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六:阳维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

 昵称65820384 2023-02-06 发布于河南

一、阳维脉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

(一)阳维脉经脉循行意义辨析

《奇经八脉考》云:“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醪,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膈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阴、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1、“阳维脉”

“阳维”者,维于诸阳经也。“维”有维系、网维之义。说明阳维维系阳经,行于卫分,主一身之表。

维系一身在表之阳:《难经》杨玄操注:“维者,维持之义也。此脉为诸脉之网维,故曰维脉也。”阳维脉与手足太阳、少阳有直接联系,与手足阳明通过督脉联系,此脉不像十二经脉那样依次交接、周而复始,而是如网络一样,连接各阳经,最终汇入督脉,以起到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阳维脉通过蓄存阳经流溢之气血而维系在表的阳气,而使气血顺畅,不失于温煦。此外,卫气行于阳,营气行于阴,阳维也可通过维系在表之卫气,并与在里之阴维脉维系的营气,而共同调和营卫,使阴阳经经气转相灌溉,共同主宰一身之表里。

图片

2、“阳维起于诸阳之会”

阳维脉之起点“诸阳之会”,是单纯指穴位,还是指部位,至今尚无定论,后世也多有自己的见解,总的来说大致有“诸阳之会,谓金门穴”之说、“诸阳之会,谓悬钟穴”之说、“诸阳之会,脉气来自它与各阳经的交会处”之说、“诸阳之会,是指头部”之说。经文只言一二,后世争鸣颇多。

3、“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

阳维脉起于外踝前下方金门穴,是阳维脉由足部而起,开始有腧穴的体表循行路线,金门为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金门的金字,含有肺金之意,金能克木,故能治疗癫痫、惊风、头痛等肝风内动之证。此外,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气血深聚之郄穴,阳经郄穴最善疏通本经之气血,故气滞血瘀于局部的外踝肿痛可取之。

4、“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

阳维脉沿小腿外侧向上循行,此段分布有阳交穴。阳交本为足少阳与阳维交会穴,阳维脉郄穴又与足太阳、足阳明相邻,《针灸大成》谓本穴“斜属三阳分肉之间”,故善能维系三阳经阳气。若肝风内动,循经上扰于头,可见癫狂、惊痫;若局部经气不疏,阳络瘀滞,可见足胫疼痛,可取此处穴位治之。

5、“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

这是阳维脉在身体两侧的循行路线,历经大腿、髋部,到少腹部外侧,沿胁肋部斜向上行。所过穴位为居髎一穴,而当今多将其归入足少阳与阳跷脉的交会穴。阳维脉维系一身在表之阳,若阳维失去维络,在表之阳不能维系,则阳气不能发挥濡养筋脉的作用,加之邪聚经脉内,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出现大腿、髋部、腹、胁肋的拘挛、痹痒、麻木之症。

6、“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臑俞”

该段循行为阳维脉在肩部的走行,后世各书所载循行及穴位各异,当今多认为所过穴位依次是阳维脉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膈俞、阳维脉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会穴天髎、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交会穴肩井。阳维维系诸阳经,卫气行于阳,若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卫气失司,可发为臂酸痛无力,痛不能举。针刺此处穴位,能疏散在表之风寒湿之邪,而通经活络。

7、“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

该段循行为阳维脉在头两侧的走行,后世各书所载循行及穴位各异。当今多认为所过穴位依次是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以上穴位均属足少阳胆经。若肝阳上扰,气机升降乖戾,则可发为眩晕、癫痛;若风寒外袭,营卫不调,则可发为外感头痛;若风热袭肺,宣降失常,则鼻塞流涕,宜刺以上穴位。

8、“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至于阳维脉循行终点,《奇经八脉考》谓至本神而终。《针灸大成》则记载“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即至督脉而终。反观《奇经八脉考》对阴维脉终点的记载,则至任脉而终,故阳维脉终点不应到本神,而应至督脉而终,这样才能承载、补充督脉阳气的作用。此段包括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风府,阳维脉与督脉的交会穴哑门。风府既可疏散外风,又可平息内风、醒神开窍,可治疗风邪为患之诸疾以及风证。哑门入系舌本,若阳气失煦,舌窍不通,则为喑痱,可配合崇骨、廉泉、旁廉泉,以从阳引阴,治阴分之疾,局部刺之尚能治疗后头痛、后项强痛。

(二)阳维脉经脉病候意义辨析

《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

《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1、“苦寒热”

苦寒热指苦于寒热之证。李时珍曰:“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即太阳病可表现出恶寒发热之症。少阳枢机不利,也可表现为寒热往来之症。阳维脉主一身之表,卫在阳,外邪侵袭,卫阳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而表现为恶寒发热之症。若邪入半表半里,正邪交争,而表现为寒热往来。

