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两张食品商标回顾上海早期博彩业(作者:黄振炳)

 黄之中 2023-02-05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从两张食品商标

回顾上海早期博彩业

黄振炳

很偶然,在我收藏的老商标中,发现有一枚“跑马”和一枚“跑狗”图案的美食商标,仔细观察发觉其商标的背景一枚好似上海跑马厅,一枚好似上海逸园的跑狗场。我将商标截图再与历史上这两个地方的老照片放在一起,作一比对,你看看似曾相识?因为上海人对这两个地方太熟悉不过了,上海跑马厅解放后改成了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跑马厅这座历史建筑解放后一度改为上海图书馆,如今是上海历史博物馆所在地。而上海逸园跑狗场,解放后改建为文化广场,从1952年到1969年一直是上海举行重要政治集会、报告会的定点场所。2005年11月拆除重建,迎来了上海文化广场的新的春天。

图片

▲黄河路始筑于1902年,1906年以法国公使名改名喇格纳路(Rue de Lagrene)。1943年汪伪国民政府接收公共租界后复名黄河路。1946年以浙江崇德县名改为崇德路,延用迄今。

一、上海跑马厅

“上海跑马厅”是上海人的俗称,它的官方全名应该是“上海跑马总会”(SHANGHAI RACE CLUB)。上海跑马总会首创于1850年。由英国商人霍格(W.HOGG)、吉勃(T.D.GIBB).兰雷(LANGLEY)、派金(W.W.PAKIN)、韦勃(E.WEBB)5人为创始董事。他们在现在的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交界,以每亩不足10两银子的价格“永租”土地81亩,开辟了沪上第一个跑马场,俗称“老公园”,跑道直径800码(731.52米)。于是有了1851年上海的第一次赛马这种运动形式的出现,并前后一共组织过7次赛事。自从上海有了赛马活动,也最早出现了“马路”这一名词。由于赛马的场地太小,比赛的骑手经常把马骑到外边的泥石路上,街坊行人见骑手们常在这些泥石路上经过,便把这些路称作“马路”,这就是今天人们称呼城市街道为马路的由来。

见南京路上地价飞涨,1854年上海跑马总会把南京路、河南路口的老公园分为10块,以每亩超过200两银子的价格把它卖掉。又从浙江中路南京路两侧,以9700两银子的代价圈地170亩,建造了第二个跑马场,亦称“新公园”。以湖北路、浙江路、芝罘路、西藏路、北海路,形成一个环路,即当年第二个跑马场的原址。

1861年,上海跑马总会有会员25人。同年,他们又故伎重演,又将“新公园”以100036两银子的高价抛售出去。翌年,他们又以很低的买价购进了泥城桥以西的一块土地,辟筑了第三个跑马场。当时,霍格与英国驻沪领事一同向上海道台提出,要求划出西藏路以西地段,建一条长1.25英里(2012.25米)、宽60尺(6.096米)的跑马道。在清政府的同意下,霍格用低价强征了西藏中路、南京西路、黄陂南路、武胜路围起的农田466亩,每亩折价仅25两银子。当时场地中间还有一个70余座房舍的村庄,霍格等人强行以30两1亩地,100两1座房的低价买下。在清政府和英国人的双重压迫之下,广大农户根本无力抗争,最终用这块土地建成了号称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

图片

最终落脚的这个上海新跑马场,由英国在沪的几个洋行大班合资入股并操控的。跑马场委员会主席是怡和洋行大班约翰逊。他回国后,由祥茂洋行大班盘尔哥接替。委员中有壳件洋行大班克拉克,还有在上海拥有大量房产的大拉司、马立斯以及鸦片贩子沙逊等组成。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董事会,设书记1名,任此职最久的是丹麦人亚尔逊。下设华籍副秘书1名。跑马场的所有华籍雇员聘用均由书记丹麦人亚尔逊委任。凡年满21岁的任何外籍人士原则上均可申请入会,但必须由9~11人组成的投票委员会进行表决,全部同意才可入会。至1908年,跑马场的正式会员已扩至320人,每人每月缴会费10元。1927年,江湾跑马场成立后,才允许中国人作为跑马场的名誉会员。

