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给大家谈一个清代名医王洪绪的方子:阳和汤,收录在他写的《外科证治全生集》。那它是治疗什么疾病的呢? 我今天来给大家展开讲讲: 比如说今天我们在临床碰到一些患者:胳膊上肿了,甚则化脓了。但是它既不红,又不发热,肿的那个东西边界不清楚。 有些人骨头里边疼;还有一些人在皮下摸到一串一串的小疙瘩,中医里面我们把它叫做痰核。 在中医外科学当中,有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说痰核、流注、贴骨疽、脱骨疽 、鹤膝风等等这一类的疾病。 什么原因引起的? 不红,肿的是漫无边际,而且也不热,也不是特别疼,它是那种酸痛感。为什么是这种情况?我之前讲到清热剂的时候,经常讲到乳痈,就是乳房出现了痈疽疮肿,我们一直再讲患者叫做红肿热痛。 现在的问题是肿了,但不红不热、那就说明和我们前面谈到的不是一码子事,我们前面谈到的经常是热毒,而且现在谈到的一定不是热毒。 谁引起的?这一类的患者常常是由于机体本身虚。谁虚了?阳气亏虚,血也虚,我们把它叫做阳虚血弱。其实它气也虚了,阳了虚了,血也虚了。 由于阳气虚了,体内就形成了寒,阳虚则寒。所以体内有了寒了,寒了就凝了,凝了当然就不通了。阳气亏虚,气化不利,水谷精微物质,以及水液代谢出现了障碍,聚湿成痰,痰停留下来了,我们把它叫做寒凝痰滞。 我之前给大家讲过,痰饮之邪为患,无处不到。比如说这一种寒痰,它凝滞于人的肌肉, 我们把它叫做痹阻于肌肉当中,那么它在肌肉里面就会形成硬结。就是我们一摸,在某一块肌肉下面,有一个硬疙瘩,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痰核。严重了,烂了,我们叫流注。 如果这种寒痰,痹阻于人的筋或者骨,那就会导致骨骼的损伤,骨头就烂了,挨着骨头那个地方就长个疮,我们把它叫做贴骨疽。 我们前面讲过痈,痈是红肿热痛。而疽呢,是肿而不红,肿而不痛。或者说微痛是酸痛的。肿的还是那种漫无目的,漫无章法的边界很不清楚。贴骨就是紧贴着骨头那个地方,长了个疮,叫贴骨疽。 如果说这种寒痰,它痹阻于我们人体的血脉,然后就会出现一种疾病,外科里面把它叫做脱疽。那就是肢体从远端一节一节的烂,烂掉一节没了,就脱了,就是掉了。 最后严重的时候就会截肢,因为你不截肢它一直掉。比如说它从脚趾头上一节一节往上面掉,一节一节的烂,你总不能让它烂到躯干上面去吧。 如果这种寒痰,它痹阻于关节,哪一个关节最多见?膝关节。所以就会导致这个关节的变形,变形到什么程度上?人的关节就和鹤的腿一样,下面的腿很细,上面的腿很细,中间的关节很大。中医里面把这种疾病叫鹤膝风。就是像鹤的膝盖一样,还疼的很厉害。 所以这个患者本身阳气亏虚,血也亏虚了,再加上感受了寒邪,或者身体里边又形成了寒邪,凝了,同时还生成了痰。 所以这个患者的疾病的本,是阳虚为本,阳虚有寒了。由于它阳虚有寒,我们看这个患者的舌象,它的舌是淡的,是白的。患者阳气虚,血也虚,如果我们去摸他的脉象,是个沉细脉。 对于患者来讲,阳虚则寒。感寒亦为寒,内寒的生成还叫寒,所以这个患者是一派阴寒之象。所以不论是那个地方长了疮,还是那个地方没形成疮,已经肿了。那么它的肿,也不会像我们前边谈到的痈,那样明显地高出皮肤。 而它这种肿叫做漫肿:就好像我们端了一盆水,往院子里面一倒,然后那边边界不清楚,所以我们把这种肿叫做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楚才能叫漫。 热了皮肤是红的,现在患者是寒的,所以皮肤的颜色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地方已经烂了,或者肿了,那它一定会疼,但是它没有我们前边讲到的热毒为患形成的痈,那么疼的严重。这个地方的疼痛是一种酸痛感,而且伤口或者说肿的那个地方,皮肤的温度也不会变,所以酸痛不热。 所以无论患者表现出来的这个疽在什么部位,你表现在肌肉上也罢,你表现在肢体上边也罢,你就是挨着骨头也罢,它永远逃不出阴寒为病的这些特点,那么这一种疾病,在中医的外科学里边,我们把它叫做阴疽。 这地方的阴和阳相对,疽和痈相对,所以常常把它叫阳痈阴疽,都是外科类的疾病。 阴疽怎么形成的?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一派阴寒之象。既然是一派阴寒之象,那我们在治疗的时候,那就要把阳该补的补上,血虚该补的补上。里边的寒邪该祛除的祛除掉,把不通的地方给通开了,那这个疾病就好了。 所以阳虚了怎么办?温阳。血虚了,补血。里面有寒了,散寒。不通了,滞住了,那我们通滞。所以它的治疗方法叫做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我们用什么方子呢?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 熟地 30g 鹿角胶9g 肉桂3g 炮姜2g 麻黄2g 白芥子6g 甘草 3g 方子当中用了熟地,性温,能够温补营血。而且本身还入肾经,所以它又能够填精益髓。 方中还用了鹿角胶,鹿角熬成的胶。入肾经,可以补肾助阳,强筋健骨。这两味药为本方的君药,一是针对阳虚,一是针对血弱之本。熟地针对血弱,鹿角胶针对于阳虚,这是这个疾病的本。 方中又用了肉桂,炮姜。肉桂入肾经,又入脾胃经,既能够暖中焦,又能够暖下元,它能够温通血脉。炮姜可以温阳散寒,所以这两味药物去辅佐鹿角胶温阳散寒,同时它们又具有着温通经脉的作用。 方中还用了麻黄、白芥子。麻黄是辛温的,能够解表。它走的是体表,就是辛散向外走,所以我们说麻黄它具有着辛温达表的作用。所以麻黄在这里,宣通毛窍,开腠理,把寒邪驱走。 白芥子这个药物是化痰的药物,辛味的,味儿很强。就是它的发散能力很强,所以它可以到达皮里膜外。言外之意,除了进不到实体的五脏,除了进不到骨头里边去,它哪都可以去到。皮肤的里边,筋膜、腹膜的外面,这些地方它都可以去,所以它的力量很强。 去了干什么?它是辛温的,所以它可以温化寒痰,同时它本身可以达到通络散结的作用。 方中还用了甘草,在这一方面具有着解毒的作用,同时对上面的药性又可以调和。 那么这个方子为什么叫阳和汤呢?那么通过这些药物一看,我们就应该清楚了,在这简简单单的七味药物里边可以宣化寒凝、温通血脉、补养精血、扶助阳气,这是这个方子的核心。整个组方就像阳照当空一样,可以使阴霾自散,故名阳和汤。 这个方子是治疗阴疽的基础方,那我们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如何加减呢?
那这个方子可以用于西医当中的哪一些疾病呢? 骨结核、骨髓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核等结核、肌肉深部的脓肿、外科手术后伤口溃烂久不愈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