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舒贴治疗慢性肝病胁痛

 经方人生 2023-02-04 发布于四川

01


明医小传

王灵台(1940—),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工作5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理论、临床、科研方面做出非常突出的贡献。率先提出“补肾为主、清化为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创建院内制剂补肾方,建立黄疸“介黄”中医辨治体系和黄疸“七分”理论,丰富了中医理论;提出肝阴亏虚、瘀血阻络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创立院内制剂柔肝方治疗早期肝硬化;成功研制清开冲剂治疗肝性脑病和中药穴位敷贴透皮剂肝舒贴治疗慢性肝病胁肋疼痛。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上海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上海市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及三等奖。

02


绝技揭秘

一、技术渊源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发现使用树叶、草茎等涂敷伤口,可以减轻与野兽搏斗或日常劳作后造成的疼痛。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将芥子泥贴敷在百会穴来治疗毒蛇咬伤的办法。《灵枢·经脉》中记有“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则手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这便是现代膏药之始。医圣张仲景记述了许多外治法,包括熨、外敷、药浴等,如治劳损的玉泉膏一直沿用至今。
发展至晋唐,穴位贴敷疗法已经被普遍使用。《肘后备急方》中对断续膏、雄黄膏等外用膏药做了介绍,并详细解释了制作和应用方法。孙思邈提出小儿夜哭可用膏摩囟上和足,这也是治未病的先驱。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载:“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普济方》中记载用生附子研磨成粉,加葱汁成泥,敷于涌泉穴以治鼻渊。
穴位贴敷疗法在清朝更趋成熟。程鹏之的《急救广生集》收录了自汉以来近两千年有关穴位外敷治病的方法和经验。《伤寒证治准绳》亦有“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其活力可代灸百壮,腰痛亦可贴之”。吴师机的《理瀹骈文》系统整理了外治法的原理、选方用药和临床运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被称为“外治之宗”。王氏得先哲之启发,考察了国内外多种给药途径和方法,比较了中医传统穴位敷贴疗法与现代透皮给药系统各自的特点,成功研制了肝舒贴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适应病证

主要治疗慢性肝病引起的胁肋疼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等病,以慢性肝病最为多见,对肝郁脾虚兼有血瘀型患者尤其适宜,症见胁肋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神疲乏力、便溏等。

三、方药组成

方药组成:黄芪、郁金、莪术、没药、王不留行、夏枯草。

操作方法:将肝舒贴贴于肝区胁肋疼痛部位(期门、日月、章门)和肝俞、足三里处,每231次,2周为1个疗程。

四、理论阐释

《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若因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气郁日久,血流不畅,逐渐积滞而成瘀血,阻塞胁络,发生胁痛。因此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成为医家辨证论治胁痛之准则。

慢性肝病患者大多病程较久,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病机整体为“虚”,局部为“实”,重在“瘀滞不通”。其治则当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要,不应再拘泥于理气、活血通络法。正如戴元礼《证治要诀》等著作中所提到的“胁痛各有所感,治法亦自有殊”。王氏求于古训,结合病机特色,提出了“益气、行气、活血化瘀”的外用治疗法则,以黄芪益气健脾,夏枯草行气止痛,莪术等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
穴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体表的部位。《医学源流论》曰:“使药性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致妙之法也。”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同时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现代研究还证明,经络腧穴对药物的理化刺激有特殊的敏感性、作用的放大性、整体的调节性和药物的储存性,这是中医“内病外治”的重要机制。
“内病外治”乃中医学中一个有待发掘的宝贵财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相合,经脉相通,肝居胁下,胆附于肝,肝胆有经脉络属互为表里。肝脉起于足大趾,上行环阴器,过少腹,布胸胁,上巅顶。肝区的期门、日月、章门穴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之要穴,肝俞穴为治肝病之要穴。“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治疗肝病尤需顾护中州,另加选胃之合穴足三里。三穴合用,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中药外敷,使中药之性达疾病之所而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中药外治具有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小,发挥药效快,避免消化道、肝脏消化酶的灭活作用等优点。特别适应于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调者。

五、注意事项

易过敏者慎用。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者禁用。

六、典型病案

患者:赵某,男,56岁。

初诊时间:2019925日。
主诉:右胁隐痛近半年。
病史摘要:患者患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20余年,肝功能反复波动,面色晦暗,颈有赤缕红丝,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遂来我院就诊。自诉半年来自觉右胁反复隐痛,口苦目涩,胃纳不香,乏力体瘦,腰膝酸软。舌红、有瘀斑,脉滑。实验室检查:肝功能: ALT 59U/LAST 47U/L,总胆红素29.3μmol/L,直接胆红素14.2μmol/L,白蛋白32g/L,白蛋白/球蛋白1.13HBsAg+)。B超提示:肝硬化,脾肿大。予中药辨证施治后症状稍缓,食纳增加,但右胁隐痛仍有,伴口干口苦。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中医诊断:积聚。
辨证:肝郁脾虚,兼有血瘀。
治则:疏肝健脾,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治法:在中药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予肝舒贴,贴于肝区胁肋疼痛部位(期门、日月、章门)和肝俞、足三里处,每31次。
二诊:联合肝舒贴治疗后,患者自诉右胁隐痛症状有所改善,目睛干涩不适也较前减轻,口干口苦仍有。继续肝舒贴取穴外敷,改21次。
三诊:患者诉右胁隐痛明显缓解,口干口苦亦有减轻。患者困扰已久的症状得到改善,精神面貌也变得积极。予肝舒贴继续贴敷使用。
按:此案患者病程日久,证属肝郁脾虚,兼有血瘀,余邪未尽。经口服中药后,症状虽有改善,但胁痛仍有反复,恰是肝舒贴的适应证。相较于口服中药的苦涩,中药贴敷无痛无创,使药物发挥最大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更易于接受。

03


临床体悟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用理气、活血的治疗方法对病程短的急慢性肝病胁痛者均有明显的止痛效果,而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的慢性肝病胁痛者用理气、活血之法有时止痛效果欠佳。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若一味拘泥于用理气、活血法恐难以取效,应当拓宽思路,另辟蹊径,寻觅新法。国内外西医治疗慢性肝病胁痛方法大致相同,而王氏取中医药独擅之长,运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疾病,可使中药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中医治疗慢性肝病多以传统的汤剂内服为主,这固然可以发挥辨证用药的优势,但慢性肝病患者大多病程较久,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调,且内服方剂中某些药物有伤胃之弊,使内服用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穴位和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具有超出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它避免了胃肠道及肝的首过作用,比口服给药更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流,并能使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王氏研制的肝舒贴在继承传统用药的同时,将传统经络学说和先进制剂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并将透皮给药与穴位功能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这种辅助治疗肝病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月求,孙学华.王灵台教授治疗慢性肝病临床经验[J].中医药通报,2003,2(2):8688.
[2] 聂红明,王灵台.王灵台教授肝病辨证论治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2):3234.
[3] 赵钢,陈建杰.王灵台教授论中药透皮剂肝舒贴的研制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1):3032.
[4] 姚譞,张艳红,韩润,等.王氏肝舒贴对肝郁血瘀证及急性肝损伤大鼠影响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5):8487.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