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物配伍》清热药和泻下药常见的药物配伍总结——周仲瑛

 道之中 2023-02-08 发布于四川

清热药和泻下药——周仲瑛

清热药对(八对)

1.黄芩——黄连

两者苦寒清热之性味、功效相同,皆善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尤以清泄肺、心、肝、胆之火为主,黄连尤长于清泄心、胃、肝经之热。二药合用,以清泄上焦、中焦邪热见长,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效果更加显著。在临床常配伍用于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口腔溃疡、胃炎急性发作期、湿热泄泻、急性胆囊炎、黄疽型肝炎等病症。两者苦寒较甚,黄连用量以2~5克,黄芩以5~

10克为宜,用量过大或久服,易致"败胃",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故不可过量,应中病即止;脾胃虚寒者忌用。本品苦燥,能耗损津液,阴虚者慎用。

2.黄连——吴茱萸

黄连配吴茱萸见于《丹溪心法》左金丸,黄连长于清胃火,且能泻火解表,清心除烦。吴茱英辛温,擅长温胃散寒止痛,降逆止吐,与黄连配伍后可反佐牵制黄连之大苦、大寒,二药配用,一主一辅,一寒一温,肝胃兼顾,清胃火、泻肝火、降逆和胃功效倍增。在临床常用于肝火犯胃引起的胸肋胀满、呕吐、口苦及胃热型慢性胃炎。

3.黄连——木香

黄连性味苦寒,长于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为胃肠湿热之泄泻及痢疾的要药,与擅长行气止痛的木香配伍,一寒一温,苦辛通降,既可清热燥湿,又能行气导滞。两者配合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连丸。在临床汤剂处方中,常配伍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及急性胃炎。

4.蒲公英——紫花地丁

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与紫花地丁性味同为苦寒,均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前者兼可清化湿热,后者另可凉血,治毒蛇咬伤,二者配伍后功效倍增。在临床常用于一切阳证的皮肤化脓性感染和非化脓性炎症及急性泌尿系感染。

5. 射干——桔梗

射干清肺热,利咽喉,消痰涎,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脓。二药一升一降,肺得宣肃,咽利痰去。二药配伍,祛痰利咽作用倍增。在临床凡遇因热毒内盛所致咽喉肿痛者必用射干配枯梗,奏效甚捷。

6.石膏——知母

石膏大寒,入肺经,能清肺胃实火,主要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出现的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及胃火上炎而致的头痛、牙痛、咽痛;知母清热泻火,且能滋阴降火,清肺润燥,与石膏配伍,相使为用,清气分实热,胃经实火之力得以增强。在临床对肺炎等温热病气分高热、胃火牙痛咽痛、糖尿病胃热甚者常以石膏30克配知母10克治之。

7.生地黄——玄参

二药性味均为苦寒,同属清热凉血药物,但生地黄凉血滋阴作用较好,并能养血;玄参泻火解毒见长,并能利咽喉。二者配伍后,功效大增。在临床常配伍用于鼻咽癌放疗所致口腔溃疡和咽喉肿痛、阴虚便秘、潮热盗汗及阴虚火旺引起的鼻出血等病症。

8.生地黄——熟地黄

生地黄为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地下块茎,熟地黄为生地黄加工炮制而成。生地黄性寒长于凉血滋阴,熟地黄则性由凉转温,质更黏腻,长于补血滋阴。两药一寒一温,配伍同用后,习称"生熟地",性趋于平,二药相须,滋阴养血、止血功效更强,尤其对于既需要凉血止血,又需滋阴养血的病症则更为合拍。

在临床常配伍运用于阴血不足之更年期综合征、肾虚相火旺盛之遗精及阴虚火旺之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泻下药对(三对)

9.大黄——芒硝

大黄为苦寒泻下要药,有“将军”之称,能荡涤肠道积滞,且有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多种功效。芒硝性味咸苦寒,性寒清热,咸以润燥软坚,本品泻下通便泄热之力甚捷,与大黄配伍,相须为用,软坚攻下,泻火清热,"釜底抽薪"之力倍增。在临床凡遇温热病或杂病出现热积便秘、脘腹胀痛、腹痛拒按者,均以大黄配芒硝来通腑泄热。遇头痛、目赤、咽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伴大便秘结,辨证属内火所致者,也用大黄配芒硝来"釜底抽薪"。大黄应泡服或后下,后下是煎煮1~2分钟,久煎则所含蒽醌衍生物多被破坏,泻下泄热之力大减。芒硝宜用药汁或开水冲服,不入汤剂。

10.大黄——枳实

大黄荡涤肠道积滞,苦寒泻火,攻积通便,以泻下为主。积实下气除痞,且有升提作用,以破气为主。二药一泻下一破气,行泻相和,泻热除积、破气消痞效力大增。在临床常用大黄配枳实治疗热积引起的便秘、腹满胀痛及大肠湿热导致的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11.火麻仁——郁李仁

两者均为植物的成熟种子,入大肠经,质润多脂,擅长润肠通便,为润下类最常用的药物,郁李仁的润下作用强于火麻仁,且能利水消肿,两者配伍后,润肠通便作用更佳。在临床常用于老年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之出口梗阻的患者,可收到"增水行舟"之效。


申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