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下)

 戏迷知音 2023-02-06 发布于天津

最近与朋友聊天,本来是聊些别的事,结果从晚上断续地聊到转天中午,与明白人聊天,总能增长不少知识的。觉得聊的内容很丰富,这位朋友也很有见地,遂根据语音转换成文字,对其中的错别字和顺序进行了调整,只是删除了对本人的表扬部分,同时对提到的一些人的名字进行了淡化,其他都未改动,将分两期发表一下,与诸君共赏。

如 何 看 戏

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进剧场)看戏,未必都是欣赏去的,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欣赏什么,说白了就是不会看戏。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看一出戏,要看这个戏有没有意思,能不能吸引观众。第二,看这个戏有没有什么经典唱腔,就是一出戏排出来,有没有唱腔就能吸引观众,而且让爱好者都想学你。比如李世济老太太了不起在哪呢?老太太排演的《陈三两》只要唱程派的(爱好者),这个戏即使你不爱学,你认为李世济的身段不好,也可以认为她唱的也不好,但是大多数程派爱好者都能哼唱“家住山东在临清”那段经典的唱腔的旋律对不对?

但是看戏更高一点的境界,就看这个戏有没有什么意义,看表演吸引不吸引人,您说的看艺术所展现的美,就是一种境界。不管观众还是演员,对境界的追求,是衡量一个人鉴赏力和文化修养的高低的标准。

现在的年轻观众不懂欣赏了,同时当今的演员功底也不行了。过去的演员没有麦克风,甚至地麦也没有,全靠肉嗓子吼,甭说一连两个礼拜的《锁麟囊》和《荒山泪》了,不用说除了唱念还有表演,还有动作,还有武啥的,就光唱和念两个星期,现在的一些演员未必能坚持下来,因为什么呢?功底不行了。

还有现在这个写剧本儿的“文人”文学功底也不行,剧本是戏的根本,作者不懂戏了。让不懂戏的人写剧本儿,你这不是这扯淡吗?难怪今天的新编戏没有人爱看。

程砚秋吴富琴《文姬归汉》

现在好像说这个程派演员合不合格,就看会不会《锁麟囊》,会不会《荒山泪》,会不会《春闺梦》还演的是折子戏,现在程派也就这两出半来回演,其实程派还有很多经典剧目了。程派最吸引人的除了水袖就是唱和念。我认为一个程派演员合不合格,就看他能不能把《文姬归汉》演下来。这个戏没啥太大动作,除了逃难和行路就是唱和念,从南梆子、快板、散板、摇板、原板、倒板、慢板、二黄慢板、反二黄慢板和散板等等板式,所以说这是程派最难演的一出戏

程 派 正 宗

一个程派演员是否正宗都应该唱这出《文姬归汉》的整戏试试。可悲的是一些人不去看演员的功底如何,挂在嘴边的就是所谓正宗不正宗。其实正宗本来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就觉得上海的郑大同教授说的很有道理。

郑先生说,同样是一出《六月雪》,程先生就有好多不同的演法,他就举例,禁婆子要去打窦娥时候,程先生唱了几句散的,快板式的散板,就这段就有不同唱法。程先生的词儿也不是一个固定的词儿,他的腔儿也不是一个固定的腔儿,就是慢板的四声处理也不太一样,但遵循的是湖广韵。所以我还是觉得郑教授说的有道理。什么是正宗,我觉得程砚秋先生可能是最不正宗了。

程砚秋《碧玉簪》舞台实况剧照

李世济先生也说过,程先生的戏就是不断改,不断演,不断改,有的是一边演一边改,一边改一边演。《英台抗婚》是最典型的例子,《文姬归汉》也改了多次,同样的《贺后骂殿》46年和五十年代的录音就不一样,同样的《锁麟囊》46年版本和54年的版本也不一样,《六月雪》多个版本的录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今天大家伙儿都在争谁正宗谁不正宗确实毫无意义,程派也没有正宗不正宗,我觉得只要抓住程先生艺术规律,其他的就看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了。

功 名 利 禄

现在还有个怪现象我觉得不太可理解的,就是年轻人不研究戏,不研究腔儿,不研究这个韵律,也不研究演员的功底,是不是文武昆乱不挡,你文戏有,有没有武戏,武戏有了,你会不会昆腔。我觉得还是人出了问题,比如说《锁麟囊》一直都特别棒,一些地方戏也搬上舞台,就能不能把词儿也改一改呢,可以用一样的故事,好家伙,词儿还是京剧那个词儿,只是腔调儿改了一下。

李世济《祝英台抗婚》剧照

咱就看《英台抗婚》,程先生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参考了一些地方戏移植过来了,就是故事没变,但是过场、剧本、念白、唱词、唱腔全给化到程派里边了。今天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了?说白了就是急功近利,你研究的不是怎么把戏曲搞下去,研究的是功名利禄。还是那句话,社会太浮躁,静下心来做戏曲的人,静下心来搜集资料的人,静下心来研究戏的人少之又少,在我这个年龄更是少。

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就会产生嚣张跋扈的人,中国有句古语叫什么无知者无畏,其实这句话我觉得是说的是太对了。你看那些满处讲课的人,甚至还有小孩子去教人家唱戏,他自己闹明白了吗?还有那些指点江山的人,看似条条是理,细品却是空洞的理论;更有那些抨击李世济的,抨击迟小秋的,都是口无遮拦还阴阳怪气儿的,别看那些看似有理的长篇大论,很多都是纸上谈兵,甚至把传言或问题放大。

骂人无好口,他们从来就没实事求是地读懂演员,更别说读懂程派了。言论是自由的,你可以艺术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喜欢调头走掉就好了,有问题可以提岀来,弄那些不阴不阳的话,甚至把无限丑化、侮辱别人当成一乐,有必要吗?

