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贫乏是诗家大敌

 诗兰▁▂▃▄▅ 2023-02-08 发布于山西

崔玉龙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但好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出自好诗人之手。那么,好诗人是怎么来的,或者换句话说,怎样才能成为好诗人呢?窃以为,功夫在诗外,克服思想贫乏、情感贫乏、语言贫乏,当是写出好诗的不二法门。

文学即人学,作家和诗人是思想家。所以,离开“思想”,诗无灵魂。一个真正有思想的诗人,对任何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判断,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决不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作品称为史诗,绝不是偶然的。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争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最深的同情,但这一切都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对叛军的愤怒,所以当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便一改忧愁,“漫卷诗书喜欲狂”,纵情地讴歌了国家和人民的胜利。现实主义的作家如此,田园派诗人也不例外。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更是视苛政如虎,写出旷世之作《桃花源记》,留下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千古名句。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本身就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并非热衷政治者才有思想,思想任何时候都在于心系人民、人格独立、敢于担当!而一些地方很长一段时间出现的打着“为中心服务”旗号一涌而上、一哄而散的写诗现象,甚至诗作的排序也按作者的职位而定,足见其思想贫乏到庸俗化的程度。此弊不除,长此以往,诗词还有出路吗?

诗是情感凝成的。热爱出诗人、愤怒出诗人,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到“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或壮怀激烈、或深沉细腻,情感的冲击波直达胸臆。诗的震撼力无疑来自诗人的付出力。试想,如果没有对事业的强烈追求,没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没有对美好事物的真切感悟,无论无何也写不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诗句。一个诗人如果孤僻、冷漠,心若槁木,无动于衷,对人和事物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想象力,得了感情“贫乏症”,是不可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的。一个有情感、有责任的作家会视作品如子,那份喜爱、珍惜之情真的是难以言表、难以割舍。不像我们有些作者,也许一天可以写几首诗,而昨天写的今天可能已忘得一干二净。一件连作者自己转瞬即忘的作品,又如何能打动读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关注呢?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丰富的思想、丰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要靠一个个字、词、句表达出来,离开最终的词汇,便是无米之炊。大家写格律诗,便应该懂格律、守格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格律无错便是好诗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首诗从构思到完成,有一个过程,而语言的表达则是立分高下的尘埃落定。词汇的积累与储备是个“基本功”,不下大功夫是难以奏效的。譬如打仗,没有各色武器装备齐全的弹药库,是不可能持续战斗的。创作也一样,人们常常会遇到无词可选的窘况,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平仄不符,到时竟会使意境大打折扣。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语言,需要不断地撷取生动鲜活和色彩鲜明的词句,既可信手拈来,也可随意挑拣,绝不要或“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或只会板着面孔吓人,把时髦的政治大语搬来造势;或生造除了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词句,等等,如此“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小“瘪三”,可以休矣。

(载《中国楹联报》2023.2.3第四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