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中医的先进性(八)中下1——治疗癌症的秘密

 昵称0UxVb 2023-02-05 发布于浙江

第三个重大秘密:癌症的治疗与三个系统密切相关,第一是肺系统,第二是脾系统,第三是肾系统。

这话题说起来有些话长,我正读高一的儿子已吐槽上一期文章篇幅太长,为此分成几期讲,请各位看官端个小板凳慢慢听。

看完前两个重大秘密,或许有细心的读者会问,对于白血病这种并不是恶性肿瘤的癌症,其产生的机理又是如何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白血病的产生机理的确不同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治疗的思路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了解脾系统的功能和运作机理,这对理解白血病的病理,以及后续治疗癌症的药理、方剂设计都大有关系。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脾还有主肌肉和主四肢等功能。这些功能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尤其是脾统摄血液的机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以下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对接法作个解析。

图片

在脾的功能中,最核心的是脾主运化的功能,其他都是衍生性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食物是经过胃消化,通过小肠分清泌浊,然后经过脾输送到全身。如果脾的输送功能出现障碍,从食物中获取的精微物质就无法向四周和向上正常输送,而积蓄在小肠与脾之间的部位,出现啤酒肚现象。

结合西医理论,可看出脾主运化的微观机理与胰岛素密切相关。

图片

        胰岛素是由胰腺(注:中医所谓脾系统是功能的概念,不只是解剖学上的脾脏,胰腺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分泌的,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胰岛素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从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包括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细胞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的分解;加快糖的有氧氧化;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抑制糖原异生。二是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储存,使血中的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三是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时抑制蛋白质的分解,有利于生长。四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促进DNA、RNA和ATP(三磷酸腺苷)的合成【57】。

这些专业的描述,一般人可能看得有点晕,笔者做些解读就容易看清楚了。简单地说,胰岛素这诸多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五个字:“细胞消化液”

所谓“细胞消化液”,是与胃肠道分泌的“人体消化液”相对而言的。综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理论,可以看出人体的消化其实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消化是胃肠等消化系统利用“人体消化液”将摄入的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口腔咀嚼、胃肠蠕动,还需要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一系列人体消化液的辅助;微观层面的消化是指细胞对血液中获取的精微物质的消化,这个消化过程也需要“消化液”的辅助,目前看来辅助细胞消化的消化液只有一种,即胰岛素(当然,不排除随着微观研究的深入,有发现更多微观消化液的可能),这就是胰岛素可称为“细胞消化液”的原因。

显然,这两个层面的消化,也是一次消化和二次消化的关系,而只有经过了两次消化,摄入的营养物质才可能真正被人体利用。当然,摄入的营养物质是否被利用并不仅仅取决于供给侧因素,还取决于需求侧因素,即人体和细胞的新陈代谢水平。如果人体慵懒少动,细胞的活跃度不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低,细胞对精微物质的需求度就会显著降低,倘若此时人体继续维持营养的高摄入量,血液中的血糖等营养物质就会相对过剩,如此将刺激胰岛素的过度分泌,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脾功能的过用而生病,这就是糖尿病的产生机理。

图片

糖尿病是二次消化不良的代表性疾病典型的症状是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体重下降、多尿是对精微营养物质无法消化利用,而不得不从尿中排出的结果,多食、多饮则是营养消化不良产生的补偿性行为。糖尿病人有个现象,即早期会发胖,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突然暴瘦。这个奇怪的现象揭示了一个秘密,即所谓胰岛素有减缓脂肪动员、抑制蛋白质分解的功能,其实不是胰岛素本身的功能,而是其间接影响,否则在胰岛素分泌功能衰退后病人应该更胖才是。事情的真相是,当机体的糖类物质不能满足能量供应的需求时,机体就会通过脂肪的动员、蛋白质分解,以及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回收利用,把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这个过程叫糖异生。显然,糖异生是机体在能量缺乏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手段。

图片

糖异生机制暗示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用途安排的优先顺序。从功能角度,我们可以将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七大营养素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划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存类营养素,主要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糖类;第二大类是发展类营养素,主要是为机体的构造、生长发育和修复提供材料的物质——蛋白质和脂类,第三类是支持辅助类营养素,即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在三大类营养素中,发展类营养素用途众多,它们不仅是机体的“建筑材料”,还是备用的能量物质,同时在机体的调节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量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存的基础,只有满足了生存的需要,才可能考虑发展的需要。故而能量物质供应不足时,机体就会调用发展类材料——蛋白质和脂类充当能量物质

