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分封制是分权吗?看懂上古以来政治结构和权力变化,才知真相

 mynotebook 2023-02-09 发布于湖南

分封制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分化权力,恰恰相反,它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保护江山永远姓“姬”,而设计出来的独特政权结构。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会发现实行分封制的几个优点:政权从公有到私有、王权从选举到世袭、治权从虚治到实治。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将分封制与西周之前的邦联制对比,而不是与后面的帝制集权政治比较。

政权从公有到私有,分封制是对邦联制结构的肢解

分封制与帝制相比,存在很多缺陷,但是中国的历史并非一开始就是分封制,它有一个漫长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部落邦联,再演化为分封制,夏朝和商朝就是邦联制结构政权。

1.西周之前的邦联制政权结构模式邦联制结构下,最小的社会组成单元依然是部落,若干个部落之间形成部落联盟,若干个部落联盟之间,再形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再形成邦联制结构的政权体系。人类历史,伏羲女娲所在时期,是原始部落期间,黄帝、尧、舜、禹期间是部落联盟时期,夏朝和商朝是邦联制结构时期。

邦联制结构的诞生,直接催生了国家概念的产生。从国家概念诞生,到实现权力独裁,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2.邦联制下的政权特性①部落联盟轮流执政

联邦制条件下,执政部落联盟是通过联盟之间选举产生,而不是某一部落垄断。有学者研究,商朝的王,名字都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这不是人名,而是部落联盟的图腾标记。也就是说,商朝的执政部落,并非继承关系,而是轮流坐庄的选举结果。

西周最早也是这个结构,周武王伐纣,就是由于以姬姓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构建的联盟,强大到足以挑战姒姓部落联盟。周联盟至少包含姬、姜、子、妫等部落,他们在分封制确立之前,就是轮流执政的状态,传说中的姜子牙,应该是姜部落的首领。

②政权逐步走向垄断

邦联制与部落联盟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执政的部落联盟开始走向垄断。比如夏朝,一般认为从夏启开始,王权进入父子相传阶段。其实不是,而是执政权从各大部落联盟轮流坐庄,变为由姒姓部落联盟独占,绝不是夏启父子相传。

也就是说,邦联制政权已经从原始的“大公”,变成了某个部落联盟内部的“小公”,对别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政权垄断。

③部落联盟相对松散

邦联制结构下,部落联盟之间相对松散,国家政权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这种形态,既跟政权的不完善性有关,也跟自然条件的约束性有关。

④内部和外部冲突加剧

垄断性必然伴随强制性,强制性必然导致冲突加剧。邦联制结构首先带来执政联盟部落,与非执政部落联盟之间的冲突。这个很好理解,谁都不愿意失去执政的机会,周联盟对商的挑战就来自于此。

执政的部落联盟内部为何也会矛盾加剧呢?因为执政的部落联盟内部,也逐步走向小部落,即家族对政权的垄断。人类从和平走向小规模的部落冲突,再走向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战争,再步入大规模的邦联政权结构的大规模战争,就是因此而来。

3.分封制与邦联制下的政权区别分封制与邦联制有什么区别呢?它又有哪些优点呢?

①轮流执政体系瓦解

首先分封制导致原有的轮流执政体系完全瓦解,邦联制联盟结构也不复存在,变成了新的“家国天下”三层统治结构,其中,最高执政权以法统的形式,固化于某一个家族,不再是轮流坐庄。

②联盟成员关系固化

与邦联制结构下,部落联盟关系平等,通过选举产生领导权不同,分封制将各部落联盟变成了诸侯国,在保证诸侯国利益的前提下,也强化了姬姓家族唯一的执政位置,从而将变动的平等关系,固化为不平等的君臣关系。

③政治结构更加稳定

由此可见,分封制相对邦联制,彻底抛弃了“公权”,形成了姬姓家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种垄断结构,相对于原始的轮流坐庄,显然更适应族群规模扩张的需求,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法统体系,让政权结构更趋于稳定,虽然它不公平。