从1863年到1919年,跑马场是每年举行两次赛马活动。春季赛程是放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则放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次活动为期4天。从1920开始,增加了几天预赛,有时在周末和节日也增加赛马事宜。跑马场的赚钱渠道,门票是小头,赛马时通过博彩抽成是主要来源。跑马总会只管赛程组织工作,不提供马匹,参赛马匹全由马主私人豢养。

1909年以前,跑马场采用的是挂牌定额分彩的办法,由各赌摊的老板向跑马场管理处交纳足够的保证金后,方可在场内设摊开赌,盈亏由摊主负责,跑马场坐享其成。到后来为了追求更多利润,跑马场在赛马之前发行大量各种彩票,其中以香槟票为最多,这有点像今天发行体育彩票一样,在当年沪上的街头巷尾,兜售赛马彩票的场面随处可见,其中华人购此彩票者居多。以30年代统计,每次赛马门票5元,一场售出数千张,加上各种彩票,每天净收入数以10万计。据资料记载,赛马会的门票收入每年有10万银元以上。马票的收入更多,仅1920~1939年的20年里,香槟票、独赢票2种彩票的收入就达14139万多元,平均每年获利700多万银元。截止到抗日战争前夕,上海跑马总会尚有积余2000多万元。

图片

▲上海跑马总会的会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跑马总会的黄金时代。1936年,跑马总会作为万国体育会的债务担保人,收买了其5/8的股票。1938年干脆将万国体育会的全部资产尽收囊中,跑马总会成了整个上海跑马厅所有场地的真正主人。

图片

▲跑马总会的珐琅彩徽章

图片

▲上海跑马总会发行的会员珐琅彩徽章

图片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南京西路、黄陂南路路口的这幢钟楼(高达53米),是1932年跑马总会在拆除旧屋的基础上重建的。该建筑由当年的英商马海洋行设计,承建单位是它会员余洪记营造厂。整个施工过程,规模浩大,雇佣土木工人近千人,共花费了200万两白银。重建后的跑马厅,建筑占地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1000平方米,楼髙4层,外表风格为古典主义构图,具有折衷主义特色。外墙是红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织砌筑,有塔什干式柱廊。底层是售票处和领奖处,夹层是保龄球馆,一楼是俱乐部,有咖啡馆、纸牌室、阅报室及弹子房等,咖啡馆内配有巨大的砖砌壁炉。餐厅在一楼南部,外有走廊,用红瓦砌成,马主可在此察看其马,前面即是斜倚之看台。二楼是会员俱乐部。三楼是会员包厢,有三十多间,包厢前面是走廊,直接面对跑马场地,可以观看各种活动。每一间包厢都是一个私人空间,非常舒适。楼内有游泳池,它是上海地区的第一个游泳池,还有土耳其浴室,为女宾设有专用楼梯。四楼是职员宿舍。整个楼宇内部的装饰,尽显富丽堂皇。

跑马厅建筑的外表自然是雄伟的,但内部的精美与功能的完善,则充分体现了会员娱乐性和服务性。楼内各处还安置了十六架时钟,为看客准确报时。西北端是53.3米高耸的大钟楼,远远望去尤为醒目。钟楼最上部是四面三角形坡形顶,顶与大钟之间是瞭望台。钟楼四面镶装有圆形直径3.3米的大钟,钟面上的数字为罗马文,指针明亮,气势壮观,成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地标性景象。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曾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跑马厅屋顶上,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开了四蹄……”上海的这幢跑马厅,在当年被称为远东最好的跑马场。

图片

▲跑马总会发行的各种票据。香槟票的来历是因马场开始时赛马并无彩金,胜者仅获1瓶香槟酒,故后来的彩票以香槟命名。香槟票每张售价10元,设头彩、二彩、三彩等不同彩金,头彩最初可得10万元,后涨至15万元,最后加码至22万4千元。