2、“腰痛,痛上怫然肿”

怫然肿指突然暴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过腰,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金门,故阳维脉病变亦可腰痛。阳维脉维系一身在表之阳,阳气变动当迅速、突然。若邪阻脉络,气血瘀滞,阳气被遏,故腰痛而暴肿,宜泻承山以治之。

3、“苦肩息,洒洒如寒”

苦肩息,洒洒如寒指喘息抬肩,阵阵发冷的感觉。阳维脉主一身在表之阳,若风寒外束,卫阳奋起抗邪,故脉浮;表气不和,影响里气,故暂起目眩;卫阳郁闭,不得宣泄,故阳盛实;毛窍闭塞,肺失宣降,故苦肩息;卫阳温煦失司,故洒洒如寒。宜以调和营卫、宣肺平喘之法治之。

二、阳维脉经脉病候辨证应用举要

(一)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腰痛,喘息抬肩。

(二)辨证分析

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人一身之表。若外邪袭表,表闭阳郁,则恶寒发热;若阳络瘀阻,气血郁滞,热盛则肿,腰部暴肿;若邪犯肺卫,肺失宣降,则喘息抬肩。

(三)辨证应用举要

1、“苦寒热”

《难经·二十九难》曰:“阳维为病苦寒热。”因阳维脉主一身在表之阳,故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而出现寒热之症。而寒热之症非阳维脉一经独有,十二正经中亦有经脉之所生病包含寒热之症。手太阴肺经所生病为“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气虚则肩背痛寒”,即肺经“发热”为卫气抗邪,驱邪于外而致;“恶寒”为卫气失于“温分肉”而致。手阳明大肠经所生病为“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即大肠经“发热”为大肠经气盛而有余,卫气盛则津液亏,在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就会出现发热,甚则红肿;“畏寒”为卫气阳虚,津液亏虚,在经气不足,津液无助卫外之时,身体常见发冷战抖。足阳明胃经所生病为“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即胃经“发热”为营气过盛,反映于外, 则经脉所过之胸腹发热;“畏寒”为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外寒,故胸腹怕冷。以上四经皆有寒热之症,其中阳维脉、肺经之症为表证,而大肠经、胃经之症为里证。

赵某,男,48岁。诉肢冷恶寒,咳嗽3天。患者3天前外出时感受风寒,返家后出现项背部发凉,未予治疗,因恶寒之症加重,遂前来就诊。现症:周身骨节疼痛、沉重,项背部发凉,发热恶寒,喜得温衣,活动后亦无汗,咳嗽,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浮紧。查体:T:38℃,P:90/min,双肺(一)。

中医诊断:感冒(风寒束表型)

西医诊断:感冒。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恶寒、项背部发凉,苦寒热,知阳维维系失常;结合其兼周身骨节疼痛,咳嗽,苔白,脉浮紧,证属风寒侵袭,太阳经气不利,肺失宣降。法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疏利阳维。针刺取穴:风府、风池、大椎、曲池、列缺、外关、合谷,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诸穴均施以徐疾提插泻法,大椎刺络放血,留针30min,每日1次。次日复诊,测体温37℃,伴随症状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又针1次,病告痊愈。

按语:《太平圣惠方·辨奇经八脉法》云:“阳维为病苦寒热。……阳为卫,卫为气,气主肺,故寒热。”该患者恶寒发热,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阳维维系不利之症。故针刺风府、风池、曲池、外关、合谷以祛风散邪,疏利阳维;针列缺宣肺止咳;大椎刺络放血以泻郁闭之卫阳。诸穴合用,共奏调和营卫、解表散邪之功。

2、腰痛

腰痛在许多经脉病变均可见,然各经腰痛各有特点。《素问·刺腰痛篇》云:“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即疼痛可牵引至头项、脊背以及臀部,并伴有背部沉重如负重物感,因足太阳经脉循行项、脊、臀处;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即腰痛不能转动与回视,如勉强回顾者,则眼花、视物不清,病人情绪多伤悲。因足阳明之筋“上循胁,……至缺盆而结……上颈”,故阳明经气阻滞,腰痛不能回顾,而阳明热甚而神消亡,故善悲;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即腰痛如针刺皮中,渐渐不可俯仰回顾。因少阳之气应风木,其气在皮,故腰痛如针刺皮中,而少阳循行身侧,枢机不利,则不可俯仰回顾;“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即腰痛伴脊内廉疼痛,因足少阴肾脉,上股内廉贯脊属肾;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即腰痛,筋肉僵硬。因肝主筋,肝之经气阻滞则筋急。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临床当细辨之。

