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名女星自曝童年「不堪」经历:这样的孩子,活该被欺负?

 昵称70971800 2023-02-08 发布于山东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最近,全网喊话郑恺:想和你老婆苗苗做朋友。

不过,这并非对娱乐明星的一次戏谑,而是出于对这个女孩发自内心的共情和心疼。

没想到,她竟经历过这些......

前两天,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被苗苗的「愿望」带上了热搜——

“希望可以打破交不到朋友的诅咒。”

她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是“易被孤立体质”。

“参加一个集体训练营,我觉得和大家玩得挺开心的,可到最后,有人告诉我,你知道大家都在背后骂你吗?”

“上学的时候,大家正在聊什么,我一凑过去,他们就说没聊什么,全班都不跟你说话,很难过,进团以后也是独来独往。”

而这些过往经历,导致苗苗对于「友情」的认知极其拧巴。

她既渴望交到真心朋友,又无法确信自己能够被他人接纳、喜欢。

“像这一次和大家相处,我其实也觉得,和大家相处得挺好,但有时候突然在想,这是不是表面而已,其实大家都很不喜欢我。”

评论弹幕纷纷刷屏:真的狠狠共情了,从苗苗身上看到了自己。

太扎心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集体孤立、排挤的经历。只是时间阶段、持续长短不同。

孩子遭遇身体上的伤害,父母还相对容易发现;可被孤立、排挤的“社交霸凌”,家长却是很难察觉的。

很多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尊心,或是担心不被父母理解等原因,宁愿自己默默承受,也不愿向家长开口求助。

有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孩子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有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人和事,但46%父母并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求救」信号,以便及时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做好孩子情绪的承接者,坚定的大后方。

孩子被孤立,可能会有哪些征兆?

被孤立的孩子,很可能会逃避和父母分享学校的事。

电视剧《相逢时节》,男孩灰灰因被同学诬陷“私吞班费”,而遭到全班孤立。

那段时间,妈妈只要问他学校的事,他就会转移话题。

妈妈隐约感觉不对劲,便向老师询问情况。这才得知,儿子因为班费问题,在班里的处境“如履薄冰”。

她想和儿子谈一谈,可他依然是回避的态度。

一般来讲,孩子并不会反感和父母分享学校的见闻,甚至愿意做主动方。

因为这不仅是孩子亲近父母的方式,很多时候,还是亲子关系中主要的话题来源。

况且,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时间,甚至比和父母还长。

如果孩子对此总是避而不谈,很可能是缺少和同学的互动,或是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压力,所以会下意识躲避这方面的话题。

逃避的潜台词,不正是因为当下存在很难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吗?

其次,可能产生明显厌学情绪。

想起那个因不堪忍受同学排挤,而跳楼自杀的童星邵一卜。

她幸运生还,可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想到还有一年毕业就绝望。”

有调查发现,约5%-6%的孩子,都有过被伙伴孤立的经历,甚至会因此恐惧上学。

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社会。

不被群体接受,意味着需要独自面对他人的偏见和异样的眼光,这会让人极度丧失安全感。

人会本能地远离这样的环境,孩子更是如此。

还有一个明显特征是,长时间情绪低落,性格也越来越孤僻、沉默。

一个宝妈说,儿子二年级以后,就变得不爱说话了。碰见以前的小伙伴,还会躲在自己身后。

直到一次家长会,她才发现,原来孩子在班里没有朋友。

她询问儿子原因,孩子委屈地说:班长和别人说我成绩不好,是坏孩子,跟我玩会变得不聪明。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同伴压力”。

孩子会从同伴的反馈来判断自己的价值——比如,我是受欢迎的,还是被讨厌的。

被孤立,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不好,所以大家才不喜欢我?”

