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文学家都上当了!苏轼考试用了一个技巧,现代学生也常用

 牧笔书生 2023-02-05 发布于辽宁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年轻的苏轼参加了当年的殿试,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只要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可以做官了。

年轻时期的苏轼就已经才华横溢,当时他年仅二十岁,已经是文采斐然。在考试的时候,他挥毫泼墨,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阴差阳错之下,他竟然屈居第二。原来,由于考官看到的卷子上没有姓名,主考官欧阳修仅仅通过文采和文风,以为这篇卷子是他的朋友——当时的才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欧阳修刻意将这张卷子评为第二,导致苏轼遗憾错过了状元。

即便如此,他在试卷上展现出的文采是无法忽视的。苏轼写作时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打动人心。尤其是在说到罚罪的问题时,他也呼吁执法者要怀有哀怜之心,以免导致有人无辜受戮。

为了阐述这个问题,苏轼引用了上古时期的一段故事。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什么意思呢?

尧,大家都知道,是古代的圣君。皋陶(yáo)是发明刑罚的人,因此在古代是刽子手这个行业的祖师爷。和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这段故事的意思就是:尧帝在位的时候,皋陶是他的大臣。当时有人犯了大罪,该判死刑。皋陶说:“这个人该杀。”尧帝说:“饶了他吧。”两个人分别多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意思很简单,皋陶作为执法者,当然要有法必究,执法必严。而尧帝作为仁君,自然要爱护子民,争取宽恕的机会。他们都是圣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如果后人也能效仿他们这样的精神,法律就更加完备了。

这个故事确实很有说服力,也为苏轼的这篇文章加了分。不过,当时的阅卷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故事从哪来的呢?

要知道,这位阅卷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大文学家梅尧臣,被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和欧阳修并称为“欧梅”。梅尧臣能有这样的学问和成就,自然也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然而,在看到苏轼引用的这一段故事时,他也有点蒙圈了,因为他从来没读到过这个故事。

可是,梅尧臣也不能因为这个就给这名考生扣分啊,万一后来有人说出来这个故事的出处,不仅显得他梅尧臣没读过这本书,还会因为自己“没文化”坑了一名考生,说出去可是个笑柄啊。于是,他糊里糊涂地判了试卷,并没有因此而扣分。

等到考试结果公布时,考生的名字也得以公布。梅尧臣这才知道,这张试卷是由一名叫苏轼的年轻考生作答的。这一下就好办了,梅尧臣终究是个大学问家,有着不耻下问的精神,于是就找到了这位学生,问道:“你在试卷里引用的那个典故,出处在哪里?”

苏轼说:“出自《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里。”

于是,梅尧臣回到家中,翻出自己家的《三国志》,认真阅读关于孔融的故事。读着读着,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原来,《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里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说是曹操灭了袁绍之后,占领了袁绍的府邸。在这座府邸,他得到了一位美女,就是甄姬。甄姬花容月貌,并且从小就被人预言未来大富大贵。

按理说,甄姬作为俘虏,曹操怎么安排都行。但甄姬毕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已经有名分了,而且又是一个女人,如果贸然夺走,传出去不好听。

这个时候,孔融(就是让梨的那位)安慰曹操说:“这有什么的?当初周武王灭了商纣王之后,就把妲己赐给姜太公了,你这点事算什么?”

曹操听了之后,非常开心,打消了顾虑,于是把甄姬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也就是后来的甄皇后。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曹操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从来没听说过周武王把妲己赐给姜子牙这件事。他本人又号称博学多才,不好意思问,就躲在房间里到处翻阅典籍。翻来翻去,他也没找到这个典故的出处。

后来,曹操实在忍不住了,找到孔融问:“你当初说周武王把妲己赐给姜子牙的故事,到底是哪本书里记载的?”

孔融微微一笑,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翻译过来就是:看到今天你要做的事,我胡乱猜的!

曹操也微微一笑,没说什么。当然,后来孔融就是被曹操杀死的……

读完这个故事,梅尧臣恍然大悟,原来苏轼这小子说的话,并非典故在这本书里,而是要用孔融那一句“想当然耳”。也就是说,苏轼这个典故也是自己编的!

关于这个故事,历史记载中有不同的版本。上一个版本的对话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志》里根本没有《孔融传》,只有关于孔融的零星记载,苏轼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在其他版本中,还有欧阳修的参与,他也对这个故事很有疑问。

有的版本更加简单,在被梅尧臣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苏轼回答得简单利落:“为啥非要有出处呢?按照尧帝和皋陶这两个人的品性,我推测出有这么一段对话。”听到苏轼这么说,梅尧臣大惊道:“这小子不仅善于读书,还能活用书中的知识,未来他的文章必定独步天下!”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苏轼用的这个技巧,我们曾经也用过。在考试写作文的时候,大家都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作为考试的加分项。有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名人名言,就有学生自己瞎编。老师虽然没读过,但也不敢确认这句话是学生编的还是仅仅因为自己没读过,于是不得不给分。

我有一位同学更厉害,不仅利用了这个技巧,甚至每次把自己编出的“名言”都安在列宁身上。而且,他还要写列宁的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不仅有了“名言”,还能凑不少字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