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计划教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全册资源(含学案反思电子教师用书)

 bxg 2023-02-08 发布于湖南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计划

(全册完整版)

一、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 草船借箭

稚子弄冰    村晚          6 景阳冈

2 祖父的园子                             7 猴王出世

3* 月是故乡明                            8* 红楼春趣

4* 梅花魂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 写读后感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二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汉字真有趣                               送元二使安西

我爱你汉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五单元                                 10 军神

13人物描写一组    摔跤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12*  清贫

两茎灯草                                 习作:他_______了

14 刷子李                                语文园地四

习作例文   我的朋友容容                  第六单元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5 自相矛盾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16 田忌赛马

第七单元                                 17 跳水

18 威尼斯的小艇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19 牧场之国                              语文园地六

20*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                  第八单元

不可思议的的金字塔                       21 杨氏之子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22 手指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3* 童年的发现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语文园地八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5人,男生22人,女生23人,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所以班级学习氛围较浓厚,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课上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发言,能认真完成每次的作业。因而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稳定,有几个人的成绩很不理想,时有不及格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家庭不和、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本学期仍将继续抓好语文学习常规,以写作、阅读为重点,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2019学年第二学期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三、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全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全册教材共安排六个语文园地和四个口语交际。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五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没安排语文园地,第五单元安排了一个“习作例文”,也没再安排语文园地。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8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阅读古今名篇著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异域风情的作品,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通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五、教学重点

1、在低中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确保朗读的层次性,要使所有学生有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切实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培养学生写的习惯,坚持将日记、课文训练重点、小练笔和习作相结合,提高写的数量和质量。

5、积累语言。本学期安排了古诗词和名言警句,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不断积累语言。

六、教学策略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七、培优辅差

对优等生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对后进生主要要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前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有层次地让中下等生有发言的机会。

3、实行教师辅导,学生帮辅双重辅导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组织优等生帮助指导后进生,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

4、以平时的作业为基础,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对中下等生的作业要有计划地“面批”“面导”。

5、对“学困生”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尤其是他们的不同心理因素。重视并加强其意志、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培养,促进智力发展。对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因素造成的中下等生,要开展“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活动,采取学生、教师、家庭相结合的办法,统一要求,检查督促,使之提高。

6、召开学生会议,总结成绩,综合评定。分析不足,提出要求。

7、发挥集体的作用,形成“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好班风。

八、教学进度

周次

起讫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1

2.9-2.14

第一单元

报名注册

寒假作业、社会实践小结

1、古诗三首

2、祖父的园子

2

2

2

2.9星期天报名注册

2

2.17-2.21

第一单元

3*、月是故乡明

4*、梅花魂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

1

1

1

2

1


3

2.24-2.28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试及讲评

5、草船借箭

6、井阳冈

2

2

2


4

3.2-3.6

第二单元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2

2

1


5

3.9-3.13

第二单元

习作: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测试及讲评

2

2

2


6

3.16-3.20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6


7

3.23-3.27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10、军神

11、青山处处埋忠骨

2

2

2

8

3.30-4.3

第四单元

12*、清贫

习作:他___________了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1

2

2

1


9

4.6-4.10

第五单元

第四单元检测分析

13、人物描写一组

14、刷子李

1

2

2

清明节放假

10

4.13-4.17

第五单元

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第五单元检测

2

2

2


11

4.20-4.24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16、田忌赛马

17、跳水

2

2

2


12

4.27-5.1

第六单元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语文园地

2

2

劳动节放假

13

5.4-5.8

第七单元

第六单元检测

18、威尼斯的小艇

19、牧场之国

2

2

2


14

5.11-5.15

第七单元

20*、金字塔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

1

1

2

2


15

5.18-5.22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检测

21、杨氏之子

22、手指

2

2

2


16

5.25-5.29

第八单元

23*童年的发现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1

2

2

端午节放假

17

6.1-6.5

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检测

单元复习

2

2

2


18

6.8-6.12

期末复习

单元复习

2

2

2


19

6.15-6.19

期末复习

分类复习

6


20

6.22-6.26

期末复习

综合复习与检测

6


21

6.29-7.3

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想象所描写的景象,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二、作者名片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课题解释

“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同学们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四、学习诗文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6.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7.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六、课文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村庄男女    耘田绩麻   各当家忙   勤劳→赞美   童孙学种瓜  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二、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四、初读课文

1.自由初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五、理解词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六、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七、品读欣赏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2.全班同学齐读诗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八、读背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九、课堂总结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十一、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领略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二、走近作者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人,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三、理解课题。

1.读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2.“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五、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六、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七、品读欣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④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

⑩“浸”是什么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

⑦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八、读背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九、总结课文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十一、板书设计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都有着绚丽多姿的梦与快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去体味作家萧红的有趣的童年生活吧!

