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提供中西哲学交流互鉴新视角

 亨得利vgt5m9j9 2023-02-07 发布于山东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

陈嘉明 著

文章图片1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陈嘉明所著,包含了他四十多年理论哲学领域学术探索之精华。

书中,陈嘉明教授对当代西方的康德研究和知识论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与分析,阐述了知识论研究对象的演化与发展,并对现代性的概念与理论进行了梳理、评介,同时思考了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识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中西哲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视角。



全书共分三大版块:

1. 关于康德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

此版块主要是有关康德先验论、胡塞尔现象学、戴维森思想等哲学理论的解释与元哲学方面的研究。

如对于康德先验论,陈嘉明教授提出的看法是,先验论证属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方法,其性质是概念分析的;在戴维森思想研究中,他则考察了其提出的既是外在主义又是一致主义的知识论存在的问题……

文章图片2

此外,陈嘉明教授也对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对现代新儒学的批评,指出现代新儒学过于依附于传统,是一种执守于传统的哲学研思经验,未能适应时代的改变而作出调整。

2.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

此版块主要集中在对现代性与人文思潮联系的探究,对什么是“现代性”以及有关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进行思考,试图从中挖掘出中国现代性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通过比较“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陈嘉明教授认为,现代性标志着与传统的断裂、人的自由、竞争的理性化,而与之相关的人文思潮在知识的反思对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从追求普遍必然性的近现代知识观,转为寻求意义多样性的后现代知识观,这也是中国现代性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章图片3

3. 关于知识论的研究

此版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当代知识论问题进行的研究,以及比较集中的对“理解”问题的研究。

如在探讨葛梯尔反例中,陈嘉明教授阐释了其源于专名与摹状词的混用,并讨论了有关“名称”理论的三个问题:名称的确定性问题;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专名(名称)作为约定符号的问题。

二是对传统中国知识论的研究。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是难以想象不存在知识论的,因此陈嘉明教授结合儒家哲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知行合一等观点,将它解释为一种“力行的知识论”。


作者简介

文章图片4

陈嘉明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席教授,系主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知识论分会联合主席。《哲学分析》、《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德国哲学》、《现代外国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文科版)的编委;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编委。

曾受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教育部“长江学者”、“思勉原创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富布赖特基金”等项目的评审专家。获得过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基金,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王宽城基金,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基金等,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尔文学院、德国马堡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从事过访问研究或讲学。

目录一览

文章图片5

▲ 向上滑动可阅览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哲学的探究

第一节 先验论证刍论

一、先验论证问题的性质

二、先验论证问题的来源与发展

三、先验论证在形式上所潜藏的出现错误的根源

四、先验论证的性质及其必要性

第二节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

一、康德的先验论证

二、先验论证的形式及其实质

三、先验论证的必要性

四、先验论证问题的启示

第三节 概念实在论:康德哲学的一种新解释

一、“符合论”与“哥白尼式革命”

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的双重规定性

三、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建构作用

四、形式方面的知性规则如何能决定认识内容上的有效性

五、思维的主观条件如何会使知识具有客观有效性

第四节 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

一、隐性的心理现象能否被“契合地”感知

二、所予的是否就是绝对的和明证的

三、间接性的本质是否能够被直观

第五节 哲学、“穷理”与合理性

一、哲学的“穷理”

二、哲学如何穷理

三、作为理论的判定与选择标准的“合理性”

四、“合理性”的判定标准

第六节 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可否融合

一、戴维森的外在主义思想

二、戴维森的一致主义思想

三、戴维森对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的调和

四、对戴维森思想的回应

第七节 事实与价值可分吗?

一、事实可以被赋予价值的属性

二、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三、事实与价值的内在关联性

四、价值观念得出的两种途径

第二章 现代性与人文思潮

第一节 “现代性”与“现代化”

一、现代性的诸种界说

二、“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

三、“现代性”之我见

第二节 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

一、康德的个体理性

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

三、公共理性的内涵、目标与特性

第三节 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

一、追求普遍必然性的近现代知识观

二、寻求意义多样性的后现代知识观

第四节 理性与现代性

一、“理性”与“合理性”概念

二、对理性的批判与重建

三、理性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第五节 尊严与权利:基于中国社会视角的一种探究

一、传统儒家的尊严观

二、儒家尊严观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中国现代性过程中的尊严与权利

四、应当提升对“尊严”的认识

第六节 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

第三章 知识与理解

第一节 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

一、所予论与经验基础

二、经验基础与信念的关系

三、“证据”意义上的经验基础

第二节 信念、知识与行为

一、从柏拉图到休谟的信念论

二、信念之谜的续解:从康德到当代

第三节 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

一、葛梯尔的第一个反例源于专名与摹状词的混用

二、有关“名称”理论的三个问题

三、意义指称论是认识的语义学基础

第四节 理解与合理性

一、“合理性”的研究背景

二、理解的合理性问题

三、一些关于合理性的现有原则

四、“理解的知识论”的合理性原则

第五节 理解、理由与解释

一、理解与认识的差别

二、理解的基础并非在于事实性

三、事实、理由与理解

四、理解与解释的关系

第六节 “理解”的理解

当今知识论背景下“理解”诸理论之不足

二、“理解”的基本性质

第七节 无解释的理解是否可能

一、有关理解与解释关系说的简单回顾

二、利普顿的观点:没有解释的理解

三、对利普顿思想的否定

四、利普顿不适当地限制了“解释”的概念

第八节 理解与“命题主义”

一、命题主义的主张

二、反命题主义

三、理解论上的反命题主义

四、命题式的理解是理解的最终归宿

第四章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力行”知识论

一、中国传统的“知”的观念

二、以诚为立足点的“德性之知”

三、“力行”的知识论

第二节 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

一、“知”之概念的双义性

二、道徳之知乃是一种“信念”

三、“心”的概念与两种理性

四、“知”转化为“行”的动机或助力问题

第三节 略论金岳霖《知识论》中的几个问题

一、知识论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通”

二、知识论无法以“正觉”为出发点

三、“所与”的能够是独立的外物吗?

