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一生总为情绪所乱?王阳明先生为何讲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又为何说“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劝人做羲皇上人?

 读原著 2023-02-04 发布于四川
   很多人一生为情绪所乱,本质是为气所乱,气为流行之象,其含义很多,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气很多时候气代表着一种私欲。良知不能定于一,精无法凝聚,气就乱流,比如“动气”一词,并不是说人的气从不动变化到动了,而本质是良知之根不牢,精散不能唯一,动私欲,起私欲了。
   举个例子,庄稼地里长草,这个时候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就好。偶有少数漏掉没有锄干净,也不累心。倘若着了一分意思,对心之本体来说便有贻累,便有许多为气所乱处,动气处,为气所乱,动气在这里都是指为私欲所乱,动私欲了,——起了将迎意必之念。 
  很多人说钱是恶的,扑克是恶的,美色是恶的,事实真如此吗?不过是懦夫的怨天尤人之语罢了,善恶本质全不在物,只在人的心。钱可以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福泽弱势群体的善事,扑克也可以是纯娱乐,也可以跟赌博没有关系,美色也可以给心正之人以赏心悦目,美色之人也能澄明自身善良的心灵,过正气向上的人生,以此王阳明先生一言以蔽之:“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与物相接时,要想得其妙用善用,起心动念处必须是循天理,依良知,明明德的,而不是动气,动私欲的,——动气,动私欲必然是恶。
   明德,天理,良知是不动的,是不偏不倚的,是定的,是一直处在致中和的那个点的,就好比两个三角板在平面上搭靠在一起时,一定有一个最佳的定点能让这个架构最稳定,这个定点即明德,天理,良知。一旦动了,偏离了这个定点,必然沦为或过或不及,必然是动了气,从了私欲。真正循理,循明德,循良知而活的人虽处百忙之中,也能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从容中道;相反,从私欲而活的人,即使一整天端坐不动,也无法有真正的清静。又如王阳明先生所言:“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
   还有少数人存心也知道存心,只是他存心的方式只定得气,定得私欲,而定不住,全不了明德,天理,良知。当其宁静时,也只是气宁静,私欲不动,不可以为“未发之中”,真正的“未发之中”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真正的“未发之中”是必须克己克彻底才行,王阳明先生即言:“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怎样修得这“未发之中”的境界呢?王阳明先生即道——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人,只有常知常存常主常定常循于天理,良知,明德,不看分外之看,不听分外之听,不思分外之思,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处处素其位,本其体,所行,所看,所听,思,所为,全部依循明德,天理,良知,未曾有明德,天理,良知之外的其他看,听,思,为,这样才能无入而不自得,才能以一定天下,又叫“动而未尝动”,“动亦定,静亦定”。    
  太古时气象是人人生命状态都处在最佳时的气象,其实一般人一天之中也有那么一段短暂的太古气象,也叫圣贤气象,至诚不息的修身进德之人则能时时如此,王阳明先生对此即描述道——
   “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岩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