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四:带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

 昵称65820384 2023-02-06 发布于河南

一 、带脉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

(一)带脉经脉循行意义辨析

《难经·二十八难》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奇经八脉考》云:“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

1、“带脉”

李时珍曰:“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六合”指上下、四方而言,故“横束”一词既有横向“约束”之功,又有纵向“提系”之意。

(1)带脉具有“约束”之功:带脉循行,在腰胁部回身一周,形如束带,约束往来诸经,不使妄行。其中十二经脉的循行或络属均过腰部,冲、任、督三脉起于胞中皆络带脉,而跷脉、维脉由下肢上行经过腰腹,因此带脉汇聚上下、前后、左右诸经,外束其外,不仅加强了诸经横向的联系,而且使上下往来之经气不壅滞,经脉不迟缓。

(2)带脉具有“提系”之意: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云:“是知一身上下,机关全在于带,带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可见,带脉有“提系”的生理功能。带脉经气充足,提系有力,可使中气不陷,脏器稳固,安于其位。反之,带脉失充,经气虚衰,提携失职,则形成中气下陷、脏器下垂之症。

图片


2、“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

带脉起始在季胁部,开始为有腧穴的体表路线,起点为章门,为带脉与足厥阴经、足少阳经的交会穴,又为脏会,脾脏精气汇聚之募穴,善调肝脾两经之气。若肝气瘀滞,克于脾土,脾虚生湿,湿郁化热,流注带脉,可发为赤带,如《傅青主女科》云:“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则可刺此穴以疏肝健脾。此穴又为脏会,刺之可调五脏虚衰之疾,而尤以肝脾病为主。

3、“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

带脉沿腰部横向循行,与足少阳胆经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是本经有腧穴体表路线的终止。从穴名可窥穴性,带脉穴之带字,为束带、约束之意;五枢之枢字,为门之转轴、灵活、协调之意;维道之维字,为维系讲,维系冲任及三焦水道的畅通。三穴与带脉的“总束诸脉”之意相合,意为对纵行诸经脉起到约束、维系、协调的作用,各种经带之疾和水道不利之水肿、癃闭之症可择取三穴。

(二)带脉经脉病候意义辨析

《素问·痿论篇》:“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

《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

《证治准绳》:“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缠于带脉,故如束带。”

1、“宗筋纵”

宗筋纵即筋脉弛缓不用。宗筋的柔顺除与阳明经、督脉、冲脉相关之外,与带脉亦密切相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云:“阳气者,……柔则养筋。”督脉阳气不充,则宗筋不柔;阳明经脉虚衰,冲脉阴血不足,则宗筋不养;带脉失于收引则宗筋弛纵,故四经不用,则下肢经脉弛缓,运动不利或痿废,针刺当以“扶持”督脉为主,兼取三经之穴治之。

2、“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指腰部重着寒冷,有如坐在水中的感觉。脾主四肢肌肉,若湿困脾土,脾胃升降失常,浊气不降,故腹满;湿邪浸于带脉,带脉弛缓不收,故如坐水中。针刺宜取带脉穴以收约带脉,配合“调理脾胃针法”以健脾化湿,和胃降浊,调理升降枢机。

3、“冲阴股”

冲阴股指大腿内侧疼痛。带脉循行腰腹一周,若邪侵带脉,气滞血瘀,故疼痛乃左右绕脐。《灵枢·经别》言:“足少阴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即肾经经别在十四椎处合于带脉,而大腿内侧为肾经循行所过,若带脉经气不利,可累及肾经,故出现脊痛连及大腿内侧。宜取带脉的五枢,配合人中、内关以调神止痛。

4、“带下”

带下属妇女体内一种阴液,是在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时开始明显分泌的。其是由脾气运化如常,肾气闭藏得当,任脉妊养所司,加之带脉约束不驰,才可布散阴窍。若湿邪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津液涌溢而下而为带下,宜以健脾化湿、固摄任带为主。

5、“火带疮”

火带疮指在皮肤上出现的呈单侧带状分布的成簇水泡,其皮色改变,痛如火燎。带脉位于腰部,回身一周,交于各经或其络属,使其经气通利。若热毒蕴结,留于带脉,则为火带疮,宜以清热泻火之法治之。

二、带脉经脉病候辩证应用举要

(一)临床表现

足痿不用,缠腰火丹,带下病,腹腰重痛。

(二)辨证分析

带脉起于季肋,环腰一周,如束带然,总系诸经。若寒湿侵袭带脉,气血运行不畅,则腹腰重痛;若热毒内蕴带脉,则缠腰火丹;若带脉约束无力,加之督脉、阳明经、冲脉虚衰,则足痿不用;若脾虚湿盛,带脉失约,则出现带下量多。

