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老子《道德经》五十七章的理解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正:正道。正经事情。
奇:偏门。邪门歪道的事情。
无为:顺应自然规则。
无欲:真感情。真心。
伎巧:机巧计谋。阴谋诡计勾心斗角。
自朴:自然简朴。 奇物滋起:奇怪的事情纷纷呈现。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国家法令越是繁杂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译文:
把治理国家看成正道,把发动战争看成邪门歪道的事情,把无为作为治理天下的方法可以取得天下的善治。我为什么赞成这种认知的呢?现在的情况是,天下人们被非常多的纷杂礼制所禁锢,这种禁忌多了,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并且人们大多总是喜欢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导致国家越陷于混乱状态;人们大多搞机巧计谋,奇怪的事情纷纷呈现;于是国家法令越是繁杂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理性的圣人说:“我顺应自然规则(无为)治理天下,人民就自我化育;我治理国家喜好守静,人民自然正义;我治理国家不多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治理国家真心,人民就自然简朴。
感悟:
原来老子道家是非常尊重社会个人的自由权利的。从这个角度看,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需要治理国家者以守静之心顺应自然规则行事,不要对人们没事找事来限制其自由,也不要贪污腐败来剥夺人们的利益---------国家权力不要强迫我们支配平衡社会剥夺我们的劳动,不能胁迫我们做不愿意做的事,以剥夺我们的愿意;不能挑动人群中间的利益纷争,或把社会人分成若干等级给以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以剥夺我们的利益-------在现代这其实就是自由主义思维。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使人们能够有做一切有自然法原则思量的法律契约所允许做的事情的权利。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做这种法律契约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权利。当所有社会人都去做这种规则允许之外是事情,自己的权利也会受到侵害。这就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占据上风,自然法则丢弃一边了。
当丛林法则盛行,社会就必然用非常多人为的纷杂礼制所禁锢,这种禁忌多了,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并且人们大多总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导致国家越陷于混乱状态;人们大多相互搞阴谋诡计勾心斗角,导致国家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于是国家法令越是繁杂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老子说:“我顺应自然规则(无为)治理天下,人民就自我化育;我治理国家喜好守静,人民自然正义;我治理国家不多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治理国家真心,人民就自然简朴。” 我对老子《德道经》五十八章的理解:
原文:
其政闷闷,其邦屯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释:
闷闷:不声不响。
屯屯:富余。得到很多实惠。
察察:大肆招摇。
缺缺:失去很多。啥好处也没有得到。
倚:依傍。
伏:潜藏着。 孰知其极: 谁料到会走两个极端。 正:好的,正确的。
奇:不好的,错误的。
妖:恶的,坏的。
不刿:不分裂开。
不肆:不会肆意行事。
译文:
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常常不声不响去干事,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得到很多实惠;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往往大肆招摇,动静搞得非常大,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啥好处也没有得到。这就是所谓事物的二律背反性:灾祸往往依傍幸福里面的;幸福也往往潜藏着灾祸里面。表面看来正常的东西谁料到会走两个极端,如此没有确定性?表面看来正确的事物忽然一下变成错误的事物,表面看来好的事物忽然一下变成坏的事物。这种规律让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做此一件事情要顾及彼一件事情,不会把两者割裂开来,他们品行端正没有两面人格,正直而不会肆意行事,有光荣而不对外显耀。
感悟:
二律背反,原出希腊文ANTINOMI,指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的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之间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
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受到康德这种理论的启发。
毫无疑问,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认识到这一宇宙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规律。并寻求解决之道。他说,“灾祸往往依傍幸福里面的;幸福也往往潜藏着灾祸藏里面。表面看来正常的东西谁料到会走两个极端,如此没有确定性?表面看来正确的事物忽然一下变成错误的事物,表面看来好的事物忽然一下变成坏的事物。这种规律让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可见老子是较早的清楚认识到事物这种二律背反性的。老子的解决办法就是“做此一件事情要顾及彼一件事情,不会把两者割裂开来,他们品行端正没有两面人格,正直而不会肆意行事,有光荣而不对外显耀。”意思就是要我们干工作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只对一个方面一窝蜂上,搞运动式的热潮,结果事物的另外一个方面出现了纰漏,这样做结果会适得其反的。往往出现“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常常不声不响去干事,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得到很多实惠;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往往大肆招摇,动静搞得非常大,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啥好处也没有得到。”的现象。

我对老子《道德经》五十九章的理解
原文:
治人 事天 ,莫若啬。夫唯啬, 是以蚤服 。蚤服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 ,长生久视之道也。
注释: 治人:治理服务于人们。
事天:遵循维护大自然规则。
啬:原指收获。这里指精神财富的收获。
蚤服:早作准备
重积德:重视自身精神方面德性的不断积累。 无不克:没有不能克服的难题。 莫知其极 :具备高深莫测的认知能力。
母:指善的价值。事物发展的根源
译文:
治理服务于人们,要遵循维护大自然规则。不如在此之前,就重视自身的精神财富的收获。只有在此之前,有精神财富的收获,才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所谓早作准备,就是重视自身精神方面德性的不断积累,有加强自身德性的积累就会有善的价值追求,就会在治理服务人们和维护大自然上没有不能克服的难题。什么难题都能解决,那就意味着有高深莫测的认知能力;具备了高深莫测的认知能力,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善的价值取向,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感悟:
一个邦国家要想长久维持,保持国运长久,就要一套治理国家的善的价值观,而要有这种善的价值观,又必须让治理国家的人,在上任之前重视自身精神方面德性的不断积累。有了自身的精神财富的收获,就会有善的价值追求,这样在治理服务人们和维护大自然上没有不能克服的难题。什么难题都能解决,那就意味着有高深莫测的认知能力;具备了高深莫测的认知能力,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也就会在治理服务人们和维护大自然这事情上没有不能克服的难题。 而相反,在一个邦国,如果治理国家的人,在上任之前根本不重视自身精神方面德性的积累和修养,也没有善的价值追求。这样他对事物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足了。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必然在治理服务人们和维护大自然的过程中失去主动性,也必然会导致各种问题堆积如山。当一个社会问题太多积重难返时候,就会不断压制禁锢人们权利和自由了。这种禁锢多了,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邦国越陷于混乱状态。统治者却越发的去不断压制禁锢人们,导致“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的邦国难以治理局面。那么,这无疑就是政治黑暗。这样邦国就不能长久维持,国运就不会长久,很快就会发生混乱局面而遭到颠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