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四十四讲(6):读书只是为了活出来、活明白

 启明灯 2023-02-04 发布于山西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29条

【原文】

蔡希渊问:“文公《大学》新本,先格致而后诚意工夫,似与首章次第相合。若如先生从旧本之说,即诚意反在格致之前,于此尚未释然。”

先生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 '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等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于此不察,真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今说这里补个'敬’字,那里补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

01

第三句讲“在止于至善”,“至善”流行的解释叫“无善无恶”。无善无恶的善,这个“的善”这两个字可以不用。因为无善无恶叫善了,你就肯定会钻到文字里或者说钻到善里头,钻到我们过去对善、恶的定义里头。那么现在你把“的善”这两个字拿掉,至善就是无善无恶。你如果有点儿心学的基础,马上就知道“无善无恶心之体”回到道里头去了这是。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止于至善”就是把自己停在道里头,就这么一句话。

为什么叫“至善”?“至”的意思就是尽头,走到头了就叫“至”。那么“至善”,善走到尽头,其实你是把善恶的标准已经放下了,把善恶的定义放下了。

我曾经举过这个例子,你说咱们在地球上走往北面走,一直往北走,一直往北走,你走到某一个地方叫北极点,到了那个地方就不能动了,因为你再走就叫南,就叫往南走,只有那个地方,站到那个地方再也不能动了,这个地方就叫“至善”,就“止于至善”。

就是那个例子叫止于至北,一到那个程度,一切定义没有了。那么你在哪里?站在道里,从觉里,你在觉里,叫“止于至善”,就是停留在这个地方了。这么一个大学之道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道”上的一个事情。

02

插上一段,看看袁了凡《大学》怎么讲,这个应该挺有兴趣的。袁了凡讲《大学》《训儿俗说》,《训儿俗说》是《了凡四训》的前传,《了凡四训》是袁天启二十岁的时候,了凡写的。袁天启十四岁的时候,袁了凡写的那个叫《训儿俗说》。《训儿俗说》第一篇叫立志。后面都简单,因为给孩子写,但第一篇特别棒。

汝今十四岁,明年十五,正是志学之期,须是立志求为大人。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不但是孔门正脉,乃是从古学圣之规范。只为儒者谬说,致使规程不显,正脉沉埋。

——出自《训儿俗说》

“汝今十四岁,明年十五,正是志学之期,须是立志求为大人。”跟他儿子说:你今年十四岁,明年就十五了。十五对于古人来讲叫成年了,像咱们今天说十八岁到成年,就这个意思啊。明年你就十五了,十五正是志学之期。

“志学”是干嘛?孔子不是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我今年十五岁了,我要志学。

“志学”什么意思?志学就是你知道学习要往哪个地方学了,你为啥要学呢?就像今天你问小孩说:“你为啥要学?”他说:“我也不知道,我妈妈让学呢。”你知道吗?所以他的人生是特别没有动力,小时候还听话,到大了以后,他个体的意识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青春期,个体意识出现的时候,你说:“妈妈让学了。”他发现,我为什么要给妈妈学?我不学也没有什么呀,周围人尽是不学,人家过得也挺好的呀,人家伺候哪个老板,给哪个老板开车,一个月不少挣钱。所以,啪!他就放下了,完了再也恢复不起来,就没有树立过理想。

但是咱们这一代人七零后、六零后往前,这一代人小时候树立过理想的,所以他是有点方向的,“志学”。那古人“志学”是干嘛的?古人“志学”叫“读书志在圣贤”。我读书就一个目的,就是要活出来,很简单。

但是后来以讹传讹,传来传去,传“读书志在圣贤”就完了,读书要成一个不一样的人,要成一个道德多高尚的,一个装模作样的,就那个意思,后来慢慢的感觉全差了。

03

所以这儿讲,说你十五岁了,你应该知道你的人生要干啥呢?你最终人生要解决什么事儿。说:“你呀'须是立志成为大人’。”说:“记住,这辈子就是要干一件事要活出来。”十四岁的孩子,他爹给他讲的是这。

现在这些家长们给孩子讲:“你考不上大学,将来连媳妇也娶不下。”他的志向就是娶个媳妇。然后说:“你将来喝西北风啊。”他知道了,将来我是为了养家糊口。你看人穷志短嘛,没有志向,志向就那一点,可怜人要不然一辈子命苦,你知道吗?为什么命苦?志向,你的标准就定这么低,你命能不苦吗?说“须是立志成为大人”。

说大人这个学问也简单,说:“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看到了吧?这就开始讲《大学》了。

了凡开始讲《大学》了,说:“此不但是孔门正脉,乃是从古学圣之规范。”讲的足够明白,说这一句话呀,不光是孔门的正脉。什么叫“正脉”?就是人家的DNA传承,这是孔子亲生的,人家正儿八经的孔门讲的,不是那些什么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什么各种道德规范,各种礼仪规范。好多人都以为是这样,叫封建腐朽的,不是那个东西,人家讲的是怎么活出来。实际上,这儿讲“孔文正脉”是这种。

后面说:“乃是从古学圣之规范。”自古以来,人们想活出来都得从这条路上出来,叫“从古学圣之规范”。

其实说到这儿,你就知道为啥说“圣圣相传,不离反照。”,为什么讲“千经万典,无不吻合。”为什么?因为活出来就是唯一的一条路。“至善”那个地方往那儿一放,所有的人都得到至善上来,到了至善就到,没到至善还在努力中,知道吗?

所以前面这一句话:“孔门正脉,从古学圣之规范。”就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千经万典,无不吻合”。

04

接下来又说:“只为儒者谬说,致使规程不显,正脉沉埋。”后来专家太多了,“专家”是什么意思?就是一门心思钻到某一个专业里头,他就叫专家。他认为某一门钻进去了,就能取得成绩嘛。这就很多人就认为说“一门深入”以为就学出来了,可是你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一(yī)门深入,不是一(yì)门深入啊。

什么意思?什么叫一(yì)门深入?一(yì)门深入就是我逮住一个使劲往进钻,那你是专家嘛。但是如果一门(yī),一(yī)是啥意思?一(yī):是一(yī)不是二、一(yī)是道、一(yī)是中、一(yī)是觉,是那个东西。你在这个地方深入了,你就全解决问题了,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你看,经典上的那个意思,你别理解差了。

所以这儿说:“只为儒者谬说”后来的人他都不懂这个东西,他把那个一(yī)理解成一(yì)了,他不知道那个是“唯一”的“一”,他以为那个“一”是“一、二、三”的“一”,知道吗?结果他就钻到某一个里面,结果就“谬说”,还跑出来还给人讲,乱讲一通,最后呢“致使规程不显”,他看不懂后人更看不懂,一代不如一代。

然后“正脉沉埋”,所以真正活出来这个学问就没了。所以你这会儿再想,你对古圣先贤感恩的那个心,反反复复的给你讲,那起码经典给你留着了嘛。

 根据2021年4月24日在太原市素清松茶餐厅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