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殷墟,是中国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安阳市西北郊,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今年7月13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三枚《殷墟》邮票,第一枚邮票主图选取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刻辞卜骨,第二枚邮票的主图选取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后母戊鼎,第三枚邮票主图选取了社科院考古所所藏的玉龙,这三个国宝级的文物,代表了殷墟文化的精华。 说到殷墟和这些文物,就不得不提到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不得不说到两位著名学者董作宾和李济。 史语所 史语所,属历史语言研究机构。它于1928年在广州成立,是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傅斯年任所长。次年迁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静心斋,1936年迁至南京鸡鸣寺。 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他主张历史、语言的研究要运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他认为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应当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来整理现存的所有史料;唯有发现和扩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学术意义。因此该所成立后,工作重点放在:①安阳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②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俗的调查;③西北考古。目的在于扩大历史、语言研究材料。 史语所先后设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人类学四个组。设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助理员等职称。图书设备、出土文物资料都很齐全。该所集中了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如陈寅恪、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治学精神,一方面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研究方法,在历史、语言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贡献,十年间组织殷墟发掘十五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重要出版物有《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创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至1949年共出版二十一本(每本四分册)。此外,还有《专刊》、《单刊》、《集刊外编》、《史料丛刊》、《田野考古报告》、《人类学集刊》、《中国人类学报告》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语所随中央研究院辗转于长沙、昆明,1940年与同济大学、社会科学院、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等单位,一同迁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1946年迁回南京。所长始终由傅斯年担任。 本刊宗旨:传播集邮知识,弘扬集邮文化,结交集邮朋友,共同发展集邮。谢谢阅读,欢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