(三)辨证应用举要

1、痿证

谈及痿证的治疗,当属《素问·痿论篇》“治痿者,独取阳明”,但“治痿独取阳明”是大法,而非定法。笔者认为治痿当首取督脉,因督脉为阳脉之海,《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因此,取阳气旺盛之督脉穴位,可使筋有所养。其次,辅以华佗夹脊穴,因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能疏导阳气,扶督脉之阳。佐以五脏俞加膈俞,因两者可调理脏腑气血功能,濡养四肢。佐以膀胱经和胆经穴,因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而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临床常以阳陵泉和悬钟相伍为强筋壮骨基本方。再者,治痿不忘阳明,因冲脉之气血本于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且总会于宗筋,阳明经气血旺盛,诸筋脉得以濡养。最后并配以带脉之穴以约束诸经而不迟缓。

封某,男,13岁。诉双下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半年。患者半年前骑车途中,适逢吊车脱钩重物坠落,砸于腰背部,当时昏迷,就诊于当地医院,查X线片示:T12、L1骨折错位。先后行两次胸、腰椎复位固定手术,手术后双下肢肌力有所恢复,后转入他院行针刺、康复治疗,疗效不明显,于今日来我科住院治疗,患者坐轮椅入病房。现症:双下肢痿软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困难,双上肢活动自如,纳可,寐安,二便均不能自主排出,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查体:双上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背部浅感觉自T9以下减弱,右下肢浅感觉自胫骨中段以下减弱,左下肢浅感觉自足踝以下减弱,左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痿证(气血两虚型)

西医诊断:外伤性截瘫。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系重物砸伤脊柱,损伤督脉,阳气失于温煦,而伴二便不能自主,更知带脉失约,不能温养、收约筋脉。法当振奋阳气,收复带脉。针刺取穴: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命门、T12-L2华佗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承山、绝骨、昆仑、中脘、带脉、维道,人体腹面和后背面交替取穴,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腰阳关、命门、肾俞、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施以徐疾提插补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2次,配合低频脉冲电流疗法,以加强针感。患者经1个月治疗,双下肢痿、足下垂较前有所改善,二便排出偶有感觉,直腿抬高动作稳定性增高,感觉平面由T9降至T12。又经1个月治疗,患者行走可呈鸭步状,左下肢肌力V级,右下肢IV~V级,感觉平面仍位于Ti2。又经1个月治疗,患者可推车行走,行走可呈鸭步状,可独立站立30min,感觉平面仍位于T12,二便排出偶有感觉。由于经济原因,患者要求出院,嘱进一步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按语:患者久卧伤气,阳气虚衰,则宗筋不养;久卧则中气受损,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气血,加之带脉弛纵,则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而痿软。正如《类经·疾病类》所云:“故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至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合参舌脉,法当振奋阳气、调理脾胃、收引带脉。故首取督脉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命门以振奋阳气;辅以华佗夹脊穴,佐以膀胱经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昆仑,胆经环跳、阳陵泉、绝骨,是以治筋所生病和骨所生病,疏筋柔筋,强筋壮骨;合以中脘、血海、足三里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后取带脉、维道以约束宗筋而收功。

2、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系指缠腰而发的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珠的疱疹性皮肤病。发病多归为肝胆火盛、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其中肝胆火盛多为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毒蕴积而发;湿热蕴结多为饮食不节,蕴湿化热,湿热搏结肌肤而致。总之,以毒热之邪入于血分,结聚于带脉,治以清热解毒、凉血通带为原则,取局部围刺和带脉穴为主,配以辨证取穴。

Bedia inal,女,69岁。诉左胁下疼痛伴红色疱疹3天。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胁下疼痛,伴发点状疱疹,经消炎药、维生素及止痛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处就诊。现症:左胁下焮热疼痛,并有点状疱疹,呈葡萄状,有灼热感,活动后疼痛加剧,心烦失眠,余无不适,舌暗红苔薄而干,脉弦。

中医诊断:缠腰火丹(肝胆火旺型)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左胁下焮热疼痛,并有点状疱疹,位于带脉之处,依舌脉,证属肝胆火盛,热毒壅滞带脉。法当清热泻火,通络止痛。针刺取穴:带脉、维道、足临泣、大椎、曲池、合谷、支沟、阳陵泉、行间,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大椎、曲池、合谷、足临泣施以徐疾提插泻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1次治疗后,红肿明显消退,继前治疗。2次治疗后,疱疹十去六七,并有轻微瘙痒,效不更方,继前治疗。4次治疗后,疱疹结痂,轻微痛痒,灼热感消失,继前治疗。6次治疗后,诸症尽除,继前法治疗,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患者乃肝胆火盛,热毒壅滞于带脉所致。胁肋为肝胆经和带脉之所循,故循经远取足临泣、行间以清泻肝胆带脉之火热毒邪,泻大椎、曲池、合谷以清热泻火,治其本;针刺取支沟、阳陵泉以疏肝通络止痛,近取腰部带脉、维道,既可疏肝行气,又可通调带脉经气,以治其标。诸穴合用,远近结合,标本并治,热清毒解,络通痛止而告愈。

