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火地晋》卦象疑解

 新用户15679553 2023-02-07 发布于安徽

    火地晋之卦,乃天火生后土之象。上卦离,离为明,为火,为太阳;离具黄中之德,正位于天,无过不及,独立在天,代天行天施之德。故晋卦为昼,日正于天,临照大地。下卦为坤,坤为地,也代表地上之万物,东西南北,木火金水,皆为地之所载,坤土为牝马,从一而终,天德之所生,坤地无不受之、成之。

    乾坤者,先天有无之代名也,乾一,坤二,人为三。乾坤为先天,乾坤之时,人尚未生也。坎离者,后天乾坤之正交也;离得坤之中,体阳而用阴,坎得乾之中,体阴而用阳。坎离者,生乎先天,通乎后天。承乾坤之精华而育后天之震兑也。故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离具黄中之德,坎有内明之性。万物无坎不能生,万化无离不能成。离在天,而坎在地,坎离交而后天形、人方生也。

     观火地晋卦,内顺而外明,若以人譬之,乃纯一理性之人也。内心顺乎外在之明也;内坤卦,坤为静、为贞、为宁,内无执着也。明者,明于外也;大明者,天也;能明者,外也;外在者,无非乾也。所明也,惟外在之天理而己。离天理则亦无能明也。故晋卦者,内秉坤顺之德,外依乾天之理也。离为牝牛,贞乎天理。故晋卦者,彰诸侯之道也。乾为天子,离为诸侯,离从天而运,代天明天之所未明也,故天火为同人。天之所未明者,坤也,后土也。

    晋卦彖辞中有几个最难解的点:彖辞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一、“大明”者,究竟何所指?若是上卦离,离为日、为明之象,此为常识,然而“大明”,一般皆指代乾卦。例如:孔子在《易·乾卦》中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二、“康侯”之象何在?《易经》以唐叔虞之封在唐之事来解析晋卦。叔虞显然是诸侯,诸侯在《易》象中一般是震卦,可是晋卦中并没有震之象,故康侯之侯象到底是什么?

三、“蕃”字究竟何解,在《易》中震有蕃卫之象,可晋卦中并无震象,所以“蕃”象何来?

四、“晋”字的本义究竟何在?子曰:晋者,进也。这是以义解卦,非是象解,以象解义才是最究竟的,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以上是我们在研究《易经》晋卦时遇到的一些疑问,下面我们就通过卦理与卦象来解析以上四个问题,权为抛砖。

    我们先来说“晋”字,先看“晋”之演变历程:

   现在关于“晋”字的共识是:两把箭插在如“日”字的靶心中,因此有人主张:是连续两把箭射中目标,有进一步之义;同时也有人主张“晋”是“插”的意思,古代大臣上朝都会手持搢绅,“搢”即“插”之义。这两种解法虽都有一定道理,可终不能避免牵强之嫌。在说出我们理解之前,先看一下晋卦:

    晋卦之象确如“晋”字,卦象中有类似箭靶的“日”,即离之象;有象征箭的“坎”卦,也有潜伏的数字“二”,下互卦为艮,艮伏兑,兑先天数为二。卦象证明:甲古文“晋”字与晋卦之象吻合。可是两箭在“日”中说明什么呢?怎么就有“进”的意思呢?其实应这样理解:晋自大壮而来,大壮卦也是征伐之卦,上震为征伐,下卦为健,故为武力征伐,大壮是孔武有力,是对华夏周边四夷的征服。那么,征服之后应该怎么办呢?这显然是征服之后的进一步问题了。故授之以晋,晋者,进也。这是我们的逻辑推理,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通过卦象来解。《焦氏易林》对晋卦的断辞为:销锋铸耜,休牛放马,甲兵解散,夫妻相保。这卦辞难道不充分说明由战争状态转向农耕状态吗?离为甲兵,艮为矛戈,离为火,为模具,坎为矫揉,震为耒耜。我们看甲古文“晋”字,乃两箭头朝下,在“日”中,这难道不是熔化甲兵,铸造农业生产的耒耜吗?下卦为坤,坤为乱,为穷,为民,为众,为宁,为安,艮为定。这难道不是战后民心思安、人心思定吗?因此我们认为:晋之本义确为“进”,乃战后发展农耕,安定民心之“进”。

    我们再说“蕃”字。在古代,“蕃”与“藩”既同音又同义。其基本的涵义有以下几种:

    1.对异于华夏之外的少数民族的称呼,含有未开化之义,例如:蕃人、土蕃。

    2.含有“蕃卫”之义,西周的封建王朝在武力征服一地之后,会封自己的儿子或亲近的功臣为诸侯国国君,让他们用华夏先进文化去开化被征服地区。例如太公望被封于齐,伯禽封于鲁,晋卦中提到的康候,即唐叔虞,被封在唐尧的故地。西周象这样的封国大小共有一百三十多个,他们皆在“华夏”的四周,拱卫着中央王朝,这就是“蕃卫”或“蕃属”的由来。四周拱卫着中央,那么中央就是安全的,可以进行“蕃息”,故“蕃”有繁衍,蕃育之义。关于“蕃”字,我们看一下权威的解释:

