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王少华治崩漏秘验方】《三黄调冲汤》主治月经病,如血崩、经漏、闭经等,属正虚挟瘀者。补虚与祛实兼...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04 发布于内蒙古
国家级名医 王少华《三黄调冲汤》

【组成】黄芪15~30g,当归身10g,生地黄15~20g,熟地黄15~20g,大黄3~6g,乌贼骨20~30g,茜草10g。

【功效】健脾益肾,止血祛瘀。

【主治】月经病,如血崩、经漏、闭经等,属正虚挟瘀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由当归补血汤、生地大黄方合四乌贼骨-芦茹丸复方组成。当归补血汤用黄芪大补脾肺元气,资后天以充生血之源;用当归益血和营,终致阳生阴长,气充血旺。生地大黄方之大黄与生地黄相配,取大黄苦寒直折,借涤荡以祛瘀,瘀血去则血得归经而自止;生地甘寒育阴,凭凉营以止血;大黄泻其实,地黄补其虚;大黄走而不守,地黄守而不走;两者配伍,则动静结合,开阖相济,大黄得地黄,则清泄而不伤阴,逐瘀而少耗血之虑;地黄得大黄,则养阴而不腻滞,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四乌贼骨-芦茹丸,出自《素问·腹中论》,乌贼骨入肝肾二经,为收涩之品,有止血之功;茜草,古名芦茹,入心肝血分,味辛能散,有行血活血之能,此两味配合使用,则其性一涩一散,其用一止一行,则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耗血。由此可知,本方功能健脾益肾,补气止血,活血祛瘀,适用于正虚挟瘀的月经病,如血崩、经漏、闭经、痛经等。

【加减】治血崩:因肝肾阴虚火旺而起,反复发作者,去当归,加知母、黄柏、地榆、二至丸;量多如涌者,大黄用炭;对于少女因先天不足,肾气不摄而崩者,去大黄,或改用大黄炭,加右归丸;如属肝郁化火型者,去黄芪,加丹皮、栀子、白芍、青黛等;至于脾气不摄而崩者,去当归,加党参或红参、炮姜,大黄改用炭。②治经漏:加赤芍、川芎、香附;无火热象者,去生地;有血热见证者,再加丹皮。③治闭经:肝肾亏虚,冲任失养者,加菟丝子、山茱萸、巴戟天、怀牛膝;阴虚血燥,血海枯竭者,开始治疗时,黄芪减用半量,随着阴血来复程度,逐步迭增至常用量,另加山茱萸、阿胶、黄精;有火象者,参入知母、黄柏、地骨皮等。④治痛经:去生地黄、乌贼骨;如属气滞血瘀者,加失笑散、制香附,当归用尾;行经不畅,痛剧者,再加手拈散(草果、玄胡索、五灵脂、乳香、没药、沉香、阿魏各15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鸡血藤、白芍、甘草;痛经因于寒者,去大黄,加艾叶、香附、肉桂;因于热者,仍用生地,另加丹皮、红藤。

【点评】本方是王氏在数十年的临床治疗中自拟的家传秘方,是针对月经病因虚常出现实象而成虚实夹杂之证设立,此刻消之必伤正,补之又碍邪,边消边补,才能恰到好处,而本方补虚与祛实兼顾,寓消于补,寓补于消,故恰中病情。方中之生地大黄方乃孙思邈氏所创,载于《千金翼方》卷十八吐血第四中,原书记载是:“吐血百治不差,疗十十差,神验不传方。”王氏原亦用此方治疗内科吐衄诸证,及至又试用于妇科,开始以之止经漏,近20年来包括用于因上环、人流等引起的月经淋漓不断,尔后又逐步应用于崩中、产后血晕、闭经等虚实夹杂证。方中大黄的用量,要有一定的法度:如治崩漏疾患,大黄用小量,控制在3~6g之间;其中崩初如涌,有厥脱之兆者,用大黄炭3g;崩量渐减及经漏者,用生大黄3~6g,每收化瘀磨积之效,而无攻伐伤正之虞。

【验案】陶某某,32岁,1991年8月13日初诊。“人流”术后已近半载,经水淋漓不断,色殷红,量较多,偶见小紫瘀块,血腥气甚浓,旬余来阴痒又起。询得少腹无所苦,唯关元穴处按之辄痛,大便干,口干苦,不欲饮。舌边尖红、苔薄、根部黄腻,脉细数。证属湿热下注,血海不宁,法当清下化瘀,脾肾双调。处方: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大黄6g,乌贼骨20g,茜草根10g,黑栀子10g,炒黄柏10g,黄芪6g,制香附10g,5剂。服药第3天曾经净1天,翌日又见红,但已量减十之八。前方去黄柏,加丹皮10g,黄芪加至10g,5剂。复诊当天晚,经量又一度增多连续3天,自觉无不适。处方:三黄调冲汤加丹皮6g,香附10g,红花3g,续服5剂而愈。

【名医简介】王少华,生于1929年,江苏兴化人,中医世家,幼承家学。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60载,临床经验丰富,善治内科杂病及温热病,著有《中医临证求实》《内分泌代谢疾病合理用药》二书,发表论文近百篇。

王少华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开始接受中医启蒙教育,《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典籍皆可通读、倒背如流。四年的昼夜苦读、两年半的侍诊、襄诊。1946年春,王少华带上父亲给的一些本钱,到无锡自立门户。初露锋芒的王少华,在治好一位病情危急的血吸虫肝硬化病人后,开始名声在外。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这句唐代孙思邈的名言,是王少华所终生恪守的行医准则。不忘入党初心,牢记医者使命。王少华始终以心行医、以术助人。他秉承“人身疾苦,与我无异。”的行医理念,尽显一代名医的医德风范。

图片

【黄芪】别名:绵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肺、脾经。【功效与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图片

【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归、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图片

【地黄】别名: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怀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归经】归心、肝、肾经。【功效与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生地黄和熟地黄功效区别】生地黄药性属寒,熟地黄经过泡制后使得其药性变得微温。正因为两者的药性不同,药效就不一样了。熟地黄属温,多用于滋补,生精益髓。而生地性寒,因此多用于清凉解毒。

图片

【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炮制方法一:取洗净的生地,加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酒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生地黄每100千克用黄酒30千克。炮制方法二:取洗净的生地,置适宜的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千,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效与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图片

【大黄】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峻(藏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与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注意】孕妇慎用。

图片

【海螵蛸】别名:花拉子、麻乌鲗(zéi, 同“乌贼”)、乌贼骨、墨鱼骨。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收集乌贼鱼的骨状内壳,洗净,干燥。【性味与归经】咸、涩,温。归脾、肾经。【功效与主治】收敛止血,涩精止带,酸止痛,收湿敛疮。用于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图片

【茜草】别名: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拉拉蔓、小活血、过山藤、茹藘、茹卢本、茅搜、藘茹、搜、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归经】归肝经。【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