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道”不解,皆非悟道

 伟天英 2023-02-09 发布于河北

我们文化的最高体现,非一个“道”字不可。

而这个“道”字,因为与一个主观意味极浓的“悟”字结合,便有了一种玄妙之感。古往今来,熙熙攘攘,多少人为这一个“悟道”,煞费苦心,却最终,并未了悟。

这或许是对“道”有了误解,又或者是对“悟”无门可入,更或者是制度、文化、规则,已经覆盖了太多的本真的东西。

在悟道的路上,有些人终究成为了像嵇康一样的“才高识寡”之人,而有些人,却把“躲进深山”误当成了“心如止水”。

真正的“道”,一定是进退有如,能出世,亦能躬身入局。不是所谓的远离红尘,就是一心向佛。

因此,我们的悟道,必须解开天道、人道。此二道,也正是《道德经》里的“道”。

文章图片1

01

所谓天道,即规律。

不懂规律,何以悟道。懂规律,敬畏规律的人,心中才有丘壑,才有慈悲。

所谓丘壑,既是做人做事的条陈约束,这就是人道。

所谓慈悲,便是在更高的维度,看清世界运行本质之后,了悟时空、生死、是非,因此,有了佛性,有了超脱,于是,待万物以慈悲。对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亦能在残酷之中,看见世间真相。

因此,那些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神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就是我们认知规律的距离。

如何认识规律?

第一、通过学习,知道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通过实践,多碰几次头,自然就能慢慢检验规律。结果,要么是规律的问题,比如伪规律;要么就是你错了,方法错了,执行错了,都是一个检视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只“知”不“行”,就是纸上谈兵,是才高识寡。不“知”就“行”,那是莽夫,是注定成为被收割的那一个。

因此,所谓天道,在悟道中,那就是方向,是目标。方向对了,目标对了,剩下的就是人道的事了。

文章图片2

02

所谓人道,即规则。

所有人都是活在某些规则里的。规则顺应规律,就是得道的规则。

就像圣明的君王,我们会称他为有道明君。什么是有道明君,就是制定的制度规则,符合规律,以百姓为重,懂得一个“王”字,是上面一个“干”,下面才是“一”。老子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那个“道”,在道之上做事,才能成“王”。

因此,人道,就是做事方法。

第一,怎么做事,这是规则的方法论。

在方向目标确定之后,要怎么做,谁来做,谁能做,利益怎么分,谁来监督,谁来评价,谁来验收,等等,都是规则范围里的事。只有把这些规则都搞清楚了,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创造更多的价值,为文明进步添砖加瓦,为万民生计谋福祉。

因此,规则,从大了讲,会成为一个世道的底层逻辑;往小了讲,就是人心利害,将暴露一个人的格局眼界。

第二、什么事不能做,这是规则的雷区,也就是底线、红线。

这个我们比较熟悉,因为这几年,底线、红线已经说得比较多了。像这几年的扫黑打伞剧《扫黑》、《狂飙》、《人民的名义》等等,都是在不断强调“当官”的底线红线。

《道德经》言,“知止不殆”。一个“止”字,说的就是底线红线,也就是边界。任何规则的制定,都是有边界的。越过边界,那就是“殆”,就有危险了。

好的规则,一定是正向回应人间大道的,是激发人善的一面,而有效约束人恶的一面的。

坏的规则,从一开始制定,就充满了制定者的私欲和狭隘,从一开始,聚拢来的人,都是闻见了践踏和掠夺的气息。它越被执行,祸害就越大。

古往今来,多少皇朝繁华落,多少生民辛酸事,说到底,都是不知天道,无有敬畏,直至人道沦丧,以生民为刍狗。

文章图片3

03

《道德经》言,“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老子的《道德经》,解答的对象是士、王、圣。这句话是讲给王听的,就是治理国家,制定规则,不要让人民感到生不如死。这就是王的国家规则的底线、红线了。

越过这个边界,那么,一定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结局。

如是,想起一代诗圣杜甫也喊过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呐喊,也是杜甫的“悟道”。

所有的悟道,都不是讲几句禅语,盘腿一坐,就能悟的。所有的悟道,都是在现实中滚过几身泥,受过暴击捶打,尝过悲欢离合,并在汗牛充栋中,形销骨立,肃然、沉寂,而后慈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