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到街头,在玉林掀起一场风暴

 知易行难nev5ph 2023-04-23 发布于河南

世界读书日,成都有各种活动,最有意思的是在玉林。

设计师王亥在玉洁巷主持了一场“下山说:三缺一在街头读书活动”,嘉宾是王笛和张隆溪。

张隆溪1947年出生,近年已经76岁了。他1989年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是瑞典皇家人文学院外籍院士。

王笛就更不用说,《茶馆》《街头文化》《袍哥》这些书,不仅让他成为一流的历史学家,也让他成为成都的明星人物。

去年他的新书《历史的微声》在白夜搞活动,和许知远对谈,来了很多人。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年轻人来追许知远的,后来才发现其实焦点还是王笛。

重要的是,张隆溪、王笛和王亥都是成都人,王亥和王笛还是中学同学。现在王亥在玉林租了两个小铺面,一个里面放自己喜欢的书(他称为“三联思想库”),不卖,但是扫码支付30元,可以在里面玩一天,读书办公都可以,偶尔还可以和王亥聊天。

另一家书店,放的是王笛写的书,以及王笛推荐的历史书籍。在《历史的微声》中,他有一个详细的历史书单,把那些书都找出来读一下,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现在大部分都在那个书店里。

这两个书店能盈利吗?90%的可能性不会盈利。如果你问王亥这个问题,他会回答:盈利?我为什么要盈利?能赚多少钱?我不缺钱啊。

过去几个月,王亥经常在玉林游荡。有一次在一苇书坊碰到他,他大声问:韩炳哲的书在哪里?我抽出一本《倦怠社会》给他,他大声向一起来的同伴推荐这本书。他也颇为神秘地讲到,自己的小书店就要呈现出来了。

对他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相当开心的时刻。他一直想着能够“刺激公众”,哪怕有几个人吸引进书店阅读一下他喜欢的那些思想家,他就会感到满足。

让人惊喜的是王笛老师的变化。疫情三年,他多次从澳门回到成都,人的普遍隔离的状况,却让他和这个城市的关系更紧密了。他不仅坚持去茶馆,继续他的本地文化史研究,还越来越多地面向公众,阐述自己的史观。

现在,他终于回到了“成都的中心”——街头。2003年,他出版了英文版《街头文化》(两年后获得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这本书的主题是成都的民间社会和公共生活,在这本书出版20年后,王笛算是“重回城市街头”。

这不仅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接近大众”,而是更具成都特色的“街头文化”:打破阶层、界限分割,创造一种有活力的文化生活。王笛研究的那些主题,茶馆,袍哥,本来就在“街头”。

如今想找到这样的“街头”并不容易。在天府新区那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茶馆也变得越来越高级,而在老街区,街头生活有时候要受到城管的冲击。或许只有在玉林,街头才能更完美地呈现出来它的自然面貌:那里的店铺普遍“外摆”,街道狭窄,但是街上的核心是人,而不是车辆。

可以想见,现场不仅有地道的成都话(王亥一直为此自豪),也会有地道的英语。他们都有相当长时间的海外旅居经历,属于“全球文化精英”,但是在这个时刻,又有点像成都“街娃儿”,制造一场文化的“调皮捣蛋”,在玉林掀起小小的风暴。

(本文题图照片来自牧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