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梵高绘画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置身于宁静 2023-02-10 发布于浙江

文|视界说Talk

编辑|视界说Talk


前言

梵高在绘画艺术史上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在色彩的把握和线条的运用上,开创了一条新的表现形式。

要认识真正的梵高,就必须从梵高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剖析他对艺术的定义,对现实与艺术的反思,才能窥见梵高的绘画美学思想与艺术实践的融合。

一、背景生成:绘画作品印证了时代的记忆

肯尼思·克拉克曾说过,“十九世纪有两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文森特·梵高就是其中之一。在人类艺术史上,梵高巧妙地使用了色彩与工具,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与探究,为人类的艺术遗产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对梵高的画法进行探讨和剖析,可以看出梵高的画风深受印象派、荷兰画派和日本的浮世绘的影响,在色彩、题材、线条上都有继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杨帆说:“凡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梵高以鲜明的色彩意识与绘画风格,以梵高的时代为切入点,从梵高对艺术的定义、对现实与艺术的反思出发,分析梵高的绘画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以期探寻梵高的艺术成就,重现真正的梵高。

梵高的绘画审美观念无法与之分庭抗礼,也无法超越其所处时代。梵高所处的欧洲,是一个从信仰宗教发展到崇尚理性的时代。18世纪之前,文学与美术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塑造和描述圣经中的经典角色或场景。18世纪后,随着科学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宗教力量被排斥在外,油画艺术也渐渐脱离了宗教的范畴,进入了理性的研究领域。

梵高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成长的,他的生命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和发展阶段。一开始,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神父之家,他的宗教是他的主要信仰;长大后,梵高在他舅舅的画廊工作,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和悟性,他来到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亲眼目睹了最下层的矿工生活,并开始画下层居民。

1881年,梵高赴海牙,跟随堂兄毛威学习水彩画与油彩。在此期间,他仍在继续荷兰绘画的传统,表现了下层民众的艰难,他的画作带有深沉的色调,比如《吃土豆的人们》

1884年,梵高离开荷兰,与他的哥哥提奥住在巴黎,他认识了一大批画家,包括唐吉老爹、塞尚、高更,他开始对颜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的画作从黑暗到温暖,再到夸张,比如《唐吉老爹肖像》《水果静物》

梵高于1888年二月抵达了普罗旺斯,并在阿尔居住。他日以继夜地创作,创作出了一批代表作品,比如《向日葵》

那年十月,画家高更去阿尔探望梵高,此时的梵高,已经有了病态的迹象,但他依旧坚持作画,用的颜色越来越纯净,线条越来越丰富,可以清晰地看见《星空》、《峡谷》等作品。

1890年7月,梵高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贡布里希说“艺术史学的基本技能是依据风格提供的证据确定年代、地点,如果可以的话,还有名称的能力。”梵高的四个人生阶段的绘画作品是对这个年代的回忆的佐证。

二、美学命题:艺术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注解

梵高的观点是:艺术与艺术(也就是绘画与文学)是相通的,这一观点对他的美学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认为,“艺术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注释”,梵高则主张“注解”就是注释,其表层含义是指对事物的客观性进行注解,而深层意义则是对艺术客观性的尊重。

例如,梵高在《吃土豆的人们》中做了很多的练习,他觉得自己可以从画作中嗅到“熏制的烟味、煮熟的马铃薯的味道”,这是一种艺术的自我实现与创造,它可以融入画家的个人情绪和内心的灵魂。

梵高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绘画美学概念:反映现实生活注重色彩表现追求感情的线条

首先,要表现出真实的人生。在梵高的眼中,绘画就是“生活”,因为生命和“真实”息息相关,而画中的“真实”,则是真实的身体比例、色彩的真实改变,脱离了日常的生活,就不会有真实的感觉。

其次是颜色的表现。通过对梵高绘画四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梵高在颜色意识上的认识从“明暗”到“明亮”到“夸张”。初期的作品着重于灰与黑的搭配,后期逐渐变得明快,并且有了丰富的色调;到了后期,颜色的使用已经取得了突破,大胆子使用了纯粹的颜色,回到以前的素净、明朗,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最后是对线的情感追求。梵高注意到线条所产生的纯洁感和力量,“用极少的笔触来表现最重要的事物”,通过实践,能够掌握客观物体的特性,掌握线条的控制,将自己的情绪通过具体的线条表现出来,这是梵高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对线条的深层含义的探究,也是从感情的表达上得到的。

梵高十分注重表现个人内心的感情,他所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开创了表现主义绘画的新途径。从他定义“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诠释”之初,便奠定了他的绘画审美观念与艺术成就。

所以夏皮罗才说:

“梵高的艺术与他内心的情感、心智的状态难舍难分,其创造优势就在于完全是从自己内心和情感中演绎出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这也是与他同时代的人所不能比拟的”

三、美学特征:情感、质朴与韵味的三重变奏

梵高的绘画创作是受当时特殊的环境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领悟,他用毕生追求绘画,界定了艺术的定义,对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进行了反思,在题材、色彩、线条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创新,使梵高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艺术内涵。

  • 借物抒情,寓情于景。

梵高相信,生命会使艺术更丰富多彩。通过对梵高画作的分析,不难看出其审美内涵中所体现的是“以物为本、以情为本”的特点。梵高亲身体验了眼前的客观事物,并试图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道德理想和理想。比如,他所画的“椅子”,就是一种对家庭与友谊的向往。

梵高坐在椅子上,想要纪念死去的人,他已经不在了,椅子还在,画家用椅子将他的激情传递给了他,我们可以从椅子的形状、线条、硬度、肌理上,找到他的影子,比如梵高的《保罗·高更的椅子》《梵高的椅子》,这些都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情绪,是一种以物为美、以情为本的最佳注脚。

  • 宁丑勿媚、宁拙勿巧。

梵高早年在博里纳日矿区的传教生涯,对他的艺术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实”是指艺术起源于生命,超越生命,而“自然”则是艺术意象要反映客观事物;“真理”是一种需要透过艺术作品来表现的深层的思想意蕴。

梵高认为,现实、自然和真理之前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地反映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

在梵高的作品中,他尝试运用了这种粗糙的手法,来表达事物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例如,《老农埃斯克利耶,梵高描绘了一位法国农民,他是一位衣衫褴褛、衣冠楚楚、朴实善良的农民。

  • 妙笔传神,韵味十足。

梵高用线来描绘客观物体的外在和外在的艺术轮廓,他的作品线与线的交错,清新圆润,充满了强烈的张力,《星月夜》是他最典型的一幅,他的作品以短小的笔画组成,他的线条就像是一条奔腾的河流,将他的情绪倾泻在他的身上,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整体。

这种表达方式是梵高绘画艺术的一种升华,它与中国传统的“气韵生动”理论相契合“气韵”是指“气”和“韵”,它表现了作者的性格和情感,而画中的“气”、“韵”,则使它显得更加生动、生动。

梵高的画作妙笔传神,韵味十足,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特质与艺术内涵,才造就了梵高的艺术境界与艺术成就。

四、结语

梵高在他的作品中,以“以物抒情,以情为景”“宁丑勿媚,宁拙勿巧”“妙笔生动,妙韵无穷”的绘画美学理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梵高成为了表现主义的开创者,成为了世界画坛的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人物。

[参考文献]

[1]杨帆.花开不败:永远的梵高[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M].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3]梵高.亲爱的提奥[M].平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