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莫为天下先 2023-02-06 发布于湖南

 我对老子《道德经》十六章的理解
  原文:
  致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 。
  天物芸芸 ,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 是谓复命。
  复命 ,常也。知常, 明也 。不知常 ,妄 。妄作 ,凶 。
  知常, 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殁身不殆。
  虚、静:保持守虚、守静境界。                                        万物旁作: 万物就是傍依这(守虚和守静)应运而作。
  芸芸:纷纷扰扰,杂乱无序的。复命:恢复生命力。
  知常:认识大自然运动常态。妄作:有狂妄举止。
  译文:
  达到守虚境界,是一种极致。保持守静境界,是一种自我督促。万物就是傍依这守虚和守静应运而作,蓬勃生长。我曾经反复观察研究其中的逻辑规律得出这样的认知的。
  自然万物原本纷纷扰扰,杂乱无序的,后来一种自我督促的力量不断捕捉这无序运动物质,然后归复安身之根本,叫变安静。正是这个安静,万物方能演化,发育,积累,恢复他们的生命力。
  万物恢复了生命的形态就形成大自然的常态。人类认识了大自然常态是明智的。不认识大自然的常态是狂妄。有狂妄举止,往往会造成灾凶。
  认识了自然常识,就是心胸广博而包容的人。心胸广博而包容,才会公平正大做人;公平正大做人才会周全做事;周全做事才能符合天道规律;符合规律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感悟:
  地球世间万物和人类无疑皆居于大自然提供的安静的空间之中。唯有大自然的安静空间方能包容万物和人类,并给其提供生命的优越成长的环境。故而,像万物和人类这样的生命形式绝对是傍依大自然安静空间才会演化,发育,积累,才有了生命力的蓬勃生长。因此,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至关重要。这大概就是老子在这一章的中心论点。

老子认为,正因大自然提供给了人类和万物的一个庞大包容乃大的空间,并保持守静境界督促万物和人类有序的种群演化,发育,积累,恢复蓬勃生机,才有了地球大自然里万事万物发展壮大,有了人类怡然自得的生活。所以,人类、万物与大自然关系是一个共同命运的同一构成的关系,是浑然而为一的关系。继而作为地球上的智能化的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安静状态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只有大自然能够常态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安静环境人类才生活安逸,否则,如果大自然变得狂暴不安,就会频繁出现旱灾、水灾和饥荒,甚至于江河干涸、大洪水泛滥,火山爆发或大地震使地动山摇一片哀鸿遍野,那是人类遭遇灭顶之灾凶!这就说我们人类认识大自然的规律,知道它的常态是明智的,不认识大自然的规律,不知道它的常态是狂妄的。势必有狂妄举止,往往破坏大自然而造成灾凶。

人类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其实是在保护自己,人类破坏大自然损害大自然其实是在损害自己。所以前者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人是明智的人,后者破坏大自然损害大自然是狂妄的,是会给人类自己造成灾凶的。



  我对老子《道德经》十七章的理解
  原文:
  太上, 下不知有之 ;其次 ,亲誉之;其次,畏之 ;其下, 侮之。
  信不足, 案有不信。猷呵 ,其贵言也 。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
  注释:
  太上:这里指最好的统治者。
  猷:,顺从法则。顺民意。
  贵言:不轻易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做事情总是水到渠成。

皆谓我自然:我们本来应该是这样一个常态的。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 ,人们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们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们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总顺从法则,很少发号施令。事情总是水到渠成,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应该是这样一个常态的。”
  感悟:
  社会繁荣、国家富强、民众幸福,应该归功于民众拥有更多的的自由权力。自由的定义是在不干涉别人的生活常态,不干涉别人的自由的条件下做我们愿意做的事。其实,就是不破坏自然常态顺应自然规律,任由自然而作的意思。就是像大自然万事万物一样以一种逻辑规律在大自然这个系统中的独立运行,只有如此才能够各行其道,各得其所,互不相侵;只有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能永远处在一种公正平等状态。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求邦国的统治者不要权力滥用,不要以追求权力最大化,用绝对权力干涉人们的生活常态干涉他们的独立生产生活和自由,不要经常发号施令以禁令治理国家以表现自己的孤傲脱群的威权为荣,而应该追求大众化以保持与大众的融洽关系和血肉联系为荣。
  要使人民“我们本来应该是这样一个常态的”生活。所以,最好的统治者大抵不搞孤傲脱群的威权为荣,不耍威风而追求大众化,为大众办事很少发号施令就能水到渠成,事办成功了又不居功自傲,人们好像不知道他似的。而那些拥有绝对权力的统治者,总是滥用权力干涉人民的正常生活,剥夺人民的按自然而作息的规律,使人民贫苦,他们还常常欺骗和打压人民,所以,人民畏惧他,轻蔑他。

