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安王朱季塛:一子晋封楚王,一子承袭东安王,明朝唯一的特例

 茂林之家 2023-02-07 发布于湖南

天顺六年(1462年),一封令明英宗朱祁镇为之头痛的讣告被摆上他的案头,它来自湖广武昌府,内容为通告大明第四代楚王朱季埱薨了。令他头痛的,自然不是赐祭葬和谥号这等事,毕竟大明立国已近百年,故去的亲王没有一百,也有大好几十了,自有一套成熟的流程,随便指派个礼部官员就能处理好,哪用得着他这个皇帝操心。真正难搞的是如何对楚藩的后朱季埱时代进行安排。朱季埱虽然没有绝嗣,却也面临着绝嗣的危机,他去世时膝下只有一个8个月大的庶子,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很容易夭折,何况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这位小王子至少要到十岁才能袭封楚王。如此,由谁来主持朱季埱的丧事及管理楚藩府事,就成了一个难题。

黄鹤楼

对此,楚藩宗室也不敢自专,由朱季埱的兄弟东安王朱季塛出面上疏,请求皇帝陛下对此进行圣裁。明英宗经过一番慎重考量,决定让与大宗关系最亲近的朱季塛来为朱季埱治丧,并要求他从旁监督王府相关人等悉心照料侄子,以待其成年袭爵。

壬戌,书与东安王季塛曰:'承喻,以兄楚王薨逝,庶生子甫八阅月,本府庶务及丧礼无人维持,朕闻之恻然于怀。已敕承奉、长史等官用心整理府中内外庶务。至若丧葬礼仪,事体非小,不可轻易差失,王宜主管以毕其事。其庶子幼小,继承所系。尤须戒谕乳保之人用心育护,俾有成立。此乃兄弟之谊,在所当然。宜加意慎行之,以副朕笃念亲亲之意。’”(《明英宗实录》)

无缘楚王大位的东安王

朱季塛(音li),生于宣德元年(1426年),为明太祖曾孙,楚昭王朱桢之孙,楚庄王朱孟烷的庶三子,生母邬氏。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被册封为东安王。正统九年(1444年)四月,以良医副王志学之女王氏为东安王妃。需要说明的是《明英宗实录》中,册封王氏为东安王妃的记载有两处,另一处为卷十九的正统元年闰六月“丙寅”条,然而当时朱季塛虚龄都年仅11岁,显然还不到大婚年龄,应是错记。

楚昭王朱桢墓

楚藩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的封国,他出生时恰逢攻克武昌的捷报传来,对老朱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故大喜曰:“子长,以楚封之。”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一次大封诸王,因当初的诺言故,封朱桢为楚王,藩地武昌。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桢薨逝,享年61岁,朝廷赐谥曰“昭”。

当年十月,楚世子朱孟烷袭爵。需要说明的是,朱孟烷名字中的“孟”属于字辈,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庶子,而是朱桢的嫡长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正统四年(1439年)八月,朱孟烷薨逝,享年58岁,朝廷赐谥曰庄。

朱孟烷的寿数虽然与乃父相近,但生育能力显然要差其一个档次,没有嫡子不说,连庶子都只有四人,分别为:长子武陵王朱季堄(音ni)、次子黔阳王朱季埱(音chu)、三子东安王朱季塛、四子大冶王朱季堧(音ruan)。

正统五年四月,朱季堄由武陵王晋封楚王。这位第三代楚王,事母至孝,且颇有文采,传世作品有《东平河间图赞》、《毓秀轩集》、《维藩清暇录》等,奈何寿数不永,薨逝于正统八年(1443年)三月,在位仅仅3年,享年31岁,朝廷赐谥曰宪。

明清武昌府城沙盘

因朱季堄无嗣,次年由黔阳王朱季埱按兄终弟及的方式承袭楚王。天顺六年,朱季埱薨逝,在位18年,朝廷赐谥曰康。身后只留下一个八个月大的庶子,比大哥也好不了多少。由此才有了文章开头之事。

当年六月,在楚藩长史周新的等人的奏请下,朝廷以楚康王朱季埱薨逝,庶子年幼,特地命东安王朱季塛代为主持楚王国对山川之神等的祭祀活动。如此,朱季塛身兼楚康王丧主、侄子的监护人、代理楚藩事务等数职。而他也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当年七月,朱季塛向朝廷通报了自己设计的楚康王安葬方案。

