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用这场音乐会,迎接春天的到来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2-0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冬去春来,天气渐在春节后的第一场音乐会里,中国爱乐乐团在青年指挥家俞极的带领下,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特殊的室内乐音乐会。与往常以重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室内乐音乐会不同,在这场音乐会上,由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们组成的室内乐团成为主角,这是一种介于室内乐与交响乐之间的演出形式,尤为适合演出古典主义时期的管弦乐作品。在昨晚的音乐会上,听众就欣赏到了莫扎特与海顿两位古典主义作曲大师的杰作。

图片

图片

管弦乐艺术是在巴洛克时期逐渐形成的。在这个时期,遍布欧洲大陆各地的乐团通常是由封建君主、贵族或教会出资建立的,根据出资人的财力与喜好不同,以及演出场地的规模大小,乐团的人数与乐器组合并不统一,演奏风格因此差异巨大。到了古典时代时期,乐团终于变得愈发标准化,通常是由中小型的弦乐声部作为基础,再加上由双簧管、长笛、大管与圆号组成的核心管乐组,之后定音鼓、单簧管和小号也成为了乐团里的常规乐器。

图片

图片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与20世纪,交响乐团的编制逐渐扩大,从古典主义时期最常见的50人以下一直增加到了上百人,尤其以演出理查·瓦格纳与古斯塔夫·马勒等人的作品时所需要的乐队规模最为庞大,这也成为了晚期浪漫主义的一个标志。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古典音乐听众的审美发生了较大变化,古典主义时期小编制乐队重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这种乐队所演奏的清新自然的音乐让习惯了大编制交响乐团重压的听众们喘过气来。这种变革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如今即使是大型交响乐团,在演出较为早期的音乐作品时,也往往会用缩减乐队规模、改变演奏技法的方式来制造更贴近当时风格的音乐效果。

图片

图片

昨晚音乐会,一支“轻量化”的中国爱乐乐团,就用这种方式展现了古典主义风格的迷人特质。音乐会从莫扎特的《狄多的仁慈》序曲开始,这部歌剧比起《女人心》与《魔笛》两部同样是作曲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写下的歌剧,知名度逊色不少。《狄多的仁慈》是一部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通常从历史上的悲剧故事中取材,追求宏大叙事,刻画人物的崇高华丽,程序规范也比较严格。莫扎特的这部作品是为利奥波德二世加冕为波西米亚国王的庆典活动创作的,创作时间勉强只有一个月左右,但是习惯于赶工的作曲家还是让它如期搬上了舞台。作品的序曲清新明亮,活力十足,同时又十分优雅,展现了莫扎特晚期作品里特有的成熟自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比之下,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有着更高的知名度,它也是莫扎特最受欢迎的器乐协奏曲之一,在长笛演奏家陈雪与竖琴演奏家郭悦的诠释下, 听众欣赏到了莫扎特写下的最为美妙的旋律之一,两件独奏乐器明亮跃动的音色与室内乐团营造出的轻盈织体频繁对话,整部作品都洋溢在欢快的气氛里。

图片

图片

在音乐会的下半场,听众欣赏到了俞极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海顿“伦敦”交响曲。几乎终生都在尝试完善交响曲体裁的海顿一生中完成了104部有编号的交响曲,“伦敦”是其中的最后一部。从1791年到1795年,海顿先后两次赴伦敦,在那里上演了他的12首新创作的交响曲,这12首(第93-104号)交响曲一般被称之为“伦敦”交响曲,而第104号交响曲作为最后完成的一部,得以独享“伦敦”之名,有评论家甚至认为它在首场演出的第二天就会成为标准保留曲目,“它似乎是在一块阔大的画布上为海顿的交响曲风格作了总结”。尽管海顿的交响曲很少败笔,但说这部交响曲是他最伟大的一首交响曲有其道理。它不仅具有莫扎特般的美感,而且还有贝多芬式的动机发展,最值得留意的是它的长大的引子带有法国序曲的风格,弥漫着沉重的悲伤,丝毫感受不到D大调的气魄,这在海顿的交响曲中殊为少见。在末乐章的灿烂辉煌中,这场室内乐音乐会画上了句号。

图片

在本场室内乐音乐会中,不管是两位独奏者还是精简编制的乐队都展现对各中音乐语汇的细腻把握。一切音乐表演都逃不过“控制”二字,尤其是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其平衡感尤其重要。在上半场的莫扎特C 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中,竖琴作为音色辨识度极高的乐器与乐队的配合极佳,其流畅与透亮的旋律线条在乐队织体中构造出空间感。古典奏鸣曲结构的交响作品往往可以体现作曲家的某种自传性。下半场海顿的D 大调第 104 交响曲 “伦敦”在指挥俞极的执棒下诠释出作曲家音乐叙事中的私密感,并在乐句的繁复层次与结构布局中体现。

潘旦(乐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