图片

当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出现故障影响了糖类的摄取和利用时,病人早期会因为大量的营养物质蓄积在体内而发胖,同时机体会出现能量的不足。当能量的不足已经影响到生命活动的基本运转时,机体就会调取储存的蛋白质和脂类充当能量物质,这样一来人就会消瘦。这就是糖尿病患者前期发胖,后期骤然消瘦的原因。

脾主运化的过程不仅仅是释放“细胞消化液”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精微营养物质的有序投运。根据中医医理,精微营养物质的输运是由脾负责的,而在输运到血液中以前,精微营养物质会暂时存储在脾和小肠之间的部位。

这里所说的精微物质存储,是指精微营养物质在达到细胞前的暂时储存,更准确地说是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以前的储存。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营养物质从小肠吸收之后就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将大部分糖类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形成肝糖,用以调节血糖浓度。这从逻辑上似乎能自圆其说,但是不能解释一些重要的事实,比如按照这个理论,血糖调节异常应该是肝功能有问题而不是脾功能或胰腺出了问题,而实际并非如此;该理论也难以解释啤酒肚现象和腹泻导致精微物质大量流失的现象。而按照中医暗示的有个暂时储存环节的说法,这些都是很好解释的,尽管此说法还有待微观验证。

图片

精微物质到达细胞之后,除了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和机体发育、修复的需求外,剩余的精微物质会转化为糖原等储存起来,这个储存的过程相当于中医所谓的“藏精”(当然,中医的藏精理论主要是宏观性的功能描述,而这里是微观过程)。这个微观的“藏精”过程与脾系统对精微营养物质的暂时储存有本质的区别,精微物质经过“藏精”过程后,是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不会因为“藏”的时间长而变质。而精微营养物质在脾系统暂存时间一旦过长,就会变质成为痰饮。由此看来,肝脏将糖类转化为肝糖储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藏精的过程。

精微营养物质的二次消化与钾离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料显示,钾离子参与细胞的多种代谢活动,比如糖原的合成和糖的氧化、蛋白质的合成、ATP的产生都需要钾的参与;钾离子浓度对神经和肌肉细胞的应激功能有重要影响(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兴奋性是由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决定的),血钾浓度升高时,神经、肌肉细胞的应激性增强(【52】P59-61)。

图片

所以,通过钾代谢的过程或可看出精微营养物质在体内吸收、消化的过程。以下是与钾代谢有关的一些事实:

一是当大量的钾进入人体后,血钾浓度升高并不明显,进入胃肠道的钾大部分在胃及小肠上部被吸收,只有约10%的钾从粪便中排出(【52】,P62)。

二是正常人的血钾浓度是3.5~5.5mmol/L,超过5.5mmol/L就是高血钾症,一个70公斤体重的人如果连饮三杯纯橘汁,摄入的钾可达1.56克,这些钾如果全部进入到血液中,可使血钾升高3mmol/L,而8mmol/L的血钾浓度就足矣将人致死(【52】P59-63)。

三是钾离子是细胞内液中含量最高的阳离子,且主要呈结合状态。人体大约98%的钾存在于细胞内液,只有2%的钾在细胞外液中。如果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有1%进入细胞外液,心肌细胞即可发生兴奋传导的严重异常而导致致命的心律失常(【52】P59-61)。

四是钾进入细胞内较慢,约15小时左右细胞内外液的钾才能达到平衡。

五是钾从粪便中排出量约为摄入量的10%,肾衰竭时自粪便排出的钾可达摄入量的35%,腹泻时大量钾从粪便中排出(【52】P59-63)

如果钾与精微营养物质的关联性确实存在,那么从上述事实可以得出,精微营养物质被吸收后不是立刻进入血液的,而是先被储存在胃肠和小肠上方的位置(正好是脾脏胰腺与小肠之间的位置),然后经过长达15个小时的时间有序的释放;人体的精微营养物质要么暂存在胃肠上方,要么储存在细胞内,正常情况下处于输运状态的精微营养物质比重是很小的。

在正常饮食和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脾对精微营养物质的有序释放和肝糖的调控使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稳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一般认为血糖浓度在5-10mmol/L是安全、合适的(【52】P49)。在该水平,机体可以进行充分的有氧代谢,也有利于避免血糖明显下降导致的血容量不足。而脾功能的受损,不仅仅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不正常,也意味着可能对精微营养物质的投放不能很好地控制。正常人一天的血糖波动一般在2-3mmol/L之间,而糖尿病人的血糖波动幅度可能是正常人的几倍,而且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其原因或在于此。

