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子《道德经》第四章的理解: 原文: (道)冲:甲骨文中,冲,表示水流动或涌动的样子。这里形容“道”像水一样是守虚没有形状的。 不盈:永远不满溢,这里指“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对待世俗的愚鲁、极端的偏颇者,要用“道”的作用去化挫败他们的嚣张气焰。调解愚鲁、极端的偏颇者造成的世俗纠纷。要用“道”的作用拂去心灵的蒙尘点亮其灵的亮度,必须融和着尘世琐事给予以启发。 湛兮:多么清晰明了啊。
宇宙自然逻辑“道”,也可以说是宇宙本体,是空虚没有形状的,但它就如同水一样对宇宙万事万物的作用却无穷无尽的。“道”,的确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的宇宙存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的实体。仅仅有人的思维与之同一,也仅仅只有思维可以洞察此真理存在。 我们通常讲的修道,大概主要是探究这种真理存在,或说是世界的本原,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地想认识它,了解它,无非为的是化解人类自身的愚鲁,极端和偏颇,调解人类社会的纠纷,让人类社会遵循它的规律恢复到公平正义道路上去,以让人类长足发展进步。 对于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着的愚鲁,极端和偏颇,也唯有用(道)真理去化解,再无他法,因为真理总是带着光明和自信的含蓄,不知不觉的破除人内心的迷惑和迷信,软化心灵明智。比如说,上帝以一个平等的爱去化解仇恨,使人类摆脱人人都想成为”人上人“的罪恶循环;以正义化解人类社会一切不公;以良善化解一切罪恶,显示出来的强大的人道主义彻底改变了社会的进程。 我对老子《德道经》第五章解释 原文: 多言数穷:说话太多,必有理屈之时。 守中:保持那份清静的自然中性。 这就是说,在老子的意识里周朝社会风俗教化与他所推崇的上古社会人文教化是有差别的,甚至于,当时的周朝礼乐社会文化理念与他推崇的上古大道社会文化理念很多是相反的。比如,上古华夏大道社会推崇的“仁义”所包涵的意义是平等的对待每个人,对每个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爱和尊重。到了周朝礼乐社会却将风俗教化搞反了,其赋予“仁义”的意义是讲究亲戚关系的里外亲疏,尊卑等级的爱和尊敬。这就是为什么看透了周秦礼乐的道家老子、庄子和邓析子们针对礼乐社会推崇的所谓“仁义”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仁于不仁,义于不义”!意思很清楚,就是礼乐社会提倡的“仁”其实就是不仁,提倡的“义”就是不义。 在这一章,老子试图将周朝礼乐社会与他推崇的上古时代的大道社会对“仁义”内涵赋予的恰恰相反解释加以区分。所以,本章的“仁”恰恰与他推崇的大道社会里的仁意思恰恰相反。那么,这一章里的“不仁”并非说天地和上帝(圣人)没有爱,而是说,对万物和百姓的爱是公平正义的博爱。天地和上帝{圣人}是仁慈的,它给了我们阳光、空气、食物和水,给了我们遮体的衣物,给了我们一切所需要的东西,让出一个安静的空间给我们。将狂风平息,将烈焰毁灭,将冰封解冻,将狂暴的灾难降低到最低程度,让生命在这石地上生长繁衍。天地那么无私啊博爱啊!它给了我们应有尽有的一切,自己并不摄取一点。难道天地有情感?有爱心? 我对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理解: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啊,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谷神:指空虚无形又神奇的道。 玄牝:天母。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源。 译文: 空虚无形(道)又神奇,永远不会毁灭。它应当是产生万物的天母的生育之门,就是所说的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连绵不绝啊!万物就是由它绵绵不断生产的有形状态的存在实体,用之也是无穷无尽,永不枯竭。 感悟: 道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中永恒的精神存在,也是所说的万事万物产生的幽深微妙之处内涵,它犹如万事万物产生的天母的生育之门,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出处。 如果说“道”是绝对精神存在,那么“无”既是幽深微妙处的绝对精神存在,也是幽深微妙处的物质对象存在。而作为原材料物质对象存在又是通过绝对精神存在这个加工场转化成世界万事万物“有”的。所以,完全可以把绝对精神存在的“道”看成天母的生育之门,看成天地万物的根。它又是那样连绵不绝的生产万物啊,永远用之不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