的后代。

3)允许中原人自愿返乡。

4)仅杀其中顽固凶恶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孙渊所连累的人,全部宽恕。

这是以解放者之姿,把战争平叛的性质转变为正义的性质,通过构建了几个矛盾:

1)以仁义显残暴。

2)以宽恕显迫害。

3)以善良显坏恶。

于是,数十年来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如果不能转变战争性质,则对方的残留势力会随着休养生息、再次复叛,则问题将反复出现。

5、判断性质、决断时机

由性质而判断时机,比如,看到蜀国杨仪杀了魏延,这是个内乱的性质,内乱则:

1)必有一方不亲附,也就力量分散,这是其势弱的时候,

2)而过了一段时间,当胜利方消化吸收了失败方,稳定了局势,而力量复为集中,这时其又强大起来了,所以内乱之时就是个时间奇异点,是个时机。

3)内乱时,就可以由平时的直接博弈 ,变为三方博弈 ,在三方博弈中,自己有更大的空间。

于是,建议趁机征伐蜀国。

同理,看到刘备是以诡计俘虏刘璋,这样手段性质会导致蜀人不服,而刘备又分兵去夺江陵,这就看出这是个时机,因为:

1)力量分散了,人心会更加不服。

2)外力予以震慑,则可以放大这种不服和动摇。

3)假如刘备夺取了江陵,则可以趁胜收服人心。

4)假如刘备夺取江陵失败,则回兵蜀中,此时力量重归集中,人心也会不得不归附。

5)所以,在刘备江陵战事之后,始终是要比江陵之战时要强的。

6)如果在刘备江陵之战中,使刘备两面受敌,则使刘备败亡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这是个好的时机。

7)这种内乱,就把刘备内部各方的矛盾放大了,这就可以变曹操和刘备的博弈为多方博弈,而曹魏最强、资本最后,可以有很大的渔利空间、至少可以大幅削弱刘备。

只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失了朝气,不能采纳,时机错过,则虽悔莫及。

推论

1)能进行一系列放大的,就是圣人说的时机!

2)能由导火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就是圣人说的时机!

6、判断性质、收服民心

由性质构建矛盾、收服人心。比如,判断荆楚之民性质大多轻脱,于是以不移动制轻脱,这里:

1)轻脱、不移 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

2)这是以静制动。

于是不迁移这些民众,这些民众果然慢慢归化了。

比如,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判断他们所处的环境性质是严苛,所以便以宽和待他们,这里:

1)严苛、宽和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

2)这就改易了他们所处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放松。

于是就收服了这批降众,使他们安定了下来,而由此亦可知诸葛亮治兵有缺陷、顾此失彼。

7、判断性质、预测未来

由性质预测未来。比如,通过复盘诸葛亮前几次失败的原因:

1)失败在攻坚

2)失败在缺粮

于是,预测诸葛亮至少要准备3年,才能再次出兵北伐、并且是野战,于是从容应对、做足准备。诸葛亮已经被他看穿,而诸葛亮却不能改变自己,于是只好饮恨而返。

比如,判断孙权树敌的性质——因擒杀关羽、而结怨树敌于刘备,而不敢同时树敌于曹魏,于是预测孙权西出大军不会攻打自己,而果然孙权也没有出兵攻打自己。

8、判断性质、放大利益

由性质放大利益。比如,由王凌事件的性质——谋逆,趁势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这就:

1)限制了曹魏主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使曹魏不能复起。

2)削弱了自己的最大对手、放大了自己的可能性。

这为以后自己家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9、判断性质、隐忍待机

由性质而知隐忍待机。比如,当朝臣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而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

1)司马懿大力拒绝,而不让子弟为官。

2)因为自己的政治对手曹爽还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是使自己突出显眼——这是靶子的性质,这是把自己架到火上烤——曹家会合起来对付他,于是大力拒绝。

3)所以,需要隐忍,降低自己的风险。

一直等曹爽自己犯了多次错,削弱了曹爽的影响力之后,自己才动手拿下他。这个隐忍很厉害了。

这是通过先退一步,变自己和曹家的博弈,为曹家、群臣和自己的三方博弈,而自己藏在最后面、得渔翁之利。

综上,司马懿是:

1)矛盾之术的高手,比诸葛亮高、也比曹操高。

2)规避风险的高手,由性质而知风险,而诸葛亮颇多侥幸的时候,不能避开风险。

3)隐忍等的高手,而诸葛亮五次北伐,得的都是些小利、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关键的荆州、关键的街亭都失了,而粮草也不能料足;并且协作时、对孙权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和协同——结果以孙、刘两家终不能灭魏,甚至削弱魏。

4)善于守、也善于攻,不贪小利、所以能不轻易攻;不急于建功、所以能牢固的守。

5)复盘的高手,知道成功的条件,知道是否是时机,知必然、不侥幸。

综上,司马懿可谓知矛盾、知关联、知可能性,这是很厉害的,而同时代的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人,都有被他看出他们的弱点和击败他们的时机——可谓是三国第一人!所以,假以时间、一统三国是必然的。

知可能性的人是很厉害的,他会想出这几种可能性下,自己都是有利益的办法,从而使自己只起不倒。假以时间,就越来越强,并且越来越智慧了。

难怪毛主席为司马懿抱不平,认为他了不起,这么看下来,他也确实了不起,三国归晋、亦是应该。

毛主席:蒋和胡宗南,都不是我们的对手。现在我们的面前没有司马懿,怕是只有'司马师’啊。”

所以,用矛盾之术的人,是要胜过占位的人,历史几次证明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