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萃文阁与魏氏“八宝印泥”...魏三钢口述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2-08 发布于陕西

.

萃文阁与魏氏“八宝印泥”

北京晚报 | 2023年02月08日

《魏长青制印泥自述》

徐悲鸿为印泥题“光采焕发”

      魏长青为平价印泥题款:此大众印泥每斤三元五角,亦能盖书画,与八宝印泥法同。以替代材料制成,而能减低物价,技术革新,魏长青启九、卅日试。

  北京南城有一条老街“琉璃厂”。清雍正、乾隆年间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聚集于此,使这条街逐渐呈现一片繁华的文化景象,许多书铺在此经营。后又陆续增加文房四宝、名人字画、金石碑帖等铺号在此经营。琉璃厂自清中期以来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琉璃厂东街有一家很有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名曰“萃文阁”。萃文阁主要经营金石篆刻、印章石材和印泥等文化用品,创始人是我的父亲、北京昌平人氏魏长青。

  魏长青(1900-1977),字松坡,自幼随大伯在乡里读私塾,12岁时父母亡故,经人介绍到北京前门外廊房头条学徒,学习刻制图章,写铜墨盒,后拜京城书画名家徐宗浩(字石雪)先生为师,刻苦研习书法篆刻艺术。出徒以后,在前门劝业场自营印章刻制,代写文书业务。1930年在娘家资助下,他将店迁至琉璃厂东街,取名“萃文阁”(1956年公私合营)。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正值抗战中期,南北方交通不畅,萃文阁主业经营的福建寿山、浙江青田石等货源紧缺,买卖一时难以为继。父亲经再三斟酌,决定在京城广泛收购老旧石材印章,进行二次打磨,经上蜡、上光、雕钮等工序,令其重焕光彩,受到客人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据母亲讲,父亲从业多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从印章石材表面看到里头。一日父亲转晓市儿,见到一块体大面阔、通身灰黑色的石质印章。父亲上手端详片刻,即以不高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后将章料从中破开,现出大片鲜艳的鸡血红和质地纯净的藕粉地,煞是好看。后经过打磨上光,这对珍贵的鸡血石以高价售出,一时在琉璃厂坊间传为佳话。

  民国时期,萃文阁最出名的产品当数魏氏“八宝印泥”。说起萃文阁制作印泥,这中间还有一段故事。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父亲的老师徐宗浩先生携一位曾经在清宫造办处谋过差的人到萃文阁,来人拿出大小几十块御制朱砂墨,希望萃文阁能够全部收购。父亲有意收购,但又顾虑市井萧条,短时间内难以售出。来人讲,这些朱砂墨材质俱佳,造办处曾用于制作过印泥。一句话惊醒梦中人,鉴于当时印泥大都产自于南方,又因交通不便经常断供,萃文阁可借此朱砂墨制作印泥,供京城文人雅士所用。于是父亲买下这批朱砂墨,并认真记录来人介绍清宫印泥制作的方法,开始了魏氏“八宝印泥”的制作。

  制作印泥看似简单,实则用料讲究、工序繁复。其主要材料三种:朱砂、艾绒和蓖麻油。单是艾绒加工,就要经过选料、晾晒、去皮、揉搓等十几道工序,最后达到绒丝整齐,细致、色白,有弹性的标准。

  由于缺乏经验,材料配比不对,首次制作的印泥未能成功,成品板结如同石头,颜色灰暗不上色,只好废弃。这次失败,萃文阁经济损失不小。但是父亲没有气馁,他又先后邀请京城著名画家陈半丁、徐宗浩先生加入“八宝印泥”的研制。

  根据大家的建议,父亲参照清代汪镐京所著《红术轩紫泥法》,对原材料的配比、工艺制作程序进行反复调整,最终制作成功。萃文阁“八宝印泥”一经问世,便赢得京城书画界热烈反响,在业界有“京城第一泥”之美誉。当时的文化名流纷纷题赞:李济深题“为金石光”、齐白石题“书画同珍”、徐悲鸿题“光采焕发”、陈半丁题“法异寻常”、老舍题“推陈出新”……这些题词彰显了萃文阁“八宝印泥”在业界的至高地位。此后很多年,魏氏“八宝印泥”是萃文阁最著名的文化品牌。

  据父亲讲,八宝印泥中的“八宝”,是指制作印泥所需要的八种材料:朱砂、蓖麻油、艾绒、麝香、香草、冰片、红玛瑙粉、珍珠粉。其中朱砂、蓖麻油、艾绒是主要材料,麝香、香草、冰片是用来保质和增香,红玛瑙粉、珍珠粉则用来修饰印泥颜色,提升亮度。萃文阁制泥,“惟选砂、理艾、炼油三事为要,选砂要选镜面朱砂,研细冲漂,以杂质去尽为度;艾要选蕲州艾绒,要拣搓弹筛;油要选陈年蓖麻油,加中药炼之,并经日晒。”这三点中又尤以炼油最为重要,需选物理性质稳定的陈年蓖麻油,而陈年蓖麻油十分珍贵不易得到。当时有说法,过去南方人家中若生了女儿,父母会将一瓶蓖麻籽油存放于屋檐下,待女儿出阁的时候,就用油换钱做陪嫁,蓖麻籽油的珍贵可见一斑。也是机缘巧合,父亲早年于厂肆偶得一瓶陈年蓖麻油,储存年份长,性质十分稳定。加入中药材隔水炖数十小时后置于瓷瓶中封存,每次仅取一小匙作为引子,沿用了多年,这也保证了“八宝印泥”的品质。

  “八宝印泥”选料上乘,做工繁复,价格昂贵,素有“一两印泥一两金”的说法。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响应党和政府“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号召,用替代材料制成了“大众印泥”:“技术革新,减低物价”,能供大众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萃文阁的“八宝印泥”还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徐宗浩先生特意为萃文阁注文写道:“此印及印泥往年抗美援朝书画劳军展览时萃文阁所捐献。所有出品各书画均钤印此印,其印泥色泽明艳,为时所推许。附粘于此以留永纪念也。”

  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画家董寿平先生请父亲修理老印泥,此印泥泥质板结,颜色灰暗,已经不能使用。父亲用自制老油,加入适量材料精心调制后,老印泥恢复如初,颜色艳丽、软硬适度。董寿平先生非常满意,特画墨竹、墨梅各一幅送父亲以表谢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第一次见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先生第一句话就讲:“你父亲印泥做得好。”可见萃文阁“八宝印泥”在书画界影响之大。

  经父亲精心整理的萃文阁“八宝印泥”制作秘方和制泥用的老油作为镇店之宝长期存放于萃文阁。可惜的是,在“文革”时期,“八宝印泥”的秘方和老油不知去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的徒弟、我的师哥李文新向我道出秘方和老油的去向。原来,他冒着风险将秘方和老油转移藏匿,完好保存。师哥郑重地将秘方和老油交还给我,嘱我妥善保管:“这是师傅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传承萃文阁'八宝印泥’生生不息的血脉。”

  魏长青之子魏三钢口述

  钟新淼 文字整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