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虚空济 2023-02-08 发布于山东

八佾篇第三7-8

⑦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⑧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很多人学习了圣贤文化,修行以后,都会有一个困惑,我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还要不要去竞争呢?

如果我什么都不去竞争,我该怎么养活我的父母?养活我的妻儿?我该怎么做好我的生意?我该怎么做好我的工作呢?这里给了我们答案。首先告诉我们,“君子无所争。”一个君子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争的,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争,不与人争高下、论长短、争输赢、辩是非。

“必也射乎。”这里的射,指的是射箭。在古时,射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礼记》当中有射义篇,就是讲射箭里面的义理,关于射礼,其中有很多的规定,比如说,天子所举行的射箭比赛,称为大射,也叫大礼,是可以有六偶参加的,这个偶就是对的意思,有天子参加的时候,可以有六对人参加比赛。

如果是诸侯举办的,有四对人可以参加比赛。大夫、士和乡间的比赛,有三对人可以参加。包括所用的器具,箭靶,都是不同的,它有不同的规格。

我们这里重点来讲一讲,射箭里面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内志正,外体直。内心的志向是要正的,射箭的时候,身体要保持直的,所以射箭的道理,都在教给我们正直,我们为什么参加这次射箭,这个志向要很明确,要很正。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得到什么。

我们再来引用《礼记》射义篇其中的一段话:“射者,仁之道也。”说射箭里面蕴含着仁德之道,“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要想射箭,内的志气要正,外在身体要直,先要正己才能射箭的。否则我们内心的志向如果不是正的,我们的身体不是正的,这个箭是射不好的。

“己正而后发。”发指的射箭,只有我们自己正了以后,我们的箭,才能射得出去。 “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当我们射不中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怨恨胜过自己之人的。

“反求诸己而己矣。”如果我们射不中箭靶,我们不能怪任何人,而是反求诸己,是我们自己学艺不精,所以射不中箭靶。这就是仁德之道,我们做不好一件事情,是不会怨恨任何人的,是我们自己不够优秀,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而己。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理解《论语》的这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君子是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但是也是要学习射箭的。“揖让而升,下而饮。”互相谦让而升堂,也叫上场去比试射箭。

下而饮,通常比赛结束,输的人是要罚酒的,赢的人也会陪同一起喝酒,互相谦让。输的人说,受教了,赢的人说承让了。

接下来给了我们总结,“其争也君子。”即使是有所争,也是君子之争。我们再来延伸这句话的道理。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君子之争,争的是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争的是仁、义、礼、智、信;小人之争,争的是功名利禄,争的是欲望。

这两句话,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同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也非常的实用。比如说我们再去做生意,或者我们在做自己的工作,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说非要去争,争的是什么呢?不是和同行的竞争,不是和邻家店铺的竞争,而是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做事情的水平,提升自己做事情的能力。

比如说,如果我们是开饭店的,我们提升的,该是自己的服务品质;我们提升的,该是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优惠;我们提升的,是每个人到我们这里吃饭,既舒服又实惠,口感又好。

这个时候自然有消费者会不断地重复地来消费,这个时候我们其争也君子。当我们生意不好的时候,我们是不怨恨任何人的,和邻家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店,没有关系,是我们自己没有让自己做得更好,所以我们才没有那么多的消费者。

我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也是一样的,我们不是和同事在竞争,我们也不是和同行业的人在竞争,我们是和自己在竞争,君子永远考虑的,都是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

领导没有让我升职,而让同事升职,我怎么能怨同事呢?是我自己的能力还不够。

就好像射箭是一样的,我射不中,人家别人射中了,说明人家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提升自己的射箭的水平就好了,我们提升自己工作的能力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才是君子之争。

当我们眼中没有敌人,没有对手的时候,就是天下无敌的状态,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个时候不是高傲,而是我眼中真的没有对手和敌人。 如果你非说要有,那就是我自己,我要不断地战胜自己,我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当我们变得更优秀的时候,变得更有修养的时候,很多事情不争而来。

我们在学而篇的时候学过,子贡说老师孔子,“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与,其异乎人之求之与?”说孔夫子的求,和别人的求不一样,因为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不求而求,这是君子之争。

《道德经》讲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道就是这样的,不用去争,我们只要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有修养,变得有能力,变得品行更好,让自己合于天之道,就可以不争而得,不争而胜。

试想一下,在一个团队当中,如果我们自己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道德修养,足够的能力,何必要去争呢?甚至我们不想坐在那个位置上,领导也想要提拔我们;我们不想加薪,领导可能也要给我们涨工资,因为我们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是够的。

即使这里不加挽留,也一定会有其他人慧眼识珠找到我们。

我们如果是做生意的,我们让自己做生意的能力变得更好,我们让客户得到更多地效益,让客户得到更多地实惠,让客户得到了更多地帮助,我们怎么需要去争呢?这个就是君子之争。所以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懂得了修行之道以后,不是不让我们去争,而是我们其争也君子,就可以做到不争而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这段话出自于《诗经》卫风。

