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银的货币化:中国加速融入世界市场

 逍遥_书斋 2023-02-10 发布于河南

引言

货币所指的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的,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货币的内容、政策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明朝货币的转变就展现了明朝独特的社会趋向。

明朝前期,法定货币为大明宝钞、铜钱,但是由于后期大明宝钞被无限发行,通货膨胀出现,宝钞迅速贬值,所以人们便抛弃了宝钞,。

成化、弘治年间,白银大量涌入明朝,白银成为了民政府的法定货币,广为传播。

文章图片1

明朝前中后期,对于白银这种货币的态度大不相同。

洪武三十年,永乐元年和永乐十七年曾多次发布过银禁令,阻止百姓使用白银交换商品。

后来到了洪熙和宣德年间,白银逐渐抬头,频繁被用于商业交换,各地政府屡禁不止,一直到成化和弘治年间,明朝的货币才走向了白银化。

隆庆开关之后,大量白银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使用情况,明代的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百姓政府多年博弈的结果。

货币的白银化改变了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对中国后世社会影响深远,那明代白银货币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章图片2

明朝初期多使用宝钞和铜钱,杜绝白银流通

货币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朝代的经济实力,也展现了一个国家文化、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早在商朝时期,货币便已经出现,国人普遍使用贝壳所制造的一般等价物来进行贸易交换。

因此在汉字当中,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都与财富有关,例如“财”“资”“贿”等文字。

时间进入西周之后,百姓的金属冶炼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金属取代了天然货币。

秦朝推行圆形方孔钱,自此之后,铜钱便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流通形式,一直到清朝结束才慢慢消失。

到了宋朝时期,纸币进入到了世人的视野,方便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倒数第二个王朝,它的货币政策承袭了宋朝和元朝的经验,主要以纸币和铜钱为主。

明朝的纸币只有一种,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而铜钱则各有不同,铜钱由皇帝的年号命名制造,一直到南明灭亡才消失。

文章图片3

明朝前期,民间百姓大多使用大明宝钞和铜钱。

后来由于明朝政府只印钱、发钱,而不回收旧钱,导致了货币的贬值,通货急速膨胀,于是百姓抛弃了大明宝宝等货币,开始使用起了白银。

明代的白银从贵重商品走向完全货币状态,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明朝刚刚建立之时,朱元璋为了推行大明宝钞,对于白银的态度是非常抵触的。

他曾经下达过政令,严格禁止民间以金银物货交易,白银被贴上了“非法通货”的标签,百姓若是置法律条款于不顾,私自用白银交换货物,还有可能会受到惩罚

永乐年间和洪熙年间,朝廷曾多次下达过政令,禁止金银交换。

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铁血手腕下,白银的流通受阻,后来国家安定、经济复苏、商业繁荣,白银再次在市场上活跃了起来。

洪熙和宣德年间,大量商人置法律条款和地方政府于不顾,频繁的使用零钱交换物品,就这样,宝钞失去了原本的货币地位,银钱在货币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从白银货币化的初始阶段可以看出白银货币化并非是国家政令推行的结果,而是市场自发产生的

文章图片4

在百姓和商人的强烈要求下,白银自下而上开始普及

白银货币化经历了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然后再与官方自上而下的二者合流的发展历程。

到了成化和弘治年间,白银慢慢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

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以税收为主,正统之后,地方出现了小范围的折银现象,统治者一开始对于粮草折银的现象是非常不满的。

成化初年,政府曾明令禁止不允许官员在运输粮草的时候折银,但是由于粮草运输不便,民间百姓趋于用银,所以到了弘治时期,政府批准了小麦折银。

正德年间,各地百姓、各类粮食也得到了京城的允许,能够以折银的方式交税,后来盐税、关税都在逐渐向折银转变。

弘治年间,随着折银政策的扩大发展,银钱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史书记载“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

由此可以看出白银已经顺利进入流通市场,并取得了合法身份,后来税收折银制度普遍推行,百姓在交换商品之时也出现了货币白银化的趋势

文章图片5

到了隆庆年间,政府直接规定可以用银钱来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

自此之后,银钱便成为了国家承认的合法货币。

隆庆年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隆庆开关。

隆庆皇帝登基之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局,他不仅要承担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还要操心沿海地区的倭寇战争和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侵扰。

随着危局进一步加深,明朝甚至出现了朝廷无钱给官员付薪资的情况。

随着明朝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内阁提出了开关的建议,隆庆皇帝汲取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经验,放弃了传统的海禁政策,准许本国商民与外国人进行海外贸易。

在福建巡抚的支持下,朝廷逐渐打开了国门。

隆庆开关之后,沿海地区的商人将载满货物的船只开向了周边国家乃至西洋,海外商人听闻此信也非常开心,积极的与明朝进行往来贸易。

一时之间,大量的西洋金银流入了明朝,据统计,隆庆开关几十年后,海外流入明朝的资金居然达到了五亿两。

文章图片6

由于明朝所铸造的货币无法在与外国商人交换的时候使用,因此白银便成为了各国流通的主要货币。

据悉,隆庆开关之后,每年都有数十万外国人到明朝进行往来贸易。

明朝皇帝想与外国人做生意,就必须重视起白银,白银作为一种重要货币,对全球贸易的诞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就曾经说出过“贵金属涉及全球,使我们登上交换的最高层”。

明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

明朝对于白银的重视程度和换算方式,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兴衰,在国际贸易的推动和海外白银流入的刺激下,明代的银本位制基本稳定。

中国和全球的连接愈发紧密,张居正推出一条鞭法,再一次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改革

文章图片7

张居正被称之为千古一相,是大明王朝最有名的臣子。

他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隆庆和万历年间走上政治巅峰,张居正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明确的将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治国目标,推行了一条鞭法的法令。

“一条鞭法”的推行和“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定了白银法定的货币地位

所谓一条鞭法指的就是新型的赋税和摇役制度。

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种税制既方便朝廷收税,促进了白银的流通,也使得地方官员难以贪污,从而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

所谓的一条鞭法指的就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积、统一赋税和计亩征银,用折银的方式代替粮食税收,折算的银钱可直接入库,省掉了输送储存粮食的费用。

一条鞭法的实行既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减轻了人民负担,也让白银成为了明朝收税的重要货币。

一条鞭法的成功既简化了过去繁琐的赋役制度,也标志着赋税由物品走向货币为主的简化转变。

文章图片8

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趋向给明朝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迁,世界全球化已出现抬头的趋势。

明朝政府将白银确立为法定货币,及时打开国门,以先于世界的丝绸、瓷器为依托,而积极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赚取了大量钱财,与世界市场体系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但是可惜的是,这种开放的局面并没有持续进行下去,明朝灭亡之后,在北部地区生活的满族人成为了中原的新主人。

他们信奉地大物博的思想,实行起了闭关锁国之政策,使中国逐渐与其他国家拉开了差距,造成了后期的悲剧。

参考资料:

《明史》

《暮日耀光》

《万历会计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