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5.39】—有教无类

 liuhuirong 2023-02-04 发布于湖北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贵贱。”

【感悟】

朱子《集注》:“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钱穆《论语新解》:“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疑。一、孔子博爱的又一事实

那时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不同族类的,一般就会有一定的偏见,不信任,对于富贵与贫贱,更有歧视或成见。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原则,以博爱之心立志教育大众,愿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孔子对求学者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和智愚敏迟之分别。即可见孔子的胸怀之宏大,之包容。

仁者爱人,爱的是所有的人;泛爱众,也是强调爱要广泛。仁也好,德也好,道也好,都是覆披一切的关怀,所有众生都享受这种关怀。孔子的心胸之大,形同日月。

二、孔子重视教育救国 教育强国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创办平民教育,使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普及教育的先例,也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这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孔子宽大的胸怀。也体现了孔子对“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重视。因此,在孔子的学生中,有富家子弟子贡,有贫寒之子颜渊,有好学上进的子张,也有懒惰乖张的宰予,孔子一概收之教之,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

“有教无类”也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生发。教育是修养道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当时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论点,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人道主义与人文精神以及勇于创新当仁不让,在孔子行动中的体现。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