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书房故事|胡洪侠:“躲春”

 胡洪侠 2023-02-05 发布于广东

新流行“躲春”那天,2023年2月4日,我读澳门大学王笛教授新书《历史的微声》之最后一篇《代结语: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城》,忽然有所触动,生出要写一篇虚构故事的冲动。无奈向壁虚构,非我所长,晚上还要带着“躲春”成功的侥幸心情,去参加一个“迎春”聚餐,虚构中的故事,不仅没有能力写,而且没有时间写。生活无比实在,坚如磐石,稍有不慎,全盘皆虚(输),这可是极其真实的“虚”,其威力胜过多少虚构故事。

然而“迎春”回家后我还是在公号文章中写了一个故事梗概,王笛教授新书的责任编辑李磊不知怎么就读到了,她在留言区说:”看了您写的这个故事,我想起,王笛老师曾想以这种想法,写《那间街角的茶铺》。“还提醒我说”后记里有“。今天元宵,城里的黄昏早已消失,”人约黄昏后“的空间场景不复存在,我则心中惦念着虚构故事,于是又去王笛《那间街角的茶铺》去翻查后记。



王笛教授的书早读过,我们俩也在视频会议上”见“过几面。《晶报·深港书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我们请他做”非虚构类“评选的导师,他不好拒绝,只好答应。我们说:您的《袍哥》获评2018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按照规程,我们会请一位当年的获奖作者担任第二年的评选导师,我们选中了您。

李磊所说“后记里有”的王笛教授的写作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非虚构历史著作者,忽然有一天想通过“我”这个虚构人物来讲故事——把零碎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用”我“的眼睛来观察,最终却因为担心写成一部”虚构作品“而把”我“放弃了。

那个”我“是这样的:

”我自认为是一个成都人,不知道是哪一年出生的,现在有多大的年纪,反正我是很老很老了,至少在清王朝倒台的时候,就已经有记忆了。我想在今天的成都,没有人比我年纪更大了,也没有人比我知道更多的成都了。“

这个”我“在整个20世纪里,流连在成都的各个茶馆里,茶馆里发生的故事都在他的记忆中。难怪王笛老师觉得如此写下去“有将这部书变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危险”,他设置这样一个“我”,等于为成都虚构了一位“上帝”;他采用的还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读者读起来不仅觉得不真实,而且觉得很恐怖:原来一直有个“老大哥”在监控我们成都的民间茶馆啊,老大哥在看着你!这个太吓人了。

而我正要虚构的那个故事,和王笛老师的思路是不太一样的。昨天我已经说了梗概,今天开始,说详细一些。

昨晚让我深受触动的那个故事,王笛老师大体是这样讲的:

太平天国首领之一石达开,率部于1862年5月14日早上到达大渡河,彼时河对面并无清军,他若马上渡河,时间很充裕。结果因为他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庆祝,石达开决定当天不渡河。没想到当天晚上大雨倾盆,第二天河水暴涨,渡河一事只能等雨停水落再说。但是如此一来,时机错过,后面追兵杀到,对面清军也已集结完毕,围堵之局已成,石达开逃无可逃,全军覆没。

触动我的,不是石达开的小妾生儿子,而是她生儿子这事如何“创造”了历史。

触动我的,还有书中王笛老师介绍波普尔的观点,让我有冲动要虚构的一位老学者。现在我能想到的是:老学者九十多岁,2022年12月27日感染新冠,因有基础病在身,感染第二日即成重症。我想给他搞一盒辉瑞产的进口药,可是能力不济,遍寻不得。听说只要能住进本城传染病医院,才有可能开出一盒救命药。谁知那传染病医院早已人满为患,有钱有势者一旦阳了也纷纷入院治疗。老学者的儿女就将老人送往一家区属医院,并联系我说,老人想见见我……

接下来的故事暂没想周全,明天接着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