由于赛马和赌马沆瀣一气,建成后的跑马厅成了谋财害命的赌窝、西方冒险家的乐园,同时也是歧视华人的场所和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地方。尤为害人的是跑马总会发售的“赌马票”、“香槟票”,让不少中国人家破人亡。当年上海滩上流传着一首短歌:“香槟票,到处销,吸饱中国人民的血,装满帝国主义的腰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跑马总会被日军占领,直到1945年10月日本战败,英国董事才返回跑马厅,重新恢复营业。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迫于民意,曾一度阻止跑马厅继续开展赛马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上海跑马厅曾经被用作为美军的俱乐部。

新中国诞生后,上海军管会于1951年8月28日宣布收回上海跑马厅。1951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跑马厅改建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1954年5月31日,跑马总会所有建筑物由人民政府接管。跑马总会大楼改为上海图书馆。1997年,上海图书馆迁至淮海中路新馆,上海美术馆迁入此楼。2012年上海美术馆搬到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6年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启用,2018年3月26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宣告正式对外开放。

二、逸园跑狗场

1928年1月28日,法国商人邵禄把风靡欧洲的一种赛狗活动引进上海,在沪集资成立了“法商赛跑会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觅地兴建跑狗场。最终,他们选择在英国商人马立斯占地78亩的私家园林里建造跑狗场。1928年4月正式开工兴建,整个工程包含了7大功能区域。建成后的这家跑狗场,每场比赛能容纳二万多名观众,一时成为上海滩最热门的博彩中心,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逸园跑狗场(Canidrome)”,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

图片

赛狗是由西方传入上海的一项博彩运动,当时人们觉得它比骑手操控的赛马更加公平,进而开始流行。当年,在上海除了法租界的“逸园”(在亚尔培路辣斐德路,今陕西南路复兴中路口)外,在公共租界还有“明园”(在华德路,今长阳路上)、“申园”(在胶州路上)两家跑狗场,它们共同形成上海滩三大跑狗场。三家跑狗场错时营业,互不干扰,生意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好景不长,毕竟这是赌博生意,在公共租界内的明园和申园,因社会上反对声浪过大而被取缔,唯有法租界的逸园躲过一劫,从原先的三足鼎立变成了一家独大,一枝独秀。

图片

▲维尔蒙路 Rue Vouillemont(如今的普安路),位于原八仙桥公墓附近,1900年筑,名孤山路。1906年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名改名维尔蒙路。1943年收回租界后,以贵州普安县名改为普安路,延用迄今。

图片

▲逸园跑狗场的主建筑

图片

▲逸园跑狗场入口处熙熙攘攘的人群

图片

▲上海逸园赛狗场会员珐琅彩证章

上世纪30年代,逸园不仅是“远东第一大赌场”,也是上海当时最高级的娱乐社交场所之一。它不仅有跑狗道,还有足球场、旅馆等。在法语中,赛狗场叫做Canidrome。上海人就取其谐音,把逸园赛狗场读作“看你穷”,把人给输穷了,可见赛狗场的资本家“捞金”能力超凡。据有关资料统计,仅1938年,跑狗场账面利润就达300多万银元。逸园跑狗场全盛时期拥有赛狗1500只。逸园不只是跑狗,园内还有旅馆、餐饮、舞厅、球场、露天电影院、微型高尔夫球场等。这里华洋杂处,即是战争年代亦歌舞升平,是当时上海滩上极具人气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据传,当年逸园的一张圣诞夜的双人餐饮券,售价要100元,相当于二两黄金,其消费之昂贵,可媲美今日上海的高档消费场所。