四、“代表说”(表象说)是否用不着或“说不通”?

五、“真”到底是知识论的概念,还是形上学的概念?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问题

第一节 自然主义与形上学:孔子哲学与孟子哲学之不同

一、孔子的哲学属于一种“自然主义”

二、孟子的形上学与先验哲学

三、辨明孔子哲学与孟子哲学之不同的学理意义

第二节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

一、孔子的经验性思维方式

二、儒家的义务论伦理及其义利观

三、儒家义务论伦理的影响

四、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

一、有关儒家伦理反思的两种思路

二、儒家伦理是一种单边的“义务论”

三、儒家义务论伦理缺失“权利”的观念

四、“权利论”伦理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第四节 内在论:儒家心学的一种新诠释

一、内在论的根据——心是本体

二、心有“同然”的预设及其“类”的逻辑

三、心灵投射与认识的准则

四、中国有无哲学?

第五节 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

一、“语言现象学”的概念

二、中国哲学中的语汇变化

三、中国哲学中概念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六节 新儒学现象与哲学创新问题

一、“现代新儒学”过于依附于传统

二、新儒学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层原因

三、汲取哲学研究上的经验以提升中国哲学

第七节 元哲学问题与中国哲学的发展

一、“元哲学”的概念

二、“元哲学”问题在儒学中的特殊表现:道统论

三、哲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陈嘉明著作一览

内文试读

文章图片6

▲ 向上滑动可阅览

中国的知行合一说把“知道如何”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结构,“知”与“行”是其中两个不可分离的要素。这种解释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上面所说的赖尔把“知道如何”与“知道如是”过度分离的弊病。

具体说来,就是中国的知行合一说主张“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而不是否认这一点。这方面的原因在于,知行合一说涉及的是道德行为,而不是赖尔意指的那些开玩笑、修剪树枝、表演乐器等简单的、与道德无关的行为。道德行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它是需要某些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作为前提(动机)的,哪怕这些前提再本能、再微弱,也是如此。利己也罢,利他也罢,总之,道德行为是与某种动机有关的。

从学理方面考虑的话,“知道如何”的知识论类型涉及到与“道德知识论”的关系问题。一般而言,这两种知识都属于实践性的知识,只不过道德知识的范围相对要窄一些。相对而言,中国的“力行”知识论更多地具有道德的色彩,它基本上是从对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角度来考虑知与行的问题的,尽管它在理论上并不把知行概念限制在这一方面。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看,虽然我们或许能够把“知道如何”还原为“知道如是”,但在现实活动中,它们却是分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起着不同的作用。中国哲学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持续地发展出一种“知道如何”的知识论,但却没有产生求真的“知道如是”的知识论,这从学说史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有说服力的证据。就其积极方面的意义说,中国的“力行”知识论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知识的经世致用,用现今的语言来说,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社会实践功能。

此外,强调“力行”,有助于培育一种奋进的精神。再者,力行知识论以“诚”作为认识的前提,这为研究认识的规范性提供了一个思想资源,即思考认识的道德规范前提。不过,对于“知”如何转化为“行”,此间涉及到的心灵能力,包括理性、意志或情感等的作用如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目的、欲望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等,这些相关的问题在力行知识论中还有待进一步的解释。因此,在力行知识论的发展上尚有广阔的、有待开拓的空间。从中国知识论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知道如何”与“知道如是”应当是互补的。

由于缺乏“知道如是”的求真理论,因而不仅中国哲学本身的发展趋向片面,导致道德哲学一枝独秀的结果,而且还间接影响了科学在近代中国的发生。从其对哲学本身的影响来说,自从孔子与孟子的哲学以“语录”的方式产生之后,一直到宋明时期,诸如朱子、王阳明这样的大儒,仍然采取“语录”“注释”“集注”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哲学思考、理论诠释和思想表达,这使得儒家的哲学及其命题论证上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从间接的结果看,由于缺乏对求真方法的探讨,缺乏归纳法与演绎法,这可说是科学与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认识手段方面的一个原因。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文章图片7

由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担任总主编,旨在充分展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学术机构的支撑和学术理论的建构两方面的基础,从全球的视野来探讨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课题。

本丛书第一辑出版五位学者的文集。分别是王宁教授的《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杨庆存教授的《中国古代散文探奥》陈嘉明教授的《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张中良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祁志祥教授的《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通过它们,读者可以了解这五位学者的学术历程、标志性成果、基本主张及主要贡献。

  •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丛书已出版书目介绍

《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王宁 著

新书推荐|《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探奥》,杨庆存 著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陈嘉明 著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张中良 著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发掘文学史实,重返历史现场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祁志祥 著

以“大人文”之视野,探究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并重写中国思想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