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宝麟|婉通精舍印话:圆朱文印(四)

 夕妙斋 2023-02-08 发布于海南

在圆朱文印的创作实践中,出于对不同形式美的追求,也是由于印面构图与入印篆字的互相改造,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学者将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品称为圆朱文印的亚类,但究其实质,则是篆刻家在圆朱文印的创作过程中对印章元素不同方式的(或曰个性化的)利用而已,其美学意义并未改变。

有人认为圆朱文有两个亚类,一曰“圆朱”,一曰“铁线”,还有人划分得更细。其实,这是篆刻家们面对不同的印文内容、不同形状的印材时作出的不同的文字处理(即不同的篆字印化方式)而已:印面宽松时,篆字的原生形态展示更为充分;文字多、内容复杂时,则改造篆字以维护印面的秩序和谐。虽然印面的表现形式各异,然其主旨并无二致。

图片
春水船(明·汪关)
3.7厘米×4厘米

人们大都把陈巨来先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质认定为圆朱文印的最高标准,并奉其为最具代表性的圆朱文印宗师。陈巨来先生的作品印面华美、线条光洁、不尚残破,且极力维护秦小篆原有的结体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将其唯美的特质进一步强化。他的作品与王福庵先生的作品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各擅其美、各领风骚,均是圆朱文印创作领域的宗师巨擘。

图片

潜庐所得金石(清·施士龙)

3.7厘米×3.6厘米

“铁线篆印”的称谓来自欣赏者对印面效果尤其是线条质感的直观感受:很多多字印在构图时,为求得整饬统一、气息典雅,加大了对入印篆字的改造(即“印化”)力度,使之盘曲排叠在一个方形或长方、扁方的空间之内,然后布局成章。这样处理的后果是,篆字已经失掉了秦代小篆书体所拥有的结体特征(即纵向修长),也就部分丧失了篆字自身风流倜傥的韵致。但是,篆字“个性”的部分丧失,是为了整个印面的和谐统一,使整个印面获得了一种雍容典雅的美感。这就是“摹印篆”产生并被广泛运用的根本原因。“铁线篆印”就是运用“摹印篆”创作而成,因其优秀作品的线条大多蕴含张力,有刚健遒劲的质感,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铁线篆印”。

图片

明存阁珍藏书画

(现代·赵叔孺)

2.4厘米×2.4厘米

在“铁线篆印”的创作上,王福庵先生则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巨匠。虽然其作品的面貌非常丰富,对篆字结体的处理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有着高超的篆书创作水平,但在这其中最能代表其篆刻风格与艺术成就的,还是多字的铁线篆印,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等,风格特征明显,对工稳印的创作特别是多字工稳印的创作影响深远。

图片

末技游食之民

(现代·王福庵)

2.2厘米×2.2厘米

宽边圆朱文的远祖当然是三晋古玺,而其宽边的形式则源于古老的印章制度。因为印章的凭信功能,要求它要在形式上更能引人注目,所以,印章的宽边一直得以延续,特别是在官印体系内(包括当下的公章),“宽边”更是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要素。文人篆刻家在创作圆朱文印时,偶尔也会利用一下“宽边”的形式感。如果说古玺印采用宽边意在强调形式感从而来显示印信的威权功能,纯艺术创作中对宽边的运用,则是利用这样一种“图式”来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另外一点,宽边的运用可以调节印面的氛围,可以稳定印面秩序、化解印面各元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运用于大篆创作时,由于大篆文字的结体变化幅度大,印人们会利用宽边来协调重心。

图片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现代·王福庵)

4.5厘米×3.7厘米

当然,这类印章在形制上是近于古玺印的,也可以划归到古玺印的体系当中去。但很多善于工稳印创作的篆刻家创作宽边印时,无论对入印篆字的撷取改造,还是塑造出的篆字形象及其体现出的审美意蕴,又都是“圆朱化”的,可以视为圆朱文印创作中对古玺印元素的借鉴和利用,是对圆朱文印表现形式的拓展。

图片

晴窗一日几回看

(现代·陈巨来)

3.7厘米×2.6厘米


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文,经纬天地者也,其道惟阴阳刚柔可以该之。”一言以蔽之,艺术乃“究天人之际”(司马迁语)的产物,与天地之属性一致,亦有阴阳刚柔之别。我们一直把精工秀美作为圆朱文印的风格特色和审美主旨来看待,所以,能够在作品中体现这种“精工秀美”便更受人们的推崇。但是,在圆朱文印创作领域,始终不乏有独立意识、有独立追求的人,他们更希望在追求优美典雅的同时,维护篆刻艺术最根本的属性——金石气息。而金石气息,源于以刀刻石的独特创作方法,也源于金(刀)和石(石质印材)各自的特性,更源于镌刻过程中艺术家对“金”“石”特性的发掘和利用。刀锋所向留下的痕迹、印石就刀所形成的崩残,都是“金石韵味”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表现方式。而作用于圆朱文印创作的精工,最佳效果往往被我们理解为线条的光洁,但线条光洁便不能露出刀痕,所以,这样的用刀方法类似于书法创作中的“藏锋”,而这是与通常所论之金石气息、金石韵味无缘的,应该属于别有追求、别有韵致之金石气息。

图片

梅景书屋

(现代·陈巨来)

2.2厘米×2.3厘米

图片

云松馆

(现代·陈巨来)

4厘米×1.6厘米

欲追求印章的金石气息,欲在创作中表现文化人的个性修养和率真自在,更自由随性的刀法运用便成为一些印人的选择。“露锋”或是体现运刀“快感”的创作方法受到了一些人的青睐,虽然这对于圆朱文印所追求的醇和雅静有某种程度的销蚀,但也确实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手段和风格样式。

图片

毛泽东《七律·冬云》

(现代·韩登安)

5厘米×5厘米


圆朱文印,特别是那些以精工唯美、雅静秀润为终极理想的圆朱文印作品,是要为这种终极目标的追求舍弃很多东西的,尤其是对“金石气息”的舍弃,经常引来一些理论家、欣赏者的诟病,认为这是对篆刻艺术核心元素的抛弃。但不能不说,对于艺术风格及其塑造手段的选择,有时类似于对“鱼与熊掌”的选择,“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艺术家只能依据自己的主观追求、心性禀赋作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进行到底。当然,艺术家的风格探索也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做多种风格的尝试,大可不必被一个概念禁锢了自己艺术探索的脚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