图片

▲逸园的舞厅。1945年,抗战胜利,租界被收回,赌狗业也被取缔,逸园作为综合性的娱乐场所依然兴盛不衰。

图片

▲正式开赛前赛狗由牵引人绕场一周

图片

▲赛狗票的名称有独赢,位置,双独赢,双连位等,前两种票每张1元,后两种票每张2元。上图为双独赢票,即买两场比赛的第一,难度较高,奖金也大。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侵占租界,将逸园所收票款的50%上缴作为军费,法商见无利可图,便关门大吉。1944年,日军顺势征用此地,改做了军营和仓库。

新中国成立后,逸园跑狗场属赌博产业被人民政府取缔。加上资方拖欠国家巨额税款、且无力支付职工工资,其所属产业被法院判决归给当时的上海市文化局。上海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需要有一个大会场,可以团结群众,凝聚人心。考虑逸园场地大,地处市中心,交通也便利,将露天的逸园改造成能遮风挡雨的大型室内活动中心,非常适合,而且迫在眉睫。1952年4月,经陈毅市长批准,将逸园扩建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占地面积也从原有的78亩扩大到116亩。经过两年多的改建,于1954年9月29日竣工完成。同年11月经市政府同意,改称为“文化广场”。

图片

▲改建工程开始,四周插满红旗

图片

▲逸园改建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

图片

▲新建成的大会场能容纳15000人,舞台面积1224平方米,设施完备,成为上海群众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场所,各种报告会、大型集会、国内外艺术交流演出等都在这举行。

 从1955年到1966年,文化广场共计完成849场演出,观众人数多达一千万人次以上。文化广场与上海的城市文化共同繁盛,见证了诸多文化交流盛事的发生。1954年,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在此演出京剧《武松打虎》;1955年,芭蕾大师乌兰诺娃领衔苏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来此演出,舞姿优美动人,受到上海观众的热捧;1958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访华展开“芭蕾外交”,在文化广场首演《白毛女》;1964年5月23日,上海解放15年以来最盛大的音乐会——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在文化广场盛大开幕,上海专业和业余音乐舞蹈工作者3000余人上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专程从北京到上海观看演出,观看后感觉非常成功,酝酿国庆之际在北京也上演一部类似作品,随即拍板决定抽调演出人员进京准备。这部音乐舞蹈剧也成为日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型》的创作基础。

1969年12月,一场大火将文化广场付之一炬,满目残骸。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重建文化广场。经过了83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建成了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文化广场。1973年5月,朝鲜平壤歌剧院第一次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带到上海观众面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1980年代末期,文化广场的各项设施日益老旧,场馆逐渐安静了下来,美国杨伯翰大学歌舞团成了文化广场的告别演出。90年代初,文化广场曾成为上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1997年以后,文化广场主要建筑被改建为精文花市。寂静了几十年的文化广场,在千呼万唤中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冬眠”。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毅然决定启动文化广场重建项目,并提出“文绿结合,以绿为主”的方针。伴随着文化广场改造工程的启动,2005年11月,文化广场培训中心大楼爆破拆除,经过五年奋战,一座宛若凤凰展翅的白色建筑升腾而起。这座新剧场继续沿用“文化广场”这块历史上的金字招牌,由此续写文化广场的新的春天。

图片

▲这座新建建成的宛若凤凰展翅的新上海文化广场,集现代演出、艺术展示、文化体验于一身,以音乐剧演出为主、各类时尚经典艺术为辅,努力孵育并营建音乐剧发展的艺术舞台,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剧院。

2016年6月6日,由陈毅题字的“上海文化广场”在重新改造后,首次获得企业冠名赞助,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宣布,与上海汽车集团达成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同时,旗下的上海文化广场获得上汽集团5年冠名,成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获得冠名后的上海文化广场将降低演出平均票价,让普通观众也能享受到真正的高雅艺术。

图片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不仅一直为广大观众引进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如今更添异彩,全领域大7座智联网豪华SUV荣威RX8进驻于此,艺术与科技的力量完美交融,相得益彰。

图·文/黄振炳

本期编辑:黄振炳

本期执编:王  丰

来源:“普陀收藏”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