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修心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股与道十三篇 2023-02-09 发布于上海

   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是“修心养性”,追求做事与做人之间的平衡。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提升自己的灵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提升自身的能量场,阻挡负面情绪,远离疾病和痛苦。

    修心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都有精彩论述,虽说称呼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儒家修心养性,追求社会属性,通过修心养性,达到治家、平天下。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孔子主张性仁,而孟子则主张生义,道(真理)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也要继续前进。儒家提倡社会责任大于人的生命。佛家修心养性,让众生摆脱痛苦与烦恼,一切都往"心"求,心即佛。顺境时,惜缘、惜福;逆境时,坦然面对、化解困苦。心修好了,性自然养了,世间万法都离不开心,心若动,一切都在动,心若清静,一切清明。人生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然而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幸福却反而渐行渐远,一颗“佛心”让我们在追求的同时学会放下、懂得释然。在彷徨之时指引方向、赋予力量 ,在争吵之余感受宽容、体会珍惜。所以,佛心普照,更适用于多彩人生。道家追求自然属性,通过修心养性,让人回归自然,达到天地人合一,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而道家把人的生命与天、地、道并重,主要追求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实现自然与精神、身体与心灵合完美融合,达到高度恬然自由的境界。

   心代表人的欲望,因为人所有的欲望都出自内心,欲望的得与失,又给人带来七情的变化,七情的变化又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所以人人应要修心养性。

生活在当下

   我们对远方发生的事无能为力,想也徒劳无益;惶惶不安,对于事情毫无帮助。记住自己就是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其他地方。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已发生的事,而把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因为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并不能改变过去,只会使当前的工作难以进行下去。

远离妄念

  妄念:指一切自己挥之不去的想法,但是又要必须依靠别人(物)才能完成(实现)的念头(想法)。也是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贪欲之心。远离妄念则是在精神世界上净化自己,不去攀比,不去妒忌,不去追求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修心养性,就是让人心不致动荡不安,达到陶冶情操,平衡心态,事事想得通,顺其自然规律,积极适应环境,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做到控制好自己心情,不生不切实际的妄念。这样人的心情处在心平气和状态下,生理功能平和有序,达到了养生保健,心理平衡,心态良好,这种状态就有利于身心健康。辨别和标明念头,能令我们远离不安、焦虑、恐惧等带来的复杂的妄念,并回到当下身体的实况。

接受不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谁都期望完美,但事实上,世界总是不完美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追求完美虽好,但是能正确接受残缺,才是完美控制情绪的人。有时候,甚至残缺也是一种美。

为自己而活:

   人要学会为自己而活,欣赏自己,接受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为自己而活,其实就是学会放下,放下生活中的负累,才能更好地前行。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其实本质,却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平淡的过着,简单的活着,风来听风,雨来听雨,尝尽人生百味,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其他随意就好。学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必怨天尤人,你就会发现,自由的生活着,也就是享受生活。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屋宽不如心宽。多一次原谅别人,就多造一次福;把心量放大,福就大。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修心的根本是要心存善念,善念是一个人慧根。修心养性的人,最大的益处是不管发生什么糟糕的结局,都会最大程度上令自己的本性、身心不受损害。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