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方

 焦氏中医 2023-02-06 发布于河北

我们学习经方的根据如下:

一、六经钤百病

本文所谓的“经方”,仅仅指的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里所记载的药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伤寒杂病论》一书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一般认为,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多为“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而外感病应用的辨证方法为“六经辨证”。

在《中医诊断学》教科书里,也认为“六经辨证”是论述外感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这样,便给人一种错觉,这个错觉就是,六经辨证仅仅适用于外感病,其实,不然,六经辨证不但可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同样亦可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并且,应用六经辨证所取得的疗效,要优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既可以指导外感病的诊治,也可以指导内伤杂病的诊治。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们才能在医疗活动中,下意识的应用六经辨证的方法。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秀按】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且伤寒中又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伤寒、杂病之症治井然……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任越庵在《伤寒法祖》一书中说:“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为两书也。凡条中不贯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如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吐利;少阴之欲寐;厥阴之气上撞心等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焉。观五经提纲,皆指内症;唯太阳提纲,为寒邪伤表立,五经提纲皆指热症,惟太阴提纲,为寒邪伤里立。”

吴谦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中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尤怡在《金匮心典》中引徐彬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

章太炎先生也曾这样评价《伤寒论》,他说:“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论》为独甚。”

由上述前辈医家的论述可知,《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可统御伤寒与杂病的辨证论治,在临证实践中,依张仲景六经辨证的思路去诊治疾病,疗效就会提高。凡欲成医学大家者,张仲景的著作是不可不做深入研究的,时逾千年,《伤寒论》依然闪烁着耀眼的辨证法思想的光辉。

二、经方有其独特的特点

经方尚具有精简不杂、立意明确、配伍恰当、疗效突出、易于使用、惠济于民,配伍严谨,加减有度,药简效宏,量大力专等特点,被奉为方剂之鼻祖。

1.组方简捷,立意明确。

2.主次有序,方证合拍。

3.定量取效,惠及于民。

4.灵活多变,守而不泥。

5.阴阳协和,以平为期。

清初徐灵胎先生《医学源流论》说,他认为张仲景治病“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其分量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经)》,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

附:经方病案一则。

张某,男,47岁,202214日初诊。患者患“新冠”一个月后,出现口苦,饮食欠佳,气短,胸中气塞感,乏力。患者去医院做了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脉略显弦象,舌淡苔白。处方:柴胡3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4枚(掰开),茯苓15g,杏仁10g,黄芪20g。三剂,患者服一剂即见明显疗效。

分析:本案主证为“小柴胡汤证”。所处之方为“小柴胡加茯苓杏仁甘草汤加黄芪”。

《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结合本案患者的临证表现如口苦,不欲食,脉弦等,当用“小柴胡汤”治疗;患者又有兼症气短和胸中气塞,故合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九》,原文经典主治如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顺便提一下,“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条文为一症二方,其中的原因为,胸中气塞、短气的病机为饮阻气滞,若饮邪偏重,则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若气滞偏重,则用橘枳姜汤。

因患者有乏力,故加黄芪补气。

本案运用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方药的对,故一剂知,三剂已。

另外,从2022年的新冠的临床表现可知,其急性期多与外感病相同,其后遗症多与内伤杂病同,所谓“伤寒偏打下虚人”是也!由此可见,外感内伤无二,实则一也。

故此,我们应当努力的学习经方,攻坚克难,为民造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