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三年,几多辛酸, 清零未果,交锋难免。 当前正处在与新冠决战的前夜,人们的忍耐力已到极限,各种政策密集出台,各种消息满手机乱飞,恐慌情绪正以无线电波的速度蔓延。 是速战速决,还是细水长流论持久战? 问题是, 有必要这么紧张吗? 有人说,“无知者无畏”,其实,无知也是恐惧产生的根源。越不了解冠状病毒的家底,越发对其感到高深莫测。 本期内容较多,包括六个方面: 一、新冠病毒是何方神圣? 二 如何来应对? 三、有必要储备药品吗?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五,弱势群体怎么办? 六、早点适应,早点放松 一、新冠病毒是何方神圣? 我们平时的普通感冒中有80%是病毒引起的,冠状病毒是其中的一种。其它还有流感、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所以普通的冠状病毒是我们鼻腔的“常住居民”,平时与我们相安无事,偶尔会出来折腾点事,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即普通感冒。 我们的书本上就是这么说的: ![]() 而当下流行的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和常规的冠状病毒是亲属关系,相当于“表兄弟”,可能在蝙蝠身上,相安无事,但是到了人的体内,就成了“熊孩子”。 所以,不仅人身上有冠状病毒,各种的动物身上也有自己的冠状病毒,由于人体对其它动物的冠状病毒没有免疫力,就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破坏,也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2003年的SARS病毒也是一种冠状病毒,他们是同伙,所以WHO给这次的冠状病毒起了一个名字:SARS-CoV-2,相当于说这是“SARS第二”,这是指原始毒株,后来就演变成德尔塔病毒(Delta),这些病毒容易侵犯下呼吸道肺泡,导致新冠肺炎(COVID-19); 按照以往的规律,这种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毒力也会逐渐减弱,人体也会产生抗体,不断适应,达成妥协,最终和平共处,相安无事。2009年的甲流流行,就是个例子。自从2009年冬天甲型H1N1型流感过后,以后每年冬天,盛行的就是H1N1这个类型的流感株了。而在此之前,每年流行的是以H3N2为主。 几经演变,现在的冠状病毒是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其致病性,以及后遗症与原始毒株全然不一样,只是引起上呼吸道症状,很少累及肺泡。也就是“熊孩子”学好了。 奥密克戎的功能基因就那么多,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传染性加强了,毒力就减弱了。现在很少导致肺炎了,再称其为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实在是冤枉。奥密克戎导致的疾病应该称为“传染性冠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流行性奥密克戎病毒感冒”,这样更合适。 这么说,现在的奥密克戎与2020年疫情初期的原始病毒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其毒力已接近普通的冠状病毒,已回归到“常住居民”的角色,只是传染性很强。所以“新冠不再新”。 二 如何来应对? 但毕竟这种病毒有传染性,还会引起上呼吸道 症状,那么如何来应对呢? 针对目前的奥密克戎冠状病毒感染,尚没有特效药物。常用的奥司他韦、金刚脘胺、阿比多尔也只是针对流感病毒有作用,其它的更昔洛韦、阿昔洛韦,以及XX清瘟等更是没有用。并且某些中药中含有的石膏等阴寒成分,会导致部分人胃肠功能下降,真正的“白虎汤”的适应人群是非常少的。不能光顾了清热,伤害了脾胃。 虽然没有特效解药,但并不能说不能治疗。 几乎所有的急性病毒性感染,都是自限性的,也就是说经过5-7天左右,人体产生抵抗力,病毒自然就被清除了。 打败病毒的是最终还是我们的淋巴细胞,而不是什么特效药。 我们有时无法阻止病毒到我们体内,一旦病毒进入体内,必定大肆繁殖。这时我们就要拜托我们的淋巴细胞,赶紧运转起来。 首先是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接触病毒后,仔细分析其结构,“画好像”,把信息报告给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立即开始生产,量身定制专用的抗体。等大量特制的抗体“空投”入血液的时候,病毒的末日也就到了,只好做鸟兽散。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5天时间。 同时体内还有T淋巴细胞,相当于我们体内的警察部队,在清除病毒的时候,有部分T淋巴细胞把病毒的相貌深深记在了脑海里,成为记忆T淋巴细胞,以后再遇到这些“蟊贼”,立即投入战斗。 如果提前注射新冠疫苗,就相当于提前对淋巴细胞进行了培训,接到战斗命令的时候,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战斗。所以,接种疫苗,是缩短病程,减轻严重程度最有保障的手段。 2022年春天,我们治疗过一批新冠感染者。在这些患者中,恢复很慢的,都是未曾注射疫苗的。可见及时注射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一例未注射疫苗的病人,抗体迟迟不产生,3.23日到4.2日,新冠特异性IgG抗体只有1.19. 核酸迟迟不转阴。 ![]() 这是另一例,已注射疫苗,很快新冠特异性的IgG抗体就到了195.5 ![]() 如果淋巴细胞受损,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再怎么培训,战斗力也不会强。所以,伺候好我们的淋巴细胞,是我们的唯一选择。那么,如何巴结好我们的淋巴细胞呢? 首先,保证好充足的睡眠是最关键的。现在由于微信、游戏,熬夜的现象很普遍。而我们的淋巴细胞就是在睡眠中得到休整的。许多 淋巴瘤患者,基本都有熬夜的习惯。 在当前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一些促进睡眠的药物,如安定片,不失为一种相当有帮助的药物。 