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有茶馆才能体现成都的淡然, 茶馆是成都一道不可错过的靓丽风景线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我管世界1900—1950》

 读书的天蝎小木 2022-06-26 发布于江苏

有一年,去成都旅游,想要拍摄一组与众不同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当地的朋友婉然一笑说:去趟老茶馆就足够了,成都是个大茶馆,每个茶馆是老成都的缩影。

茶馆在成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成都的茶馆无论是影像记录还是鸿篇巨著以茶馆为背景的文章,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系统全面解读茶馆的前生今世,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应该算是近期读过的,内容详实丰富的一本有关茶馆学术研究的书籍。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写到:“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以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但这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

而成都人无疑是有这种清福的。

每天光顾茶馆成为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茶馆生活轻松而自在,朋友和熟人在那里会面、聊天、下棋、谈生意等,进行各种活动。茶馆有其特殊的诱惑力,诱使人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地在那里消耗时间。

茶馆创造了一种环境,人们可以在那里想待多久便待多久,不用担心自己的外表是否寒酸或腰包是否充实,或行为是否怪异,从一定程度上讲,茶馆是真正的自由世界。

作者王笛,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提为副教授。199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2005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2006-2007年度为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研究员。2009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

王笛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小在成都茶馆氤氲的茶香中蜕变成长,对于成都茶馆历史的了解,王笛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作为学者只有在茶馆文化中沉浸良久,才能有底蕴说自己能够将成都的茶馆文化归纳总结继而升华。

王笛说:“现在我的尝试是要把历史的写作回归人文……我是为下层人写历史,为一般民众写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

成都给外地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闲逸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茶馆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光顾茶馆成为很多人一生的日常习惯,因为成都人生来就有一种闲散的脾气,随便什么事都满不在乎,朴实无华之中,带有恬淡、休闲的性格,所以养成了爱上茶馆的习惯。

位于成都人民公园的鹤鸣茶馆,已近百年历史,保留了老成都原汁原味的茶馆文化。每天清晨,晨起锻炼的老头、老太太们,早早地就坐在鹤鸣茶馆,悠闲自在地开始喝茶,开始一天的退休时光。

曾经有人担忧,成都茶馆在咖啡馆和酒吧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随着老年茶客的退出历史舞台,茶馆也会随之淡然,对此王笛很自信地写道:茶馆实际上是个窗口,虽然是个小的空间,但它反映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通过茶馆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可以看到大的世界的变化。

事实证明,王笛对茶馆的研究客观而实际,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现在成都不仅中年人在空闲的时候,约上三五个朋友到茶馆,一边看着戏一边喝着茶,就是年轻人也会周末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剧本杀,到茶馆不仅仅把喝茶作为日常的消遣方式,也是多数成都人交流和联络感情的一种绝佳地方。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解密档案,旧版报纸的新闻报道、民国作家的关于茶馆的作品等二手文献,还原茶馆在1900——1950年期间的社会情景,在这些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作者不断推导出关于茶馆和社会、茶馆和民众的彼此之间的内在,还原茶馆的在此期间充当的文化和历史角色,对于普通人了解成都和成都的茶馆,是一个非常便捷的窗口。

我尤其喜欢“茶馆文化—茶馆中的语言和习惯”, “在公园和成都郊区,茶馆一般坐落在竹林之中,夏天人们在里面享受着阴凉,茶馆的竹椅子都有靠背和扶手,坐在上面舒适方便,与矮方木桌非常般配。因为使用经年,被磨得油光锃亮,如古铜一般,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通过这个细小的侧面,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

很多时候,茶馆里的旧物,都带着老成都的体温,让人们探求民国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成都人的生活实态。对成都人来说,一年四季,到茶馆喝一碗茶,是很巴适的事。

“喝茶这个事,主要是喝个氛围。你一个人在家喝有啥子意思吗,我这么远都不怕麻烦,专门坐公交车来茶馆喝茶,图的就是茶馆这哈,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好交流撒,听茶馆的老客天南海北摆摆龙门阵,打听点小道消息,看下子茶馆的热闹样子,真的是巴适得很。”这是一位老茶客,在我们问他为啥来茶馆喝茶,在家不能喝茶么说的话。

老舍先生曾在《茶馆》中写道:“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这虽然说的是老北京的茶馆,但放到成都也毫不违和,可见茶馆作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媒介,是非常妥帖非常称职的。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不仅仅是茶馆的简单记叙,而是充满学术的韵味,无论你是喝茶爱好者,还是对茶馆的历史情有独钟,在这本书里,你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本书需要慢下来细细的阅读,就如同好茶需要在茶馆特有的氛围里,慢慢地才能品出老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