    人体有营气与卫气,国家也是一样,东西南北之封国为西周之“卫气”,他们共同蕃卫着西周,即“中央”,保卫着中央的安全,中央王之政乃生命之中焦,故“中央”为“营气”,负责阴阳交媾,“蕃息”着生命之气血。这就是“蕃”之“繁殖”与“繁衍”之义的由来。晋卦之“康候用锡马蕃庶”之“蕃”的意思乃“蕃息”之义。“庶”者,众也,蕃庶,乃“蕃息至众”的意思。中央者,脾胃也,胃主纳,受“蕃”之“五味”,脾主化,化而为血,以营养生命之整体。晋卦之离火即为生命之“血”,温润着坤,坤为四方,为生命之体。“康侯”实际上是“王”与“蕃”之间的一个“中介”,履行来自“王”的锡命,用天道而化“四蕃”,使“四蕃”蕃服于王化,以归入中道。如果我们再说得透彻一些:华夏文化源出于天,是在地上按照天的“模板”构建出来的“天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象构成“四蕃”,共同拱卫着北极天区的“紫薇大帝”,北斗斗勺之指向就是“天意”,北极紫薇大帝秉斗车巡游四方,其行止之辰便构成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天生万物就是这么“巡”出来的。

    下面我们再说“康侯”,《易经》晋卦为什么要用康侯呢?康侯就是唐叔虞,应当称为“唐侯”,在古代“康”与“唐”不分。晋是唐尧与虞舜的治所,代表了“正宗”的王化,非王者之至亲,不可能被封于晋。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就是“桐叶封弟”的主人公。叔虞之被封在晋是“天意”,有这么一个故事:

    当初,周武王与叔虞的母亲邑姜交合时(《左传》作怀孕时),梦见天帝对周武王说(《左传》则记载是天帝对邑姜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并为你的儿子取名为虞,我准备将唐地赐给他。”等邑姜生下叔虞时,叔虞的手掌心上有个像“虞”字纹路,因此周武王就给他取名字为虞。后来叔虞果然受封唐地。关于叔虞的故事,《焦氏易林》说: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实沈参墟,封为晋侯。实沈为十二星次之名,参宿就是二十八宿之西方白虎之参宿,于地上对应的都是晋之分野。因此,叔虞封唐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山西被誉为“表里山河”,既有“表”,又有“里”,四夷入侵华夏十有八九都从山西进入,一入山西便可进入“表”“里”,“表”是南下出涵谷,进洛阳,进河南;“里”是入关中,入帝都,入长安。因此,一部晋史,也是一部中华史。故此,以晋来演晋卦之义,就非常特别的意义。我们再看晋卦:

    离火乃尧舜之遗德,坤为四方,为四蕃,下互艮为止,为孙,为德,为至善,乃四蕃蕃服华夏之象,坤为庶、为众,象征着:尧舜之德长养众庶子孙,厚德无疆之象。此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象。

    以上我们解析了“蕃卫”之义,那么“蕃”象到底是那个卦象了,我们认为是艮卦之象,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震为周,那么艮与震反,显然艮即为蕃。蕃为外,异乎周,故为艮。那么“蕃息”之义何解呢?也很简单:没有对“蕃”的化,又何来息呢?犹如我们不纳外部的食物,我们生命就无法生息,此乃同一理也。艮在五臟为胃,坤为万物,所食之物入小肠,小肠者,太阳火也,与心相为表里,分清泌浊,正如晋卦。蕃庶之“庶”者,坤也,坤为众,为庶。

    好,接下来我们分析“锡马”之象,“锡马”即为“赐马”,“锡”通“赐”。我们认为“锡马”依然是震卦之象。众所周知,震为马,说艮为马好像很牵强,不着急,我说这么理解的道理:学《易经》不可死,否则我们无法真正撑握其精髓,要知道《易经》只用八卦来展现万物之理,万物之数何止亿万,万事之繁杂也远超亿万,仅仅八个卦如何能展现?可《易经》恰恰就用八个卦来展现?如果对卦象理解与领悟陷入拘泥,不能出神入化,则根本就不可能领悟《易经》之神韵,《易经》用象,极为灵活,绝无半点鼓瑟,这也是二千年来真正领悟《易经》的人凤毛麟角的根本原因。例如在颐卦中,初九明明是震卦,却用了龟象,艮才有龟象,且与震正相反:颐初九爻辞为: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震与艮反,故曰“舍尔灵龟”属于正象反用。震为马,那是征战之马,是外出之马。而赐马则与战马相反,赐马是用来蕃息的,战马对外,赐马则对内。犹如将戈矛甲兵销为耒耜,犹如战士在战后,解甲归田夫妻相守,艮卦为阳明,阳明者,以天之阳生地之精,恰恰符合“赐马蕃庶”之义。故此锡马即为艮之象,属于正象反用。

    最后说一下“顺而丽乎大明”的“大明”之象,我们认为此处的“大明”,并非是“离”之象,离有明象,但没有大明之象,离只有在顺乎乾的时候有大明之象,也就是“日正中天”的时候才通于天,才有大明之象,离在日出时偏东,为震象,在日落时偏西,为兑象,所谓“日出扶桑,而入于咸池”。在十二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也可以证明,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离在心则为少阴心,而在小肠则为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之火源于小肠之水火既济之蕃息也,而小肠之火正是源于胃之“纳蕃”,小肠属未,未正好为后天坤土之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