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知识普及历来是集邮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只有普及集邮知识,让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掌握集邮知识,提高集邮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集邮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在普及集邮知识过程中,新闻媒体的参与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点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都可以利用各自不同的形式,有效地搞好普及集邮知识工作。在这里,通过实际操作,我感到广播中的直播专题节目是一种可行的宣传形式。 一、交谈方式能更好地显示其亲切性 在当今各种新闻媒介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广播更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更新颖的形式来争取听众。直播形式已经成了广播节目的主要运用的方式,由主持人的谈话式取代了部分单纯播报式,受到听众的关注。此后,又将节目播出形式由录播形式改为直播形式,并且开通热线电话,使听众获得了直接参与节目的机会,广播的互动方式更进一步强化了。 广播直播节目在涉及到每一个话题时,一般都要邀请一些嘉宾到直播间,而且,节目中所邀请的嘉宾知识水平都比较高,各方面情况掌握得比较多,特别是对某些话题所涉及的方面很熟悉。主持人同这样的嘉宾交谈,能够更好地通过事先所设计的话题,深入浅出,丝丝入扣。在策划这样的节目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更加贴近群众。 在节目准备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参与交谈的嘉宾不宜过多,而且必须是口语化,尽量把所谈的内容通过问答和互相探讨的形式体现出来,因为这样可以免除一篇稿件一念到底的状态,不会使听众感到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很容易接受。 按着广播媒介的特点,这种交谈的方式极易贴近听众,尤其是集邮已经成为走进百姓家的一项有益活动,而且凡是步入集邮圈子里的爱好者都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同别人以聊天的方式交流看法。假如情况允许的话,在听众通过热线电话直接与主持人和嘉宾在某一个方面进行交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直播节目之所以受欢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有条有理地同听众进行有益的交流,以引起强烈的收听欲望。作为主持人在直播节目进行中不能同听众见面,但在主持人的脑海里应该意识到是在与广大集邮爱好者促膝谈心,不能随心所欲,乱谈一气,这样才能抓住集邮这一根本,如果置广大集邮爱好者于度外,节目中的谈话内容自然抓不到点子上。 有修养的节目主持人,只要一坐在话筒前就像看到面前就是集邮爱好者,说的就是集邮话题,这样在主持节目中就不会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令人不感兴趣的内容胡吹乱侃,否则就一定会失去广大听众。 事实上,在我们多年办节目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这种交流的直播方式是人们能够接受的。当然在话题选择上首先要考虑那些能谈起来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免得令人不知所云。因为嘉宾在节目中起到“第二主持人”的作用,所以必须应该谨慎选择嘉宾,对于那些邮识很浅、发言篇幅冗长的,甚至发音不清,缺乏应变能力的嘉宾,即使是主持人素质再好,声音再动听,整个节目也不能让听众赏心悦耳。 二、专题栏目的设立能使话题集中 前面讲到,集邮的直播话题要小,不能面面俱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首先设立好的专题栏目和合适的交流话题,以便为直播节目的完善确立一个先决条件。 在广播中的录播节目中,播出的稿子要“丁是丁,卯是卯”的,而直播节目中,有些内容就不能照稿子念。于是,对一些人来讲,便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不认真策划好播出内容,不准备充分的播出稿,便“仓促上阵”,总是认为自己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应付。还有的主持人和编辑懒得动手写稿,便采用“剪刀加浆糊”的办法生搬某些集邮报刊的文章,结果使本来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强的集邮节目,不是“随随便便”,就是“死气沉沉”的。一次两次,听众尚可原谅,久而久之,大家就不买账了。 多年来,为了集中选题,我们先确定了专栏节目名称,先后开办了“集邮乐园”和“文化长廊”专题节目。对于“集邮乐园”这一栏目的设立,主要是基于将集邮的话题锁定在更小的范围之内,而且趋于趣味性。比如,2000年5月29日的早间黄金时段,我们就聘请了两位在集邮协会中任职的、对最佳邮票评选有研究的人员作为嘉宾,话题选择了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的情况及必要性。由于栏目固定,话题也集中,在短短的25分钟时间里就把这一话题谈得比较透彻,引起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热情收听。而对于“文化长廊”这一栏目,我们将集邮同文化联系在一起,更显得这项活动的高雅。在2000年9月4日和2001年5月14日,我们先后邀请了对“极限集邮”有研究的人员作为嘉宾,从文化概念的角度上,谈及了“极限集邮”的概念及分类等有关方面的知识,结合实际,体现到极限集邮的魅力,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实实在在的。 集邮专栏直播节目的开办,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听众群,要使节目在直播过程中运用自如,主持人一定要事先根据栏目中所涉及的内容,了解好有关方面的知识,自己动手编辑,这样可以使节目内容合乎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当然,在内容选择上要顾及听众的爱好和关心的热点,使传播者和听众在感情意识上达到共鸣,发挥直播节目的参与作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专题栏目的设立也包括着话题内容的认真筹划,由于“集邮乐园”和“文化长廊”这样不同内容栏目的设立,就使得在集邮知识直播宣传过程中,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大文化范畴,二是小知识范畴,两者相互交映,使集邮宣传内容更显得丰富多彩。 