4.分封不等于分地

请注意分封制结构,不等于将土地的所有权让渡,而是将管理权下放。在这个结构中,首先确认的是姬姓家族对天下土地的家族私有,通俗讲就是全天下只有一个产权人——姬姓。

诸侯,即原来部落联盟呢?他们是经姬姓家族授权,代表姬姓家族,并替姬姓家族管理某一块土地上的人民,即授权经营者。

以上四点说明,分封制瓦解了邦联制结构,是一次将政权私有化的进程。

王权从选举到世袭,分封制从法统上塑造了王权独裁

前面是从政权结构阐述,那么从王权角度来看,分封制是不是等于分权呢?同样需要跟邦联制结构下的王权比较。

1.邦联制结构下的王权①部落对外的垄断特性

跟政权结构相似,邦联制结构下王权,首先表现为对外的垄断特性。一般认为,夏启是这个结构的第一人,其实不是那样,从《史记》的记载看,三皇五帝之间都存在着血缘关系,他们所统领的部落,其实同根同脉。也就是说三皇五帝之间的禅让,其实是泛家族概念上的内部游戏。

夏启只是在部落联盟发展为邦联制结构下,将王权垄断于某个部落联盟,对本联盟以外,不再享有王权的染指可能性,即对外的垄断性。

②部落对内的民主特性

另一面,王权在部落联盟内部又具有民族特性。前面讲过,夏商两代,不能看作是王权父子相传的时代,而是同一个部落联盟(或部落)内部,更亲近的血缘关系之间的传承。对内部成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民主特性。

2.分封制与邦联制下的王权差别明显可见,分封制相对邦联制的王权,存在明显差别,分封制条件完全不存在民主。它不光派出了部落联盟,连近支血缘关系,都要分出嫡系和庶系,将权力以嫡系父子相传的形式,彻底变成私有财产。

周公知道,这种王权的私有化,必然造成对王权的觊觎甚至争端,所以他设计出了一整套的封建礼制,从而保障了封建体系的有效运行。

3.分封不等于分权跟政权结构一样,分封不等于分权,而是一种授权模式。只是在周公设计的的分封制里,虽然周天子有权力取消授权,可事实上一经授权再也没有收回过,造成了事实上的分权,这就是分封制败亡的根源之一。

我们不能因为周朝末年分封制的崩塌,认为就是分权的不当,其实相对于邦联制王权结构,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治权从虚治到实治,分封制适应了幅员辽阔的特性

分封制其实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散于各地的部落成员不断发展壮大,部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越来越广泛,但是古代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远远适应不了人类活动的发展需求。

简单来说,从夏商道西周,政权所统治的区域迅速增长,但是实际治理水平受客观条件制约,无法达成效果。

1.从夏商到西周的地域变化

夏朝由十二个主要部落联盟构成,疆域范围局限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很狭窄的范围内。虽然史书上夏分九州的说法,那仅仅是当时的人对地域的一个了解,并不能形成统治权。

商朝的疆域延伸到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陕西等部分地区,疆域明显扩大,但对大多数地域不能形成有效统治管理。

西周则涵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并与长江流域形成广泛交流和统治,形成了中国地理结构的雏形。

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及族群的繁衍能力,远远大于政权的统治能力。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充,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促使治理结构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

2.夏商时期的虚治

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过黄帝与炎帝、蚩尤九黎部落之间的战争,理论上讲,那个时候,黄帝就已经形成了“统一”的版图雏形。可事实上,以当时的环境,原始的统治模式,无法对幅员广阔的中国(当然那时候还不叫中国)实际统治。

所以,夏商时期,对很多部落联盟的统治,顶多就是个武力炫耀。

3.分封制的实治西周的分封制则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左传》记载,西周建立之初,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把实际统治的疆域,直接推进到淮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

分封制不光通过诸侯国,对偏远地区实现实际治理,而且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表面上看,分封让王权失去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其实既增加了西周政权的控制范围,也增强了对地方控制的有效性。

综述

人们看到分封就想到分权,就自然而然地将它与帝制统治结构相比较,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分封制是邦联制结构的巨大进步,从此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统治模式,并形成了文化奠基。它表面上是“分权”,其实是对邦联制的“集权”,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