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气虚,"阴火"生:中医揭示内火根源与防治之道

 武宗 2023-08-22 发布于北京

     中华行医方  大医精诚心

正文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的重要保障。当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内伤,气血不足,阳气阻遏,火郁于中,或脾胃虚弱,阳气不升,伏化阴火,即所谓“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胃虚则胆及小肠湿热生长之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这种因脾胃气虚而生的火,称之为“阴火”。

一、机理

1、脾胃气虚,气不摄津,津液不足,脾胃津亏燥热。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枯竭焉。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火大盛。

2、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心失去阴血滋养,导致心火亢盛,阴火内生。同时,水谷精气化生无力,不能滋养肾精,引起肾阴不足,肝肾相火因而亢盛,此引起肝肾相火之阴火内生。

3、内伤脾胃,脾胃气虚,不能升发,无以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而变成湿浊之邪下流,闭塞其去,因邪无出路,只能逆而上行,化为阴火上冲,乘其土位,而出现更为明显的阴火证候。

4、“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火上行独燎其面”,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下流之湿,闭塞其下,正好郁遏下焦阳气病。

二、诊断

在诊断方面,“阴火”之证虽与一般火热证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一般来说,火热证以发热、舌红、脉数等为表现,而“阴火”则表现为内热、口干咽燥、心烦、手足心热等阴虚内热的症状。此外,“阴火”还伴有湿阻中焦的症状,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因此,在诊断“阴火”时,需全面考虑这些症状及其相互关系。

三、治疗

在治疗方面,“阴火”的治疗需遵循“以法治之”的原则,而非简单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具体治疗方法因个体病情不同而异。但总体来说,治疗应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此外,还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等诱因。

四、案例分析

某患者,男,45岁,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受损,气血不足。近期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干咽燥等症状。脉细数,舌红少苔。根据中医辨证分析,该患者属于脾胃气虚导致的“阴火”之证。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五、预防

预防“阴火”的发生,首先要避免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诱发因素。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适当多吃一些养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莲子、枸杞等。此外,保持良好作息、加强锻炼也有助于预防“阴火”的发生。

所以,“阴火”是因脾胃气虚而生的内火,其诊断和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原则。同时,预防“阴火”的发生也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阴火”的症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