渐渐地,孩子会越来越敏感、焦虑、自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他人接纳,于是就会主动逃离社交情景,越来越沉默寡言。

孩子为什么会被排挤?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长孙宏艳说:

在儿童以及青春期阶段,孩子的同理心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内向性格的孩子,的确更容易遭受性格偏见,从而受到集体的孤立和排挤

就像苗苗本人,她之所以能被冯导选中,从《芳华》出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与戏里的何小萍太相像了。

从小,她就因为话少、内敛,常常被大家被误以为是“假清高”、“不合群”。

即使换了新环境,也会被当成“异类”,被宿命般地孤立。

再者,孩子对一个人的评断标准,往往太过单一直观。

知乎网友三十九度说,小时候,父母不在意他穿着的脏旧,同学都嫌他邋遢,所以一直交不到朋友。

其实,孩子很容易依据外在,来评判对方的内在

有时,仅仅只是因为“你与我不同”。

而这一点,常常“无关好坏”。

就像演员张雨绮,她说自己不到9岁时,被全班排挤,大家都叫她“小狐狸精”,仅仅是因为她长得好看。

再比如,从处事方式和目标兴趣上。

视频博主@延仔分享说,他高四复读,有过被全寝室孤立的经历。

原因是,他学习刻苦努力,不愿加入其他人的“摆烂”小团体。

想起一句话,“圈子不同,不必硬融”。

被排挤不一定是孩子的错

有句评论,我很赞同:

“这只能证明你不属于这里,你的团体在前方等着你。”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心理学家表示,被孤立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相当于一场实质性的暴力行为。

但生活中,很多家长安慰孩子的方式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甚至在无形中成为了「加害者」。

比如:

“为什么人家不孤立别人,只孤立你?”

“现在交朋友不重要,学习才是第一位的;”

“别想太多,他们就是嫉妒你”等等......

不关心孩子的情绪感受,不了解事情的缘由,只是一味地将错误推给孩子,否定孩子的交友需求。

这样,非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加深他们自我否定的负面想法,甚至对友情形成错误认知。

那么,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提升捕捉孩子情绪的能力,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沟通。

如果孩子对此回避,可以先向老师了解,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

如果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下三点建议:

1、要接纳、同理孩子的情绪,并提供情感抚慰。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别人都有伙伴,而宝贝没有朋友,你觉得很难受对不对?如果是妈妈/爸爸的话,我也会感觉很不舒服、很伤心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多向孩子表达“我爱你”。

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仍然是被关系所接纳的。

2、要转念,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

之前看到一个宝妈是这样说的:

“宝贝,一个人没有朋友,不能代表他有错,他们不和你玩,可能是没有发现你身上的闪光点。妈妈觉得你xxx等方面就做得很好,不妨在班里多展露自己的优点,把更好的、更真实的你表现出来。”

这时,家长不要直接给其他孩子贴上“不好、霸道”等负面标签,而是要给自家孩子积极的言语暗示来面对、解决问题。

3、要告诉孩子友谊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

别人有是否与自己成为朋友的选择权,而自己也无需为了虚假的友情讨好对方。

如果现在的圈子不适合你,那就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修炼自己。

这样,当我们遇到那个真正心仪的伙伴,就会更有勇气和底气主动与对方建立友谊。

当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态度,看看孩子是否真的在意交友这件事。

如果“独来独往”是孩子相对自洽的状态,那我们也无需太过担心。

如果孩子很需要朋友,那家长就要切实帮孩子解决被孤立的问题。

之前看过一位妈妈分享。

她说,儿子刚转到新校,也有过被孤立的情况。

有一次,班级组织活动。她鼓励孩子主动加入,积极询问、解决其他孩子的需求。

活动过后,已经有部分同学接纳了他,关系也就此“破冰”。

渐渐地,大家觉得他很有能力,欣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孤立,只是源于不了解。

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主动融入集体,去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

社交的本质,其实是吸引力。

此外,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他感兴趣的线下沙龙。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志同”才能“道合”。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利于孩子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

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孩子在校内交友的亏空,扩宽孩子校外的朋友圈。

最后,记得点亮右下角的「六芒星」,也别忘了告诉孩子:

委屈自己,迎合“毒友谊”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交朋友,也要宁缺毋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