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学医不倦,行医精研郑洪新教授个人经历 1 一、学术渊源 1 二、理论应用 2 三、临床经验 5 四、学术团体任职 7 五、教学成果 7 六、科研成果 7 七、学术荣誉 8 总论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探讨中医气的理论 10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气的理论的基石 10 二、气的物质性 11 三、气的运动性 12 《黄帝内经》论气与调气 15 第一部分 《内经》对气的认识 15 一、《内经》关于气的命名与分类 15 二、气的生理与病变 16 三、气的诊断学意义 16 四、调气治则之应用 17 第二部分 论《内经》之气 17 一、自然界之气 17 二、生理之气 21 三、病邪之气 49 四、调气 58 五、其他有关气的论述 61 气的运行径路 66 一、纵行循环式运行径路 66 二、横向网络式运行径路 67 三、标本源流式运行径路 68 以气为中心的气血精神整体观 70 理论研究 70 一、气是生命的根源 70 二、以气为中心的气血精神的关联 72 三、以气为中心的气血精神整体观的临床意义 73 学术观点 75 一、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5 二、气是气血精神内在联系的物质基础 75 三、气在气血精神中的主导作用 75 四、气血精神病变皆源于气 75 五、气血精神病变之治疗以调气为宗 76 肝气郁论治 77 一、肝气郁理论的源流 77 二、气郁病因病机 78 三、肝气郁证治 79 气的病机证候与调气论治 82 一、气虚证治 82 二、气滞证治 85 三、气陷证治 88 四、气逆证治 89 五、神昏气闭证治 91 六、元气外脱证治 92 七、气血津液失调证治 92 调气论治医案 胃脘痛:益气健脾和胃 96 胃癌:益气和胃抗癌 97 泄泻:益气健脾止泻 99 内伤发热:益气健脾除热 101 郁证:益气健脾养心 102 鼻鼽:益气抗敏通窍 103 心悸:益气养血复脉 104 胸痹心痛:益气和胃通痹 105 胸痹心痛:益气祛痰通痹 107 皮痹:益气补肺蠲痹 108 繁裕阂嫫补肾蠲痹 109 吐血:益气健脾止血 112 紫斑:益气健脾止血 113 不寐:益气养血安神 114 汗证:益气养阴止汗 115 水肿:益气温阳利水 116 燥痹:益气滋阴生津 117 便秘:益气滋阴通便 119 月经先期:益气养血调经 121 腰痛:益气补肾壮骨 122 月经先期:益气补肾调经 123 肝积:益气养肝抗癌 124 消渴:益气温阳治消 127 胃脘痛:行气疏肝和胃 128 不寐:行气解郁安神 130 胃脘痛:行气温中止痛 132 腹痛:行气通腑止痛 133 郁病:行气疏肝通络 134 梅核气:行气化痰散结 135 头痛:行气化痰开窍 136 不寐:行气疏肝安神 137 郁病:行气解郁除烦 138 哮喘:降气祛痰平喘 139 胃痞:降气消痞和胃 141 眩晕:降气化痰止眩 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