作为直播节目,应该在一些热点问题上给予集邮爱好者更多的参与机会,而且通过热线交流,让大家广泛发表见解,这是必要的。但是,在选题上应该注意避免引起听众的不正常情绪,比如,邮价乱炒、珍邮如何值钱等等,这些很容易使听众步入误区。 热线直播应该使播出与反馈达到同步,这才能使节目产生良好的效果。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在节目安排中不能离开集邮这一主题,离开这一点,就会出现播出与反馈对立的不利局面。 三、要善于挖掘听众听觉器官的能力 收听广播节目与观看电视、阅读报刊、浏览网络不同,靠的是听觉感受,而电视、报刊及网络主要依靠视觉器官,因此,广播节目要使听众更好地接受就必须在听觉效果上狠下功夫。 应该说,让听众在听觉器官上感受良好的效果远远比在视觉器官上感受良好的效果要难得多。从生理上来说,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互相不能替代。然而,目前有很多优秀的广播节目之所以能够强烈地打动人心,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使听众形成良好的听觉效果,而且能使听众产生特殊的视觉感受,这就是所谓的“视听转换”现象。要想使以集邮为内容的广播节目在听众中达到视听转换的良好效果,就必须注意研究集邮爱好者的心理规律,掌握他们想的是什么,其中主要着眼于他们的心理状态。 广播是靠声音作用于头脑的,声音的好坏便显得格外重要了。要想让写在纸上的语言文字活灵活现,必须使播音绘声绘色,让听众听起来舒服,具有美的享受。 直播节目中的交谈式的兴起打破了扳起面孔的录播式节目的旧框框,引起了听众朋友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在贴近生活的话题上更容易让说和听两个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集邮这项活动现在已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而初学集邮的人更想多了解一些有关集邮方面的知识。在广播中谈集邮不像电视中谈集邮能出现邮品画面,只能通过说让听众感受,这样就必须在怎么说上下大气力。 对于直播节目的好坏,主持人的素质也很关键,其中不仅在理论、文化、艺术修养上有很高的要求,口才上也应出类拔萃,特别是在发音上要流畅、准确、悦耳。要办好知识性很强的集邮直播节目,更应针对以下几种情况加以改进: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要多掌握正规播音字正腔圆的才能,特别要避免南腔北调;其次要丰富自身的集邮知识程度,防止因此而形成的“张口结舌”的局面;再有,不能一味使用一贯制的几句闲磕,要灵活运用语言,使场面活跃起来;另外,不要信口开河,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乱说。 在直播节目中,不论是主持人也好,嘉宾也好,首先要在选材中缩小开口,然后再往深度挖掘。对待一些话题要主题鲜明,先交代好概念性的内容,围绕这一点去进行立体式地说明。要淡化纯学术味道,要增强说明性的语言,注意挖掘听觉器官的潜力。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和嘉宾必须首先把要谈的话题内容吃透,把内容变成自己的表述,而不能照本宣科,努力让听众在收听节目时感到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收听效果。 四、要防止听众异常心理的产生 集邮知识性直播节目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应该注意掌握集邮爱好者在收听节目时的心理活动。 听众在收听集邮知识直播节目时产生的矛盾心理,主要是由于其播出的内容不科学,不准确,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从我们开办集邮直播节目,很多听众都愿意听,内容也容易留在记忆中。由于集邮方面的内容对听众影响很大,老少皆宜,因此这类稿件内容一定要有很强的可信性,特别是那些邮市热点问题,往往多种媒体都加以传播,如果内容互不吻合,便使听众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 集邮知识直播节目同其它节目一样,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而且还要善于使用语言技巧。在知识性广播宣传中,什么内容都一样,头一遍觉得新鲜,可以接受,第二遍也未尝不可,假如再多几遍令人厌烦了,听众会把收音机关掉不听你的。这就是说,在内容和语言表述上都要讲究一些,要在合适的时间内把内容说透,不能啰里啰嗦,特别在说明某些情况时,如果引发一些听众的反感,更会使人形成一种厌恶心理。 矛盾心理和厌恶心理都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基础和条件。人们在认识逐步提高以后,对集邮知识的欲望也越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对专业知识性较强的直播节目就特别留心。在集邮知识直播节目中,有时会建议集邮爱好者不应该这样或不应该那样,这样的节目,有一些是可以的,过多了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果要求集邮爱好者连拿镊子的姿势或翻邮册的速度都要按照严格的规定去做,那就不妥当了。对一些习惯性的做法,要因势利导,多说一些应该怎样做,少说一些不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唤起正常的心理意念。 要避免由于知识性较强的集邮直播节目给广大集邮爱好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讲解知识时要慎之又慎。广播直播节目的长处之一在于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反复多次地述说一个内容。可是,在运用不当的时候,这一长处就会变成短处,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在集邮知识直播节目中要防止不切合实际的拔高,像庚申年猴票的异常增值现象,在集邮领域中是极少见的,如果对此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也会适得其反,倒不如多介绍些眼前的、在平时集邮中经常发生的有关内容,会更好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