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浊泾清渭何当分?

 三驾马车1966 2023-02-09 发布于河南

浊泾清渭何当分?

刘向军

“泾渭分明”,我知道有这个成语;泾水清而渭水浊,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泾渭分明”的“泾”读阴平而非去声,这个我也知道。但我不知道泾河与渭河具体在哪里,更没有亲眼见过泾河与渭河是如何清浊分明的。

癸卯年元宵节,我有幸来到西安市高陵区,站在了泾河和渭河相汇之处。在河岸高高的堤坝上,人们用绿色的灌木植物拼种出了“泾渭分明”四个大字。

我站在河边,在冬日的阳光下眺望泾河与渭河交汇点。忽然,我发现泾河与渭河其实并不分明:究竟哪一条是泾河,哪一条是渭河呢?究竟哪一条河水清,哪一条河水浊呢?我不知道,我也辨不分明。

听人讲了以后才知道:从西向东流的是泾河,河道窄,水清;自南向北流的是渭河,河道宽,水浊;泾河与渭河交汇之时,清浊分明,而后向东流淌。

这个解释应该是不错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而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然而,至少冬日的此时,泾河与渭河一样地清净,清浊实在很不分明。——或许因为现在是冬天,渭河里的含沙量不大的缘故吧,我这样想。

走到堤坝上要告别泾河与渭河交汇处的时候,我忽然看到堤坝上的一块牌子上录有诗圣杜甫的《秋雨叹》:“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共一云。来牛去马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我吃一惊:“'浊泾清渭’?这是怎么回事?不是泾清渭浊吗?杜甫老先生写错了呢,还是今人抄错了呢?”

过了元宵节,这个疑惑并没有放下,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才发现确实有“浊泾清渭”这个成语!语出西晋潘岳《西征赋》:“此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可见老杜是不错的。然则,到底谁清谁浊?究竟谁是谁非?

又查了查,比“浊泾清渭”更早的出自是《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是“泾渭分明”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了。可是,这个句子又是什么意思呢?“泾以渭浊”不是说“泾河因为渭河而变浊”了吗?!似乎还真不是,唐初经学大师孔颖达解释为:“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这种解释可真是奇怪!看来孔先生是把“泾以渭浊”理解为:泾河因为有了(清澈的)渭河的缘故而显得浑浊了。

潘岳、孔颖达、杜甫,这些文化巨匠都明确地说泾河浊而渭河清,莫非是今人有眼不辨清浊吗?虽然冬日里我辨别不清两条河流的清浊,但在夏季里大家确实是看到两条河流一清一浊的,难道还能把泾河和渭河弄反不成?

再查,《古代汉语词典》“泾”字条下赫然这样写道:“古人认为泾浊渭清(实际上是泾清渭浊),所以用来比喻清浊或是非。”

原来如此!

想来《诗经·邶风·谷风》中“泾以渭浊”的话是不错的,分明就是“泾河因为渭河而变浑浊了”之意,而潘岳、孔颖达、杜甫等人虽然应该确曾到过泾水渭水边,却并没有仔细观察、认真琢磨,竟都想当然地弄出了“浊泾清渭”的说法来。这真是令人慨叹!

对于治学,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感叹:“学者不可以不慎思深取之也。”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也曾生发议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老杜这样饱学多识的文化名人们尚有如此不慎、臆断之时,如我辈浅陋者读书能不审慎乎!

不过,老杜也不能算全错。他老人家说了:“来牛去马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牛和马有时也不能分明辨别,何况清浊原本就不那么分明的泾河与渭河呢!而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又远非泾河渭河那么分明了。

2023.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