其它还有节制饮食、做耐寒锻炼,心态平和,也是让淋巴细胞保持良好战斗力不可缺少的。 所以,吃好,睡好,心情好,是安全度过当前疫情的最有效的策略,详见《战胜新冠感染的“三大法宝”》(点击可看) 三、有必要储备药品吗? 最近咨询储备药物的电话多了起来。其实针对奥密克戎,没有特效的药物。当年方案中推荐的奥司他韦,可立支,羟氯喹,瑞德西韦,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等,均证明是无效的。 当时的新冠热门药,现在已化作浮云散去。 ![]() 但可以备一些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新癀片,牛角粉等,缓解感冒症状的康泰克,感冒冲剂等。 但对于发热症状,原则上退热药能不用就不能,因为发热有发热的作用,人体的白细胞就是在38-40度的时候,战斗力爆表。详见《感冒后发热怎么办?》实在是太难受,可以对症退热,也别硬抗。 另外,现在是冬季,普通流感流行的季节,奥司他韦是针对流感病毒的,应该准备一些,也别一发热,就想到冠状病毒感染。 上面讲过,充足的睡眠可能是最好的“感冒药”,所以,备点镇静安眠类药物比其它的药物都管用。短期应用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许多 人把这四句话写在匾上,挂在厅堂,足见其重要性。 ![]() 举一个例子:足球运动员能用头把球顶出去很远,这时运动员的神是凝聚的,有充分的准备,不会受伤害;如果一个人没有防备,冷不丁有个球落在头上,就有可能得脑震荡。 早上起床,开窗或开门时,毫无防备地被风吹一下,就容易感冒,如果有心里准备,则不容易感冒。 所以,一个人的“神”守在体内,是凝聚的,不受干扰的,也就不容易生病。 现在因为对新冠病毒的焦虑,直接扰乱了心神,乱了自己方寸,为病毒的侵入打开了大门。 更多内容见文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五,弱势群体怎么办? 当下冬天来临,做为呼吸科病房,好多熟悉的面孔多了起来。这都是长年慢性肺病的患者,天气一冷,就容易犯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病毒性感冒。这是天地的规律,谁也没有埋怨为什么冬天要来。 三年来,我们围追堵截,坚壁清野,最终清零未果。新冠病毒既然赶不走,只好来接纳。接下来就是坐在谈判桌上,商量如何各退一步,和平共处的问题了。 到目前为止,疫苗还是最好的保护措施。疫苗其实就是“缺胳膊少腿的病毒”,到了人体后就相当于“半个感冒”。虽然有部分人注射疫苗后出现一些副作用,但是在早晚会感染的情况下,总比感染“整个的病毒”带来的危害要小吧。 对于这部分老年慢性肺病患者,我们经常要嘱咐“ 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别到人多的地方去”,“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好的心情”,“饮食清淡”......,对于当下的奥密克戎病毒性感冒,需要注意的也无非就这些,与普通感冒并无二致。 注射肺炎疫苗也是有益的,一般3-5年打一次就行,青岛这边有几个区市的60岁以后老人前几年都免费打过了。这样感冒后,不容易并发肺炎。如果有条件,可以到温暖的南方过冬,或者在感冒流行季,尽量独居一室,等流行过去了,社会面上的病毒消失了,再出来就不要紧了。 如果再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可以看一下文章 《生活常识22--如何提升阳气?》,以及 《如何提高抵抗力?》(点开可看)。 新冠三年,在国家政策的庇护下,顶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付出高昂的代价,安全度过来了,现在各方忍耐力已达极限,如果还希望全社会“静默管理”,那可真是“宠大的孩子不孝顺”了。 六、早点适应,早点放松 人不可能生活在无菌环境中,早点适应环境,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人也不能太纠结,总是生活在“防备万一”的状态中。所以有的人会反对频繁地查体,尤其是肿瘤的筛查。因为早筛查出来,并没有减少肿瘤的死亡率。反而早发现肿瘤,结果却是提前几年开始焦虑和折腾。最终未必受益。 ![]() 联系到当下的疫情,既然有了感冒症状,是不是冠状病毒,治疗原则也没有什么新意,为什么一定要搞个明白呢?并且戴上这个帽子,无形中也提前陷入焦虑。 有一个声音从远古的函谷关传来,“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 要是老子活到现在,一定会说,“不测核酸,哪来新冠?!” ![]() 如果找个数学家按照某个公式来推算的话,老子这两句话是可以划等号的。 ![]() 缘: #¥%※▲★◎◇¤△#♀§........ 果:“吾有何患?” = “哪来新冠?” ![]() 这个结论当然会有人不理解,就象不理解“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理论一样。只有少数物理学家深信不疑,别人跟着相信就是了。老子是圣人,说的话也只有少数哲人能理解,别人就不要怀疑了吧。 孔子也来帮腔说话了,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如果“侮圣人之言”,可就划到“小人”之列了。 再不理解就不要理解了,别对量子纠缠进行纠缠了,也别对是否是新冠进行纠结了。耗费心神,伤害淋巴细胞。 三年,不长也不短。对于60岁的人来讲,是一生的1/20; 对于30岁的人来讲,是一生的1/10; 可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讲,却是漫长的三年。(见《青春总共没几年,疫情占了我三年》); 而对于一个三五岁的孩子来讲,或许天生就认为,这是一个带口罩的世界。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三年抗疫路,必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挥之不去的回忆,在经济学、历史学教科书中会留下浓重的一笔,也会成为影视剧中的丰富题材。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光强 2022.12.11 ![]() ![]()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