“巧笑倩兮。”什么叫巧?我们说一个人心灵手巧,就是好,善于的意思,我们善于做一件事情,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我们称之为巧。倩,形容的是面容较好。这个人面容很好,又很善于笑,笑得很好看,这个叫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美目,指的是很美丽的眼睛;盼,指的是黑白分明,又很灵动的样子。我们去体会,眼睛很美丽,黑白分明的样子,又很灵动。

“素以为绚兮。”素,我们学习过《素书》的朋友都知道,素是指的本色,最本质,本来的样子,这里指的是白色,最原本的颜色。绚,就是绚丽多姿的意思。素以为绚兮,在本来本色的基础之上,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样子。

“何谓也?”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子曰:“绘事后素。”孔子举了一个例子,要想画出来很美的画,首先要有一张白纸,我们在白纸上去画画。这里告诉我们,这段话就是这个意思。接下来我们看子夏所讲的话

子夏曰:“礼后乎?”孔子举了一个例子,要想画好一幅画,首先要有一张白纸,也就是说,他的本质要是好的,才能画好这幅画。如果用张黑纸怎么画画呢?如果用一张彩纸,被浸染过的纸,那个颜色,怎么能画好画呢?

子夏听完老师举的这个例子,明白了。那这么说,礼应该是在后面的,一个人先有仁德,后面自然就会有礼。

我们再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一个人内在是没有仁德的,又怎么会有礼呢?如果一个人不是先有了仁德,后面怎么能表现出来有礼?让别人舒服的状态呢?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个时候孔夫子又说了,说启发我的人是你,卜商,就是子夏的姓名,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讲了这样一段话,子夏明白了老师在讲什么,也懂得了《诗经》其中的道理。这个时候,才可以和你一起探讨和交流了。 我们再来回头看《诗经》的这段话,很美,并且意义很深刻。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素,本质上很好。那我们来看,这两句话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说笑用的是嘴,美目盼兮用的是眼睛,首先素,本质上这个人的眼睛和嘴很好看,很美丽,然后再加上绚,修饰。

会笑,善于笑,这是修饰,绚丽多姿的样子。美目盼兮的盼,很灵动的样子,是绚。合在一起,素以为绚兮。

如果本质上嘴要是不好看呢?可能就变成了呲牙咧嘴,就不是巧笑倩兮了。那如果眼睛无神呢?或者眼睛长得不好看,就不能叫美目盼兮,可能叫滴溜乱转。所以这句话给我们阐述的道理很深刻。

比如说嘴很好看,但是你不会笑,这个时候看上去就是冷冰冰的。虽然本质上很好,可是你没有绚兮,这个时候你不会用,也不行。美目盼兮,眼睛长得很美,可是没有盼兮,不灵动,就是无神的状态,就是很直的感觉,没有神,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它也是不好的。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到底在讲什么呢?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本质,就是仁德,以仁德内在的道德修养为本质,再加上外在的礼,就是外用的,这个时候,既有了素,又有了绚。

如果一个人内在是有仁德的,可是你的外在没学礼,没有礼貌,你的仁德何以体现呢?反过来就更不行了,如果一个人内在是没有仁德的,你怎么会有礼呢?“人而不仁,如礼何?”所以告诉我们,礼后乎?礼是在后面的,内在是要有自己的道德修养,是要有仁在其中的。

我们再回头来看一看,我们所学的八佾篇,讲了季氏的两件越礼的事情,不合乎礼法的事情,一件是八佾舞于庭,一件是三家以《雍》彻。接下来开始给我们总结,抛出来了重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接下来又开始“林放问礼之本。”林放开始问礼的根本是什么“人而不仁,如礼何”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讲一件事情,内在要有仁,有自己的道德修养,外面才会有礼。

为什么季氏会无礼呢?因为内心没有仁德,所以他是不会有礼的。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内心是没有仁德的,又能把礼法放在什么位置呢?又能把公司的规章制度,放在什么位置呢?又能把心中的道义,放在什么位置呢?又能把自己的行为准则,放在什么位置呢?

通过举不同的例子,在告诉我们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去奢从俭,培养自己内在的德行,告诉我们夷狄之所以和华夏有区别,是因为没有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何以彰显,仁、义、礼、智、信?没有文化,怎样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呢?

通过“季氏旅于泰山”,又开始和我们讲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懂得修自己的仁德,不提升自己的内在,去泰山祭祀又有何用呢?难道会保佑你不成吗?

“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又给我们阐述同样的道理。君子是无所争的,即使要争,也是有君子之争,也是和自己相争,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以修身正己为根本。

孔夫子和子夏的对话,又开始引用了《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让我们内外相结合,告诉我们礼后乎,先有仁,后有礼。不断地重复告诉我们,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根本,以修身为根本,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礼的样子,内外是相结合的,相一致的,素以为绚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