我对老子《道德经》十八章的理解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大道:以遵循道(自然法)为根本的理性政治模式。

智巧:机巧计谋。大伪:假伪欺诈大肆流行。假伪欺诈盛行。

译文:
  把以遵循道(自然法)为根本的理性政治模式的(社会)废弃了,就会有以仁义为根本道德政治模式的(社会);机巧计谋出现了,就会有假伪欺诈大肆流行;血缘亲戚关系(社会)出现了纠纷,就会有强调亲戚血缘关系的仁爱孝道;国家(社会)已陷于混乱,就会有强调忠臣的重要。
  感悟:
  理性的自然法则(道)是要求人们保持自然天性,没有世俗之礼教所洗脑,也没有这些教条束缚,要人们以平等自由慈爱,怡然自得的生长于天地之间,这其实就是说,把以遵循道(自然法)为根本的理性政治模式的大道法治社会才对人们最有利。如果把遵循道(自然法)为根本的理性大道社会废弃了,就会有以仁义为根本道德政治模式的礼乐社会的出现,紧接着必然机巧计谋就会出现了,就会势必造就社会的假伪欺诈大肆流行。

这样以仁义为根本道德政治模式的礼乐社会,却是以血缘亲戚关系为纽带捆绑起来的,最讲究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尊卑等级,一般将社会人群分三六九等,允许特权阶层的存在,这样势必导致不同阶级人群因为争夺权益搞欺诈和争斗。这样一旦社会假伪欺诈大肆流行,人们间发生争斗,血缘亲戚关系必然出现了破裂,国家(社会)必然陷于混乱。于是,统治者就会不断强调远近亲疏,尊卑等级的仁爱孝,以及忠君爱国的道德说教!

如果让这些儒教的强调远近亲疏,尊卑等级仁义道德说教流行,又反过来必然使社会上机巧智谋惟利是图加重,假货大肆流行,血缘亲戚关系更出现了纷争,使社会出现治乱循环!所以,以仁义为根本道德政治模式的治理礼乐社会,国家必定陷于混乱循环和朝代轮回或更迭,中国几千年的不断轮回的秦制历史早已证明这一点了。所以要想人们得到幸福唯有把以遵循道(自然法)为根本的理性政治模式的大道社会推行开来,也只有大道法治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啊!


  我对老子《道德经》十九章的理解
  原文:
  绝圣弃知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 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绝圣弃知:圣,这里指儒教圣人。知,礼制的教条知识。拒绝儒教圣人,抛弃的礼教认知。
  绝仁弃义:拒绝并抛弃“仁义道德”治理模式。
  文未足:缺少人文精神。
  令之:使人们的思维。
  见素抱朴:有纯洁朴实的本性。少私寡欲:减少贪婪自私。


  译文:  
  抛弃儒教圣人的礼教认知,人们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拒绝并抛弃仁义之道德,人民可以自然恢复孝敬、慈爱和平等的天性,抛弃机巧智谋惟利是图,社会上的盗贼也就没有了。
  (礼教的认知、仁义道德、机巧计谋)这三个内容都是缺少人文精神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有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贪婪自私,拒绝抛弃儒教圣人礼法之学才能免于忧患。
  感悟:
  儒教的所谓先王圣人的礼教,所崇尚的 “仁义道德”政治模式,搞出的一个远近亲疏,尊卑等级不平等的社会;还搞出个所谓的君子到小人逐次下来的等级制度,这无疑对人民一点好处也没有,是“残生损性”的做法,是拘役人性自由舒展的做法,是一种“欺德”行为。

尤其是他们制定的礼法,倒腾这个礼法等级制度,使人在社会生活中乱了自然心性,让人在困惑后转向去追求地位名利美色,财物,并以机巧智谋一窝蜂地去钻营这些。于是人们自然的爱心孝慈都失去了,一个“法令濨章,盗贼多有”的纷争的社会局面出现了。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抛弃儒教的所谓先王圣人的礼教认知,抛弃他们宣扬的所谓“仁义之道德”的说教。唯有这样,人民可以自然恢复孝敬、慈爱和平等的天性,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所以要使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免于忧患,就必须抛弃先王圣人的儒教礼法之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