图片

在当今医学界,一些学者或许因为无法解释大量钾摄入人体后血钾浓度并未显著升高的事实,而认为进入血中的钾大多是先进入细胞内。对此说法我只能呵呵了。首先,如果钾不经过输运就进入细胞内,那么只能进入胃肠附近非常小范围的极有限细胞内(否则就会有钾的输运过程,而无论是通过组织间液还是淋巴液的输运,都会因与血浆之间的相互渗透而使血钾升高),让极少量的细胞储存全身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不可想象的,以今天的微观研究水平,具有如此异常储存功能的细胞不可能不被观测到。其次,钾进入到细胞内是要有Na+-K+-ATP酶协助的,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迅速的过程。第三,钾在细胞内主要以结合态存在的事实,意味着细胞释放钾也不会是一个很迅速的过程,这就无法解释在发生腹泻时大量钾快速流失的事实。

从脾要花费15小时时间投放精微物质,可以推断出如果一个人将两顿饭的之间的间隔时间错开9小时,那么每天只吃两顿饭,就可以保持全天的营养供应,并将脾胃的负担降至最低。根据中医的养生理论,合理降低脾胃负担,适当减少食物的摄取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那么,这两顿饭的时间点应如何确定呢?

图片

中医认为,胃阳为心阳所主,而心阳对应着自然界的太阳,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理想情况下应该在有太阳的时吃饭。考虑9小时的间隔要求和每次用餐约需1小时时间,加起来是11个小时。而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基本在11小时左右,尽管日出、日落的具体时间在四季里是有变化的,这意味着宜在日出第一小时内吃第一顿饭,日落前一小时吃第二顿饭,才能满足理想的用餐时点要求,这两个时间点分别对应着十二个时辰中的辰时和申时。查文献资料,我国古人在远古时代直至秦汉以前,每天是吃两顿饭,两顿饭的用餐时间恰好是在辰时和申时。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钾代谢与精微物质的关联性,目前带有本人的判断,有兴趣的学者可以进一步验证。中医五脏藏精的理论,以及医疗实践证明的腹泻会导致大量精微物质流失的事实,与钾在细胞内主要以结合态存在,以及腹泻时大量钾从粪便中排出的事实,正好产生了两者存在关联的契合。这种关联是符合逻辑的——如果两者并不存在高度的关联,那么无论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摄入吸收,还是细胞对于精微物质的二次消化,都很容易出现营养物质与钾之间的失调。考虑到钾在精微物质吸收利用上的作用,这将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大自然似乎用了一种巧妙的捆绑设计解决了这个大麻烦——所有天然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食物都富含钾,而钾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且主要是结合态,这样一来“吃细胞”即为“吃钾”,正常饮食没有缺钾的可能。我猜测那些以结合态形式存在于细胞内的钾,可能主要是与细胞所藏精微物质结合的钾。

在过去以天然食物为主的年代,缺钾或许从来就不是问题。然而,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加工食品取代了天然食品,而食品的腌制、煎炸等加工过程往往导致含钾电解质的大量流失,长期主食这类加工食品就可能出现钾缺乏症。

近年来有一种被称为“重症肌无力”的疾病正在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根据网上资料,此病早期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容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典型症状包括:说话鼻音、声音嘶哑;全身无力,常常肩不能抬,手不能提,蹲下去站不起来,甚至洗脸梳头都要别人帮忙;眼睛复视(视物重影);眼肌无力,眼睑下垂或闭合力弱;面部表情肌无力,说话吐词不清且极易疲劳;吞咽困难,无消化道疾病,胃口挺好,但好饭好菜想吃咽不下,甚至可能连水也咽不进;牙齿好但是咬东西没劲。

图片

当今医学界认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是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笔者认为,所谓“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充其量是病的微观症状而非病因,而此病显非免疫性疾病,因为根据中医医理可发现其所有的症状都指向了脾。比如脾主肌肉,故各种肌肉无力的症状与脾相关;上眼睑对应脾;而患者“说话鼻音、声音嘶哑”表面上是肺功能受损,其根源也是在脾(中医认为“土生金”,故脾胃功能弱会影响到肺)。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从网上描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中却没有见到脾功能长期受损的典型症状,比如:腹胀便溏、食纳不佳、肌肉萎缩、皮肤甲错、阴虚火旺等,这意味着重症肌无力与脾有关却不是脾功能受损。这种奇怪症状在历史医案中从未见过,较合理的解释是人体摄入的营养素出现了失衡,曾有重症肌无力患者提到患病前曾经长期住地下室吃方便面度日,而从重症肌无力表现看明显是缺钾的表现。从网上患者寻医问药信息中看到,一些重症肌无力患者在注射氯化钾后症状明显减轻。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中插入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中公开的百度图片或以其为基础加工而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