乙未……楚府东安王季塛奏:'兄楚康王薨逝,择七月二十八日归葬于江夏县灵泉山之原。本府各郡王及镇国辅国将军俱有服亲属,乞令送至坟所葬祭,以尽亲亲之道。’从之。”(《明英宗实录》)

处理好二哥的后事,照料侄子就成了朱季塛的头等大事。若楚康王的这根独苗能够茁壮成长,那么朝廷将会在十年之后册封他为新一代楚王。不过在这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内,朱季塛可以过一把楚藩“摄政王”的瘾

然而,楚康王的这个独苗终究没能站住,夭折在了孩提时代,具体的死亡年月不得而知,不过根据《明实录》的相关记载推测,应当在天顺八年之前。

《山河月明》中的幼年湘王朱柏剧照

楚康王的唯一继承人夭折,最大的获利者自然是朱季塛这位东安王,因为只要自家二哥绝嗣,他就可以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承袭楚王之位。当然对此也无需持什么阴谋论,因为朱季塛大概率是走在了侄子之前,估计都没想到自己有可以袭爵的那一天。

天顺六年九月二十六,安东王朱季塛薨逝,距他二哥楚康王的葬礼仅仅过去两个月不到,享年37岁,朝廷赐谥曰恭定。

一门两王

楚康王这位先王的葬礼刚落幕,东安王朱季塛叔侄这对楚王之位的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也接连跟着去了,只能说是天意弄人。朝廷不得不再次为由谁来袭封楚王而操心。

楚庄王朱孟烷不仅子嗣比父亲少,连质量也要差很多,四个儿子中最先走的不是楚宪王这位长子,而是幼子大冶王朱季堧,他死于景泰元年(1450年),死时年仅22岁,同样没有留下子嗣。

好在最后去世的东安王留下了朱均鈋、朱均钸两个庶子,以两人在天顺四年(1560年)六月同时获得赐名这点观之,父亲去世时,他们年岁都在10岁往上,其中长子朱均鈋已经13岁,这个年龄夭折的概率已经比较低了。

蛇山,楚王府所依之山

不管是按照支系伦序,还是与大宗的血缘亲疏,朱均鈋都是楚王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既然如此,直接让他袭封楚王不就得了,可事情没这么简单。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得益于周公制礼,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制度肇始于周初,成熟于两汉。故古代政争之中,言必称三代如何如何、祖制如何如何之外,两汉制度也是一个会被经常引用的模板。嫡长子继承制同样如此。

两汉时期,继承制度采取的是“大宗不可绝”,即入继大宗统序者,必须先从大宗列祖列宗之中给自己找一个爹,将过继到大宗名下,然后再继承大宗的名分。即便他是本支小宗的独子,也必须如此。如被网友戏称为“面位之子”、“大魔导师”的汉光武帝刘秀,为稳固自己的皇位,就将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刘奭。

可诚如汉宣帝下达的明确“亲亲相隐”合法诏中所言:“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汉书·宣帝纪》)

父子关系是融入了血脉之中的一种天然关系,是一条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故被称为天伦之情。宗法的羁绊虽然能在某些时候使这种天然的情感发生扭曲,可只要有机会,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挣脱这种束缚。即便魏明帝曹叡亲自下诏禁绝小宗嗣子认祖归宗,也无济于事。明以前因挑战“大宗不可绝”这条规矩,闹得最响亮的,是宋英宗发动的“濮议之争”。

由于明王朝对嫡长子继承制进行了改良,从明太祖朱元璋手里起就实行支系伦序,因此在阿越的观念里,一直以为明朝是没有“大宗不可绝”这一制度存在空间的。直到为写这篇文章,而仔细研读了《明实录》相关内容,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朱季塛兄弟去世时,明朝已立国近百年,藩王之中大宗绝嗣小宗入继的事件,早已发生过多次。其中就藩于成都的蜀藩,存在着与楚藩相类似的经历。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蜀藩始封君蜀献王朱椿薨逝,由于嫡长子悼庄世子朱悦熑早逝,王爵由朱悦熑嫡长子蜀世孙朱有堉继承。宣德六年(1431年),蜀庄王朱有堉薨逝,因无子,蜀王爵位由其弟罗江王朱友壎按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朱友壎在位仅有3年,薨逝于宣德七年,朝廷赐谥曰僖。蜀僖王朱友壎同样无嗣,故三年后其五叔蜀和王朱悦(劭火)以保宁王晋封。