3、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女子带下量多,质、色、味发生病理变化,或伴有全身症状的一种疾病。多由脾虚或肾虚,或湿邪损伤任带二脉,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发。治疗宜取任带二脉和脾胃经及白环俞为主。

王某,女,40岁。诉带下量多,伴腰酸畏寒2年余。患者2年前因流产术后,出现带下量多,某院诊为慢性盆腔炎,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而到我处求针灸治疗。现症: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白质稀,腰酸畏寒,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带下病(脾肾阳虚型)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带下色白质稀,知其为寒湿之白带,纵观其兼症和舌脉,证属脾阳虚,寒湿并重,任失固摄,带失约束。法当健脾祛湿,温阳固摄。针刺取穴:关元、带脉、阴陵泉、足三里、中都、白环俞,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针刺10次后,便溏消失,带下量少,针法如前。患者又经过10次治疗后,带下已止,舌淡红苔白,脉沉。继以前法巩固治疗3次而告愈。

按语:《万氏妇人科》云:“带下之病,妇女多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和脾胃为主兼升提。”治疗当以健脾除湿为主,补摄固带。故针取足三里、阴陵泉、中都以健脾祛湿,重在治脾以除带;取关元温阳化湿,合带脉以补摄固带;白环俞为固摄止浊之经验穴。诸穴合用共奏健脾除湿、固摄止带之功。

4、“腹腰脊痛”

奇经八脉中带脉、督脉、阳维脉、阴维脉皆可致人腰痛。但督脉之腰痛为《脉经·平奇经八脉第四》中所述“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即为脊柱正中疼痛,不得俯仰,因脊柱正中为督脉循行所过,若邪阻脉络,经气不畅则腰脊强痛。阳维脉之腰痛为《素问·刺腰痛篇》中所述“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即为腰痛且暴肿,因阳维脉维系一身之阳,而阳气变动迅疾,故腰痛暴肿。阴维脉之腰痛为《脉经·平奇经八脉病》中所述“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即为腰痛且两胁胀满,因阴维脉与肝经交于胁肋,故疼痛可发为“两胁实”,因与肾经交于筑宾,腰为肾之府,故邪侵经脉可发为“腰中痛”。而带脉之腰痛为《脉经·平奇经八脉病》中所述“诊得带脉,左右绕 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即为腰腹痛,连及大腿内侧,因带脉绕脐一周,肾经经别连于带脉,且肾经循行过大腿内侧,故腰腹痛连及阴股。此奇经八脉腰痛之别也。

赵某,男,56岁。诉腰及大腿内侧疼痛1周。患者1周前因外出作业感寒而致腰痛,当时未予治疗,其后腰痛加重,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疼痛,遂就诊于私人诊所行针灸、推拿治疗5天,病情未见好转,又就诊于天津医院,经腰椎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而来就诊。现症:腰背重痛,状如重物系于腰腹,并伴大腿内侧疼痛,活动受限,不能平卧,腰椎两侧压痛,拒按,夜寐差,饮食可,大便溏,舌暗苔白,脉弦滑。查体:股神经牵拉试验(+)。

中医诊断:肾((寒湿痹阻型)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外出作业感寒而致腰背重痛,如系有重物,当知属带脉病;纵观症舌脉,证属寒湿痹阻带脉。法当温经散寒通络。针刺取穴:内关、人中、五枢、带脉、大肠俞、阴谷、复溜、昆仑,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针后腰部疼痛大 减,已能平卧,略能活动。继以前法治疗7次后,诸症消失,活动自如,正常工作。

按语: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机关键在于气血瘀滞、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法当调理经气,以行气血、通经络,使瘀阻经络之气血得以疏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故取内关、人中以调神止痛;五枢位居人身之中,身躯扭转腰部转折之处,故常作为治疗腰胯疼痛、不能转动之主穴;合带脉以约束诸经,温经散寒;大肠俞、昆仑疏通膀胱经经气,阴谷、复溜疏通肾经经气,以通经止痛。诸穴合用,共奏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功。

本文选自张智龙《细说经络辨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