英 台 抗 婚

《英台抗婚》这出戏,其实程先生跟李丹林先生演的就是个残本,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除了一个南梆子,其他都是以西皮散板为主,当然它这个设计很高明,考验演员的功力用散板烘托感情,但是这个步子挪的太大了。除了这个南梆子羞答答那段,没有什么经典唱段了,后来李丹林先生也说,一个戏里边儿没有一段的慢版就压不住台,如果这个戏放在老民国,估计唱完这个羞答答和对唱那段儿原板之后,观众就该起堂了,都没啥唱的了,还看你什么?

所以李世济老师在八十年代请剧作家,请文学家把这个剧本改了。她也不是乱改,也是拿着其他戏的剧本,有依据的做了修改,加了一段二黄慢板,然后一段反二黄慢板。山伯兄那段二黄慢板唱的多好,脍炙人口,这不是李世济自己发明的新腔,她不像有一些演员乱改东西,乱改腔,这段就是遵循程派的二黄慢板的规律设计的。







关 于 李 世 济

说到李世济老师,我很尊敬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太太,我不单单是敬重她深厚的程派功底。一些人说她是票友下海,好家伙,嚣张跋扈的不行了,那么你去看看其他的票友,那身段比李世济老师的身段差远了,甚至那些嘲笑李世济是票友的专业人士,你们能有李世济的这般成就吗?李世济先生的身段还是程派的东西,也在努力的模仿程先生,毕竟十几岁就跟着程先生学过,她的敬业精神是确实可敬的。

我最佩服李世济老师,还有一点在哪呢?我从来没听过,也没看见过,而且我也打听过一些接触过她的人,究竟李世济背后说没说过任何一句别人的坏话,得到的结论是:李老师从来没有背地里或明面上说人不好。

李老师就是把有限的时间都放到无限的程派艺术当中,她是唯一的一位在文革后恢复程派剧目最多的演员。今天的年轻人就应该像李世济老师这样,有一个博大的胸襟,一个无他,真心爱程派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整天围绕在一些是是非非里面。

她提拔李佩红,提拔李海燕、杨磊,包括张火丁不是她的学生,她也提拔,她可不是外界传说的那样如何的打压其他人。对一些人私下或公开的说她不好,甚至骂她的人,她也从来没有回应过。我觉得李世济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榜样,人家不愧是名门之后,一个大学生知识分子,确实不同凡响

尾  声

我们还是需要沉下来,不要太浮躁,既然喜欢就要好好学。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互相要尊敬,既使提出批评也要在有度的范围内,这是最基本的。俗话说夏虫不可言冰,咱也不必总跟那些社会上的人去生气,没必要的浪费时间。京剧艺术本来就是给知音看的,程派是小众欣赏的,不是大众的文化

说实在的,我也在想,如果有时间,我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知道,程派过去是这么唱的,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让大家知道程派还有侯玉兰、赵金蓉、白玉薇、陈丽芳、李玉茹、李丹林、顾正秋、章遏云、新艳秋、高华等等的老前辈;程派曾经还有这些戏,我觉得就可以了,也不枉我喜欢程派一场。

我说的这些,都是我看的问题,也是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只能代表我的观点,如果戏迷知音老师您想整理,千万不要提我,我只是一个水平很低的爱好者。

编 后 语

戏曲式微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欣赏戏曲,如何宣传戏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朋友的普通聊天,很多话让我们深思。对艺术欣赏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观点不同,但没必要极尽歪曲丑化之能。艺术需要批评,而我们现在缺少的也是批评是声音,甚至正当的批评被一些人混淆成“喷”或“骂”,而恰恰是打着敢讲真话幌子的人,却在乐此不疲地干着喷和骂的勾当,甚至还有不惜以丑化他人来取悦低庸阶层的跳梁小丑,这是近年来戏曲圈出现的恶俗。

感谢朋友们近日来的关心和问候。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都应该学学李世济的博大胸襟,学学迟小秋的豁达心态,一切都看淡了,人生会更美好的。

延 伸 阅 读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上)
对孙某良的判决书摘要
对济南日报记者李想的举报信
对《寻找李少春》团伙主要负责人的判决
被告孙某良已依法履行赔偿
对《孙佳良的戏剧花园》回复疑问
等待济南日报的调查处理结果
说说贬迟小秋捧王蓉蓉的事
做人不要太男旦
戏子鸭
细说梨园乱象(1)时尚与庸俗
细说梨园乱象(2)粉丝与戏迷
细说梨园乱象(3)传承与拜师
细说梨园乱象(4)编评与包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