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38】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liuhuirong 2023-02-05 发布于湖北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第二天清早进城时,看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感悟】

钱穆先生将此事定在鲁哀公七年至十一年间(公元前488—484年),此时孔子在卫,弟子冉有等人已先后返鲁仕于季氏。 孔子离开故国时间长了,就派子路回去探望。子路受到委派,日夜兼行,赶到曲阜城外时已是夜半时分,城门已经关闭,不得入城,他只好在城门洞子里蜷缩了一宿。 次日清晨,晨门来开启城门,发现子路,就关切地问道:“你从哪儿来的?”子路答道:“我是孔门弟子。” 这个晨门对孔子孜孜以求的“文王之道”不以为然,认为如今天下已经分崩离析,礼义道德就如覆水在地,无可挽回,孔子又何必不识时务、逆势而行呢?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说,“只此一语,描出孔子之神。盖知可而为者,伊尹、周公之类是也。知不可而不为者,伯夷、柳下惠等是也。知可而不为者,巢许之类是也。知不可而为之者,孔子是也。若不知可与不可者,不足论矣。”只此一语,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描绘出了孔子的神韵。接着蕅益大师说出了四种境界,一是知可而为者,就是天下有道,应该推行大道,伊尹、周公就是这类人。二是知不可为而不为者,就是天下无道时,自己也无所作为,伯夷、柳下惠就是这类人。三是知可而不为者,本来是可以出来有番作为的,他隐居不愿意出来做事。巢父和许由就是这类人。四是知不可而为之者,天下无道,但是圣人还在努力的推行大道,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这就是圣人孔子,其他的人只能叫贤者。若不知可与不可者,就连可和不可都不知道,不足论矣,不足以评论了,这类人就是凡夫,就是没有智慧的人。

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孔子的一生来看,即使屡遇困顿,孔子都没有放弃其理想,晚年更是垂诸竹帛,以待来世的意思。

仪封人以“天以夫子为木铎”赞孔子,而石门晨门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质孔子,于此言之,至少在孔子离开鲁国时,就已经名声大振。高度是自己丈量出来,不是别人给定;名是别人的称扬,对与否,孔子终是为了实现美好的“天下太平”之志而矢志不移。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