二、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三、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1)组内交流自己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解决。    (2)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小组内解决难懂的词句。    (4)画出自己喜欢的词或词组。(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四、朗读练习。

(1)尝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2)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3)边读边理解课文的意思,读出感情来。(4)小组内互读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互相进行正确评价。

五、再读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汇报交流(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六、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七、总结布置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2.抄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

(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 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

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

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 (出示句子:黄瓜

愿意……问它。) 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你觉得描写优美的语句。

2.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自由  快乐  满满的爱

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表达感受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会读写“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那么,当我们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其实不是的,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认读字词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3.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2.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

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5.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回顾总结,感情朗读。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 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七、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

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     永远的怀念和牵挂

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梅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幽芳 玷污 欺凌 葬身  腮边  玷污  秉性  撩乱   华侨  眷念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2. 想想作者描写了与梅花有关的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      读诗落泪

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      珍爱梅花

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赠墨梅图

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送给“我”。

三、品析课文,体验感情。

1.自由感情朗读“读诗落泪”这部分,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朗读并思考:

①“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②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桌合作学习“珍爱梅花”这部分。思考并交流:①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③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3.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这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②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

③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

④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⑤ “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⑥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讨论: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部分内容。

四、自读自悟,爱国之情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中国心”

1.从“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五、重点朗读,学习表达。

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请收集并诵读有关的诗文,并和同学进行分享。

2.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梅颂》。

七、板书设计       梅花魂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应   爱国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2.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表现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

4.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所说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反映大人们童年难忘生活的片断,讲述大人们的童年故事,使学生感到童年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故事讲述清楚,讲具体,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永不忘记。那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乐事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呢?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二、明确交际要求。

1. 读教材13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父母、邻居,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

4.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

3.全班评议,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通过交际,我们了解了大人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富多彩。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童话般的故事吧!

2.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人的童年生活。或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都长大了。谁能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身体长高了,学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你们长大了。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回顾前文,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

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 将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用进去,

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加深印象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课堂小结,鼓励写作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七、板书设计          那一刻,我长大了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学习“交流平台”。

1.齐读课文中“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排比的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蚯蚓、蝙蝠害怕光,富有童趣。

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3.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从“忙、冷、吵、静、快、辣”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二)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照样子写一写。

1.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此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对比描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从这句话中表现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姑爹的小船和精致的乌篷船对比,说明承载父爱的小小渔船的亲切难忘,更显出了父爱之深挚。

四、学习“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3.简介作者: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人,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创作背景: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5.词语注释。(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6)归:回家。(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6.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7.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 -位慈母为儿子缝制农服的西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8.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学习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我们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教学中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重点感受这两个方面,在阅读和感受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课文都是由原著节选或改编而来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注意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原著,了解相关资料,阅读某些章节,启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文素养。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

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草船借箭

二、读题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学习字词 (1)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生字书写指导,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指定学生说出词语,其他同学说说意思。

四、再读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          经过(3-9自然段)         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五、了解起因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全班交流:(1)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2)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①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①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②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六、课堂小结

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熟练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课文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二、借箭准备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3.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4.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5.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三、借箭经过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8)“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9)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5.教师小结: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借箭结果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说: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师生评议,教师小结。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4.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5.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五、课堂总结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六、布置作业

1.听写词语,简要复述课文。

2.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3.注意多音字“泊”读bó时,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四、店里喝酒,执意过冈

1.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其实, 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测意思,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

3.从这部分的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武松哪些情况?“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

4.武松到了店里前后喝了多少酒,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豪爽又倔强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2.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预习课文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简要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性格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2.思考:为什么武松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3.很快,武松酒力发作,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课后同学们再去读读《水浒传》中的其它故事,跟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