刘某,女,56岁。诉腰部疼痛,不能扭转1天。患者于一天前因搬运重物致腰痛,当时未予诊治,于今日症状加重,腰痛似折,不能扭转,遂就诊于我院。现症:腰腹重痛,深呼吸、咳嗽时疼痛加重,脊柱强直,活动受限,不能平卧,夜寐差,饮食、二便可,舌暗苔薄白,脉弦紧。查体:腰椎两侧肌肉僵硬,压痛,患侧腰肌紧张隆起,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一)。X线片示: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肌性侧弯。既往为运动员,有腰部扭伤史。

中医诊断:腰腿痛(瘀血阻络型)

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腰腹重痛,腰肌紧张隆起,即“腰痛暴肿”,当知属阳维脉之腰痛;依据患者舌脉,证属气血瘀阻经脉。法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风府、内关、人中、腰痛点、扭伤穴、承山、委中、昆仑,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先针刺风府、人中、扭伤穴、腰痛点、内关,并嘱其慢慢行走,活动扭转腰部;然后再俯卧,针刺委中、承山、昆仑。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针后腰部疼痛大减,已能平卧,略能活动。继以前法治疗7次后,诸症消失,活动自如,正常工作。

按语: 《素问·刺腰痛篇》云:“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此穴即为承山穴,配以阳维脉与督脉之交会穴风府,以疏通二经经气,通经络而止痛;针膀胱经之合穴委中,及其所行之经穴昆仑,以加强疏通膀胱经经气之功;腰痛点、扭伤穴为治疗腰脊背痛之经验要穴;取内关、人中以调神止痛。诸穴合用,共奏疏经通络、调神止痛之功。

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肺部过敏性疾病。临床上因其各期的病理变化不同,而施以不同治法。笔者认为先兆期的病理关键在“风”。故“哮喘先兆期,治在风”,治疗大法应以“疏风散邪为主,宣肺解痉为辅”,针刺取大杼、风门、合谷以祛风散邪,肺俞、列缺以宣降肺气。又因此期病位尚浅,邪气正盛,病性属实,故采取浅刺徐疾捻转之泻法,少留针。发作期主要由于内有伏痰,复感外邪,内外相合,痰气搏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阻塞气道,导致肺失宣降,其病理关键在于“痰”和“气”。故“哮喘发作期,治在痰和气”,治疗大法应为“调气豁痰”,宜针刺支沟、肺俞以调理肺脏,宣降肺气,丰隆、阴陵泉化湿祛痰,施以平补平泻法。缓解期主要为肺肾气虚,纳气无权,宣降失司,病理关键在一个“虚”字。故“哮喘缓解期,治在虚”,治疗大法应为“补益肺肾,纳气定喘”,重灸肺俞、肾俞、关元、膏肓四穴,以补虚损之气,更借重艾灸温热之气以助阳气。

Yilmaz yildiz,男,34岁。诉患有过敏性哮喘4年余。患者对花粉、螨过敏,4年前做脱敏治疗后病情愈甚,长期使用止喘药、氢考气雾剂控制病情,每因感冒或气候、季节交替变化时病情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诊。现症:每因气候变化引发哮喘,发病前咽痒咳嗽,发则喉中痰鸣,喘息抬肩,汗出干咳,舌暗红苔白,脉滑。

中医诊断:哮证(风痰哮型)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发病时哮喘,喘息抬肩,知其病位在肺,涉及阳维;发则喉中痰鸣,咽痒,则风盛痰阻已知。法当疏风宣肺,化痰解痉,疏利阳维。针刺取穴:风池、大杼、风门、定喘、肺俞、支沟、列缺、合谷、丰隆、太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合谷、支沟、丰隆、太冲施以徐疾提插泻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过2周针刺后,哮喘未发,嘱减服止喘药、停用氢考气雾剂,原穴加太渊、足三里以益气固表。又经1个半月治疗,虽停用平喘药,但遇天气变化亦未复发而告愈。

按语:本病乃风邪袭肺,郁闭皮毛,阻遏肺气,导致肺失宣降。其病理关键在于一个“风”字,治疗应以“散风”为主,故取功善疏散风邪之风池、大杼、风门、合谷祛风散邪,引邪外出;定喘、肺俞、列缺宣降肺气;丰隆化痰,支沟、太冲调气化痰解痉。如此,通过祛风散邪,使肺气宣降有序,气道通利, 解除“风盛痰阻,气道挛急”的哮喘状态。

本文选自张智龙《细说经络辨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