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东方色彩常识,你知道多少?

 易遵义2 2023-02-08 发布于四川

2023年春晚的节目《满庭芳·国色》让人眼前一亮,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等如诗如画的东方色彩,在舞台上绽放着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东方色彩在古代壁画、工笔重彩画、水彩画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在一幅重彩画中色彩的搭配、比例运用得当,那么画面就像苏轼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一样吸引人。

文章图片1

《满庭芳·国色》

重彩画画家蒋采蘋先生深谙东方色彩的魅力,她在绘画作品中尽情的挥洒着对色彩的热爱,勾勒出一幅幅或热情洋溢或静谧沉静的画面,但无一例外,每幅画都充满了生命力。她从现代艺术科学的角度为大家普及了八大东方色彩常识,或许将刷新你对东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多少?

01三原色、补色、七种基本色

先秦《考工记》记载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秦汉时代又提出五间色为绿、红、碧、紫、骝黄。即五正色与五间色。

如果我们从现代的色彩观来看,将五种“正色”与当时和“正色'联系在一起的'五行'说分开,又将黑白二色不算色彩(黑白二色是心理学的色彩),那么就是“红、黄、蓝”三原色的现代艺术科学对色彩的论点。三原色亦可称为基本色。

文章图片2

三原色

如果我们从现代的艺术科学的色彩观来理解秦汉时代的“五间色”,会发现其实“五间色'中包括了三补色,即绿(黄与蓝二原色合成)、紫(蓝与红二原色合成)、骝黄(红与黄二原色合成)。

古代的正色和间色可以对应现代的三原色和三补色。实际上,从正五色和五间色中去掉黑白二色和红色,正好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与现代三棱镜分出的七种色一致。

02色彩的主从关系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他的著作《小山画谱》中谈设色法时提出:“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而他色附之。”画面色彩不必平均对待,应以一色为主色,其他为辅色。正如中药的方剂中有一种为“君药”,其他为“臣药”,药中的配方要有君臣关系,即主从关系。如果多种色平均罗列于画面上,全画色彩关系会乱套,形不成总色调。

文章图片3

蒋采蘋《并蒂鸡冠花》67cm×67cm

03色彩的对比关系

晋代画家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将色彩归纳为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画面中应当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

文章图片4

蒋采蘋《筛月》67cm×67cm

04色彩在画面上的总色调

例如青绿山水画,是以青色和绿色这样的冷色为主要色调,辅以赭石等色,形成冷暖色调的画。但是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独创的金碧山水是以金箔或泥金底作青绿山水画,利用金色的暖色与青绿的冷色作强烈色彩对比,又形成另一类型的华丽冷艳的总色调,自成一格,以独特的色彩图式流传至今。

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为古龟兹遗存,其色彩大多以红与蓝两色的强烈对比色为主色调,其使用的朱砂和青金石的明度和彩度都很高,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较大。但到唐代的敦煌洞窟壁画中,其风格已受中原绘画的影响,色彩总色调趋向柔和。其壁画总色调是以赭石、白、石绿、朱砂和少量蓝铜矿为原料的石青等几种颜料(故意使用不鲜明的石色,鲜明的石色只用在泥塑佛像上),使整幅壁画的明度和彩度降低,总色调已与克孜尔石窟壁画色调大不相同。

文章图片5

法海寺壁画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局部)

05象征性色调

金色底:金箔贴成或泥金——金粉涂满地。例如近代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是12条屏巨幅画作,全画为泥金底上以重彩技法完成。因其画的内容为仙境,故用金底以增加其神秘感。

黑底色:例如宋人小品画《子母鸡图》,用墨色底,突出了母鸡与小鸡的姿态和造型。

石青底:例如近代于非的《玉兰黄鹂》,石青的蓝色底色突显了春天的气息。

朱砂底:例如近代任伯年的《牡丹孔雀》(中国美术馆藏),他在朱砂色全底上做金粉小写意技法的描绘,描绘出孔雀高贵典的身姿。任伯年还有黑紫色底的用真金银粉绘制的小写意花鸟画6条幅,均藏于中国美术馆。

文章图片6

蒋采蘋《金芭蕉》84cm×84cm

06色彩中的黑白灰关系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黑白灰样式已被中国画家接受多年,色彩绘画并不多指这三种色本身,而是指画中应有最深的色、最浅的色和二色之间的中度深浅之色。当然画面上黑白灰三种色不必平均分配,最深色也不必是黑、最浅色也不必是白。中国的水墨画有“墨分五色”之说,实际上说的是“色阶”,“黑白灰”说的也是色阶。中国画家很易接受色阶的理论。

文章图片7

蒋采蘋《月下芭蕉》76cm×76cm

07色彩的均衡关系

西方现代色彩学中的均衡关系也为中国画家接受多年,中国画的传统说法是“呼应”,也是指均衡关系。20世纪50年代,我听油画家董希文先生在讲色彩学时提到“斑点对称”,这是西方用语,也与中国画讲“呼应”是同一道理。

文章图片8

蒋采蘋《一品红》92cm×60cm

08色彩的两种审美形式: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他的名著《美学散步》中提出'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他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宗先生将此二者定为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而且提高到美的理想高度。他还说:“两种美感,两种美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下来。”

1940年,最早去敦煌考察和临摹古代壁画的张大千说:“敦煌是大师的作品。”他是20世纪最早肯定'错彩镂金'艺术美感的现代画家。“芙蓉出水”一词出自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是指文艺作品要有清淡典雅之气韵,历代文人体系的画(包括水墨画和工笔重彩)以追求此类风格为终极目标。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蒋采蘋《编钟乐舞壁画彩稿》(壁画原大500cm×150cm)

宗白华先生说:“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重彩画家应当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这两种美感和美的理想融合在一起,或是两个审美体系互不排斥、互相取长补短,各自走向自己的终极目标,从而使古老的、有着3000多年历史且从未中断的中国重彩画,在伟大而多彩的现代重现辉煌,走向世界。

八大东方色彩常识贯穿绘画的始终。当对色彩知识熟稔于心时,你在绘画时更容易得心应手,而且像蒋采蘋先生一样合理运用色彩,也会让你的作品充满生命力。

作者简介

蒋采蘋,1934 年生,原籍河南省洛阳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07 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长。曾担任第七、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图书简介

文章图片11

《中国画颜料与重彩画技法》是蒋采蘋先生50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她毕生绘画创作和研究成果的集大成。本书不仅有对中国画传统颜料的制作和性能的详细介绍,而且结合作品讲解了颜料如何使用以及重彩画的绘制方法。对于中国重彩画的发展来说,本书是一部承前启后之作,是在重彩画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