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 “无友不如己”章彻解

 阳谷人说论语 2023-02-10 发布于山东

学而篇第八章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其中“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历来的解释有:一、不与修养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二、不与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往。三、没有朋友是比自己差的。前两种是将“友”作为动词来看,第三种则将其看作是名词。第一种论述最有力的反证是子张之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篇)。第二种属于增字解经,将“不如己”解为“志向不同”。第三种,是将“不如”看作是一个固定词,解释为“不及、比不上”。

笔者现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该句的意思。先看其它三句,句式相同,都是“……则……”,也就是“……就会……”的一个承接句式。如果将“无友不如己者”译成上面三种翻译中的任一种,它与“主忠信”都是并列关系。自然也与其它三句的结构不同。至此人们不仅对该句的意思争执不下,全章通读下来也不顺畅。所以三种解释都不正确。笔者的看法是:全章是说,一个君子,首先要自重,其次要加强学习,再次要忠信待人,最后是有错就要改。而第三句 “主忠信”的意思仍然是说在待人方面,自己做到了忠信,就要与什么样的人交友。同样是一承接句式。“无友不如己者”等于是说“则无友不如己者”。这样,四句话在形式上就是一致的了。

理解了句子的结构,我们再来看字词的解读。句中争执不下,最关键的是“不如”二字,而历来的训解都注为是固定用法“比不上”之意,未见异议。诚然,古籍中此用法举不胜举,但人们却忽略了“不如”连用,不一定就是一个固定词。

比如: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篇)

“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六官为辔,已而与三公为执六官,均五教,齐五法。故亦唯其所引,无不如志。”(《孔子家语·执辔》)

“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将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上面的例子中“不如”都不是一固定词,相反,都是“不”否定后面的“如是、如志、如我”,意思分别是:“像这样、满足志向、像我一样”,所以,将“不如己者”解释为“不/如己者”既不是孤例,也并非结构上是错误的。

“如”有“相同、如同”之意,如前文的例句。“者”第三人称代词,指“与己不同”之人。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君子做到了待人忠诚守信,那么就不要同与己不同者(即不讲忠诚守信之人)交友。故整章应翻译如下: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望;加强学习就不会孤陋寡闻;自己忠诚守信,就不要与不讲忠信的人交友;一旦自己有过错就要勇于改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