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古称,是著名的“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悠久的“庐陵文化”。而今,取“吉泰民安”之意的现代吉安,正在以“高铁速度”,让这座拥有璀璨文化的古城焕发勃勃生机。 三千进士冠华夏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是时间滴落在吉安的琥珀。 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这是古庐陵最耀眼的名片。加上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万里、杨士奇、胡铨……世人眼中的吉安城,唯人间烟火与书卷气生生不息。 作为庐陵文化的原乡,吉安沉淀出以书院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手工业文化等为主的厚重庐陵文化。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考取进士2823位。在明建文二年和永乐二年,吉安将状元、榜眼和探花悉收囊中,创造了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于是也有了明朝“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吉安”的佳话。 书院,将千年间的多元文化融合成吉安的一方沃土。从唐宋时起,在颜真卿、江万里等倡导和推动下,庐陵前后兴建书院学馆近300所。宋代时,在以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名之的庐陵白鹭洲,矗立起一座书院——白鹭洲书院,后来成为古代江南四大书院之一。宋宝祐四年,书院生童文天祥高中状元,同榜庐陵进士39人,居全国首位,宋理宗亲赐匾额“白鹭洲书院”以示褒扬。 此地风光半苏州 只说吉安的秀色,便足以倾倒众生。 苏轼笔下“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的绝美和惊艳,都藏在庐陵的山水沟壑间。庐陵,以草结庐是为庐,高地山冈是为陵。杨万里盛赞她“山川第一江西景,风月无边相国园”。 千百年来,吉安枕眠了华夏最具古典气息的城市山居。所有的别致,都因为这是“庐陵”,才更让人酣沉其中。 “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这是白鹭洲中山院门额前的楹联。“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是诗经的弦律,也是庐陵的景致。 大宋的庐陵老街,苏轼在黄庭坚的引领下,游玩了后河附近的南塔寺,并留下了那首《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诗曰:“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阴雨洗春。”庐陵有幸,留下苏轼的匆匆屐履——此地风光半苏州!而在庐陵任知县的黄庭坚,在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的快阁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庐陵有此好湖山,一诗足壮后人怀! 十万工农下吉安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用一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为这座千年古城绘上了红色的底色。 这里缔造了“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举,“火牛阵破吉安”的故事也被人们津津乐道。1930年,红军在解放吉安的战斗中遇到阻碍,赤卫队员在数十万群众配合下,因地制宜牵来几百头黄牛,深夜点燃牛尾巴上的棉花和爆竹,几百头牛一股劲地冲破障碍,随即主力部队一举攻破吉安城,并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也锻造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遂川县的“草林红色圩场”,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圩场。 黄洋界的炮声、八角楼的灯光、支部建在连上的“三湾改编”,第一个红军造币厂、第一所红军医院……全市革命旧址旧居543处,占全省1/4,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45985人,称得上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江南望郡添新彩 如今的吉安,每一天都是新的。 这是飞速发展之城。在国家内陆开发型试验区战略、江西省苏区振兴战略下,吉泰走廊国家级战略应运而生。2019年,吉安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江西省著名商标154件,均列全省第二位,经济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和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是吉安交出的时代答卷。 这是科技创新之城。今天的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全省平均水平7个和13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4%。吉泰走廊内已形成通信终端及传输设备、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触控显示等6个电子信息百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5.4%,达1408亿元。 这是和谐幸福之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每年活动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红马甲,成为吉安和谐文明的“城市记忆”。 91%的空气优良天数比,90%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中心城区“微循环”打通百条“断头路”,全市5个国定贫困县、57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4%。 吉祥神秀,安达天下。这座千年古城传递着文化的历史回响,也散发着发展的耀眼光芒。扣开这座城市的门扉,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梦的城市、一个有魂的城市、一个有精神的城市、一个有发展的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