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小说连载《路》:第十四回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盖房打井生活美 园田丰收饭菜香

农村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有苦也有甜:

1、劳动是纯体力活。

二勇这个户全体户友很快投入火热的劳动中。大家一起和社员制垡子。这是力气活,属于农村三大累之首。

垡子是在初冬,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土地结冰但未冻透。到村边池塘里用类似闸刀(有一米多长,三十来厘米宽)的垡刀,将塘泥切割成40*30*20厘米大的垡子,摞起来晾干备春天盖房子用。

这一块垡子足有三十多斤重,至少相当于城市盖楼用砖的七八块,因为里边含有草根,很结实,又因为厚,盖房垒墙后再抹上一层泥,冬暖夏凉,经济实惠。

冬天也是积农家肥的好时机。二勇跟着社员,挨家挨户收大粪。因为天冷,大粪都冻成粪块了,既不臭又好装。使用杆称称分量,用钩子挂粪筐称好、记账,生产队将来给钱。大粪比粮食贵,老百姓舍不得卖,自己园子还要用呢!把这些大粪加上生产队马圈驴棚积攒的粪土、豆腐坊的草木灰,一块送到村边的草甸上堆积好。

村里组织人力加上黑土混合均匀,称为粪堆底子,开春用马车送到庄稼地,分成小堆,种地前扬到土里。老百姓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就是这个理。

那时化肥少又贵,一般生产队不买。可也好,用了这些纯天然无添加的肥料,当然收获的是绿色食品了。

第二年春天,在洪队长的组织下,五间集体户大房子建成了,墙体用的就是垡子。

苫房顶用的是稗草和糜秧,据说这两种草抗烂沥水又保暖。

五大间房怎么分配,户长孙辉说,女同学怕冷,我们住东屋。男生西边那间可以放粮食,大家行李放炕上,箱子放地下,垫起来防鼠防潮。

粟米乡的地下水源不错,除了生产队有一口公共使用的轱辘把大井外,有条件的人家自己都打了室内井。

二勇父亲是日杂的,又认识缸管厂的人。听孩子说想打井,就调动一切关系户,把井管直接送到户里,象征性收点钱。

洪队长大力支持,找来打井队,几乎免费打下这口室内井。小井口二十多厘米宽,放入一个不锈钢水桶,桶下面钉着折页式胶皮,放下去可以进水,提起来基本不漏。

文小新人高马大,满面红光,身体好,还热情。每天都把户里的水缸灌得满满的,做饭洗脸都方便。

真是有房才是家,有水笑哈哈。吃水不忘打井人,感谢所有帮忙人。

2、饭菜是真农家菜。

集体户新房后边,生产队给了一块园田地,也就五百来平方米。种点蔬菜,自给自足没问题。

在孙辉和小方的安排下,户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很快,长得新鲜可人,翠绿娇嫩。摘菜洗菜就成了女生专利。

牟树慧说,男生也不能闲着,咱们养口猪养几只鸡吧,猪粪鸡粪也是肥料。于是在西屋窗下,盖起猪圈;东屋墙底,修了鸡舍。男生喂猪,女生养鸡。

后来在二勇提议下,户里做了大酱,腌了咸菜。做酱缸帽子,关注天气,及时盖酱缸防雨以及每日捣大酱就成了胡丹专利。

从此,户里的生活蒸蒸日上。

传到县里,来了几个人考察后评为县样板户,又组织其他兄弟户来参观。当然,这是后话。

农民是衣食父母,他们默默付出了几千年,以苦为荣,任劳任怨,自得其乐,安居田园。

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初步锤炼了自己,改变了乡村容颜,实现了双赢。

乡村也在不断发展,一步步走上机械化的道路。环境美,空气鲜,成为城里人旅游消闲的景点,这是后后话。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年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