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农历十二月十四),早上7点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苇子沟镇双桥村正在举办丧事,村民正在送别一位刚刚离世的84岁农村老人,与以往农村葬礼不同的是,此次葬礼上宣读了一份情深意切的悼词,悼词的落款是“双桥七队全体知青”,由此可见这位老人和知青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1968年,一群东北师大附中的学生来到吉林省九台县苇子沟公社双桥七队插队落户,因为他们曾经用大葱在屋顶上摆出“老集家”几个大字,所以“老集家”日后就成为这群知青的代名词。
当年,接收知青落户双桥七队的是一位姓韩的队长。从那时起,韩队长和知青们之间演绎了一段近半个世纪感人的亲情。也许有人会说知青和老乡的感人故事并不少见,而我要讲的故事,相信在全国也找不到几个。
当年的情景
1969年底九台县评了四个先进集体户,双桥七队的老集家是“生活管理好”的典型户,户长还参加了县、市、省里各级表彰大会。得此成绩,有知青自己的努力,也有生产队长的帮助,这个帮助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因为那时老乡也很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今天说来,物质只能管一时,吃了用了,只是一时之快,而精神上的却是不同,老队长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知青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苇子沟公社原是长春11高的下乡点,而因为一位东北师大附中同学的父亲就是11高的,所以当时几位女同学灵机一动,打着11高的旗号去生产队联系落户,接待她们的就是韩队长,当队长知道真实情况后,本不想留她们了,可架不住几位女同学软磨硬泡、哭鼻子,最后把韩队长的心哭软了,留了下来。就是因为韩队长接纳了他们,才有了双桥老集家。
韩队长当年就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话声音宏洪亮,办事果断,为人正直,既有农民的质朴,又有坚韧不拔的性格,紫铜色的皮肤加上结实的身材,一双大眼睛特别有神。
当年18位知青刚去时,没有房子住,都分散住在社员家里。后来上面拨款,知青们把建房的木头买回来时,那些木料让贫困的农民眼热,所以房子还没动工,木头已有丢失现象,看到此景,韩队长震怒了,在生产队召开的社员大会上,不顾社员们的想法和议论,发狠说了一句话:“谁再偷集体户的木头,我就把他家的房子点着了。”
1970年12月初第二批东北师大附中学生7人,又来到了双桥七队集体户插户,那年他们只有16岁,我也是其中的一员。那时前一批的老户员已经走了大半,到了1972年上半年,老户员几乎都走了,韩队长对我们后来的知青们继续延续着他的那份关爱。
1972年6月正逢插秧时节,劳动力紧张,时节不等人,队里就请外公社的社员来支援插秧。当时老队长负责检查质量,他就曾当着知青的面,毫不客气地数落那些社员:“看看你们干的活儿?都不如我们的知识青年……”
那年插秧时是包工薅稻苗,大家都铆足了劲干。当时还是老队长在后面负责盯着大家的干活儿的质量,因为如果不把秧苗根上的泥沙涮净,插秧时就会影响插秧的质量和进度。我没有刻意的赶进度,只是仔细的把手里的活儿按要求干好,老队长几次到身边检查都挑不出毛病来,当他确认无疑后当场说了一句话,“向知识青年学习!向冯晏学习!”有谁会相信,一个农村的生产队长能对一个到农村才一年的知青,说出这样的话。这两句话至今仍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

图1:1971年夏天,部分新老户员在老集家菜地里的合影
虽然知青们的到来占用了生产队的有限资源,也触动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他们想不通或做什么不太通情理的事情,都是有情可原,想想那时在农村有几个人会站在知青的角度着想,太少了,几乎没有。但是韩队长为人善良,做事有底线、有原则,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关照了这些初出家门、缺乏生活经验的小知青,他的话里话外都透着对知青们的关爱……
2017.1.11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