两者虽然相类似,但楚藩与蜀藩不同之处在于,虽然蜀和王朱悦(劭火)的袭爵方式,既非兄终弟及,也非父死子继,而是以叔继侄,可他本身就是蜀献王之子,拥有亲王之子的身份,可以直接入继,无需面对认谁为爹这一宗法难题。

而朱均鈋虽然是楚王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可以通过以侄继伯的方式承袭爵位,但他只是楚庄王朱孟烷的孙子,中间毕竟隔了一层。如此到底认谁为爹,成为了他本人和朝廷都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新即位的明宪宗朱见濡以制书的形式,给出了这一问题的最终定论,那便是,将朱均鈋过继到楚康王名下,让他认伯父朱季埱为爹

命楚府永安恭定王(阿越注:当为东安恭定王)庶长子均鈋继楚康王,袭其爵。”(《明宪宗实录》)

明宪宗朱见濡剧照

成化元年(1465年)四月,以安远侯柳景,大理寺右寺丞宋旻为正副使,持节前往武昌府册封朱均鈋为楚王。

由于朱均鈋这位新任楚王,已经由东安王府出继到楚藩大宗,朱季塛在法理上是他三叔,而非亲爹,故东安郡国也无需按照“入继大宗,例不袭封”的原则除国,由其次子朱均钸袭封,与朱均鈋同日受封

由此使朱季塛的东安郡国,成为了有明一代唯一一个子嗣入继大宗后,没有被依例除封的郡国。因朱季塛与朱均鈋的父子关系在法理上已经不存在,其东安郡国依然在封,故他没能享受到追封亲王的待遇。可却实现了两个儿子花开两支,一子晋封楚王,一子承袭东安王,就这个角度来看,不知道是赚了,还是亏了。

阿越说

朱季塛家族一门两王的成功案例,说明至少明朝前期,虽然实施支系伦序,不过对“继统即继嗣”这一传统观点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变化。

江城风光——武汉东湖

成化元年二月,就在朱均鈋正式袭封楚王前两个月,广昌安僖王朱美坚的嫡母广昌悼平王妃杨氏上疏朝廷,为其过继的嗣子朱钟(金御)求封,被礼部以“过继子封王无例”拒绝。

乙未,广昌安僖王美坚生母刘氏奏:'王生时,尝以从兄云丘王第二子钟(金御)为嗣。今王薨无嗣,请以钟(金御)袭封王爵。’礼部以闻,上曰:'过继子封王无例,钟(金御)仍准本封为镇国将军,承广昌王祀。’” (《明宪宗实录》)

什么?你要问朱均鈋为什么可以以嗣子的身份封王?拜托,人家可是根正苗红的楚王府支系成员,且伦序本就应当由他来袭封楚王,让他过继给楚康王,只不过是陛下不愿见楚藩一而再的绝嗣罢了,岂是你一介非广昌王支系的外系入继成员能比的。

其实嘛,嗣子能不能袭封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朱均鈋之所以能袭封楚王,是因为楚王是亲王,份属拥有特殊地位的藩王,无大错当与国同休。朱钟(金御)之所以不能袭封广昌王,是因为经过百年繁衍,到成化年间宗室问题已经初显,郡王只不过是普通宗王,当然是少一个好一个。

广昌王嗣子求封事件,标志支系伦序,过继子不能袭爵的“继统不继嗣”原则正式建立。自此以后藩王不得过继子嗣,若是无嗣,任由大宗绝嗣,藩王之位由本藩成员按支系伦序原则袭封。郡王虽然能过继子嗣,但只能奉祀,不能袭封。所以朱季塛家族的一门两王,在明朝属于绝无仅有的特例。

武昌旧城墙——起义门

当然,明朝朝廷有时候也会抽风。比如弘治十五年(1502年),淮王朱祁铨薨逝,其世子朱见濂此前已经去世,且没有子嗣,次子清江王朱见淀与朱季塛一样,没能等到袭封那天便薨了。于是淮王之位由朱见淀之子朱祐棨袭封,在他的奏请下朱见濂被追封为淮安王。按照“继统不继嗣”的原则,让清江郡国除封,再追封朱见淀为淮王便罢了。偏偏礼部出来作妖,硬摁着让朱祐棨认伯父朱见濂为爹,还不让清江郡国延续。于是乎引发了长达数十载的明朝版“爸爸去哪了”纷争,直到明世宗赢得“大礼议”之争才告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